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9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74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南海北部ODP1146站粒度揭示的近20 Ma以来东亚季风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粒级-标准偏差和粒度端元模拟算法两种方法, 对南海北部ODP1146站陆源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探讨了东亚季风近20 Ma以来的演化历史. 选用粒级-标准偏差法提取出的两个敏感粒度组分含量的比值即10~19 μm/1.3~2.4 μm用来指示东亚冬季风相对夏季风强度的变化. 粒度端元模拟法得出的粗端元组分EM1(风尘)堆积速率用来指示东亚冬季风强度及相应的风尘源区——亚洲内陆干旱地区的干旱程度的变化, 而EM1/(EM2+EM3)比值可以指示冬季风相对夏季风强度的变化. 组合指标变化显示出东亚冬季风强度和冬季风相对夏季风的强度在8 Ma BP左右显著加强, 而3 Ma BP左右冬夏季风可能同时增强, 结果可以与黄土、北太平洋风尘沉积、南海微体古生物记录等很好对比. 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可能促进了东亚季风的这两次加强.  相似文献   
62.
The South Yellow Sea(SYS)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substantial sediment loads of the Huanghe(Yellow)(including the modern Huanghe and abandoned old Huanghe subaqueous delta) and Changjiang(Yangtze) Rivers. However,the dispersal patterns of these sediments,especially in the western SYS,have not been clearly illustrated. In this study,we have analyzed clay minerals,detrital minerals,and grain sizes for 245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0–5 cm) collected from the western SYS. The clay minerals,on average,consist of 67% illite,14% smectite,11% chlorite,and 8% kaolinite. Clay minerals,detrital minerals,and grain size analyses of surface sediments,combined with water mass hydrology analysis,reveal that sediments in the western SYS are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modern Huanghe River,the abandoned subaqueous delta of the old Huanghe River,some material from the Changjiang,and coastal erosion. The clay minerals(especially illite and smectite) and quartz/feldspar ratio distribution patterns,reveal that the influence of modern Huanghe sediments can reach 35°N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an influence that can be enhanced especially in winter owing to northerly winds. Conversely,sediments along the Jiangsu coast are mixed,in summer,with material from the Changjiang arriving via northward flow of Changjiang Diluted Water. The Subei Coastal Current carries the refreshed sediments northward into the western SYS. Sediment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 in the western SYS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oceanic circulation system that is primarily related to the monsoon.  相似文献   
63.
沉积物颜色是其物质组成和形成环境的重要标志,对古海洋古环境重建有特殊指示意义。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8航次在南海北部钻取的U1502站沉积岩心中发现了上百米红褐色-绿灰色韵律沉积层,但其成因不明。为探究其物源和红绿韵律沉积层的成因,我们对该站位岩心样品开展了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包括粒度、黏土矿物、常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组成、有机碳含量及碳酸盐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物源分析表明,U1502站沉积物陆源输入以珠江为主而吕宋次之,红层相对绿层有稍多的吕宋物质贡献。地球化学指标指示红绿沉积层的形成没有遭受热液、冷泉流体的影响,其形成是南海晚中新世构造演化和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水体通风、底层水氧化还原环境改变及早期成岩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结合以前南海北部沉积物源研究及沉积物颜色频谱分析,推测红绿层可能分别对应了间冰期-冰期时间尺度。指标重建指示了红绿层分别形成于偏氧化和偏还原的底层水氧化还原环境。自中中新世以来随着吕宋岛弧与欧亚板块碰撞,南海海盆从开放的环境变得相对封闭,其深部通风和氧化还原条件开始呈现典型的冰期-间冰期旋回模式。红层对应了间冰期高海平面时期南海深层水通风良好、水体偏氧化的沉积环境,而绿层则指示了冰期低海平面时期南海层化加强、水体偏还原的环境。不同的氧化还原条件控制了早期成岩作用中致色含铁自生矿物如赤铁矿的形成与转化,最终引起沉积层颜色韵律变化。  相似文献   
64.
海洋风尘沉积的古气候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风尘沉积是一门海洋沉积学、古气候学、古海洋学的交叉学科,它在古气候、古环境和现代环境研究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海洋风尘沉积研究领域的成就和进展,重点论述了其研究方法、手段和理论的进展,特别是化学分离石英在提取海洋风尘沉积组分中的应用,以及海洋风尘沉积在古气候学等方面的研究理论和取得的认识。阐明了风尘通量与源区干旱度、风尘粒度与风力强度以及它们与冰期旋回、米兰科维奇(Mi lanko vi tch)轨道参数旋回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最后指出了该领域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简要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5.
南黄海中部H-106柱状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生黄铁矿是现代海洋沉积物中分布较广、含量较高的自生矿物之一。我国广阔的大陆架海域以及边缘海区(冲绳海槽)的现代和近代沉积物中都发现有黄铁矿,其中以南黄海盆地较为典型。H-106孔位于南黄海中部略偏西北(123°0''E,35°3''N),水深70m,岩芯长607cm,孔中黄铁矿含量较高。 研究现代和近代柱状沉积物中自生黄铁矿的结构、构造、矿物化学特征以及硫同位素组成及其与沉积环境和地球化学等因素的关系,对于了解沉积物早期成岩作用,认识沉积环境变迁和探讨黄铁矿成因都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因此,早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学者Love(1957;1964)和 Berner(1969;1970)等分别从50年代和60年代末就开始了黄铁矿的研究工作。他们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古地层和现代海洋沉积物中的黄铁矿进行了研究。随着我国海洋调査研究的深入,近年来国内学者也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陈庆,1981;王琦等,1981)。然而以往国内、外的学者大都从形态、矿物和沉积化学的角度去研究黄铁矿,对现代自生黄铁矿单矿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涉及甚少。现代海洋硫同位素研究也仅限于沉积物与海水的范围,然而沉积物和海水的成分均很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不能反映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本文拟通过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特征和黄铁矿集合体的结构、构造和矿物化学成分等矿物学特征,并结合沉积物成分与地球化学参数来探讨黄铁矿的形成环境与成因。  相似文献   
66.
大洋和大陆边缘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研究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大洋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分布在 (45 0± 15 0 )℃等温面内 ,并且随着加载时岩石圈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因此 ,大洋岩石圈的挠曲刚度强烈地依赖岩石圈的热结构。一些海隆下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降低 ,可能是岩石圈经历过热活化 ,岩石圈热年龄降低的结果。大西洋一些群岛的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小于理论值 ,则反映了岩石圈结构的不同。在海沟 ,板块的挠曲也是影响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的因素 ,它降低了岩石圈的强度。在被动大陆边缘海陆岩石圈交界处 ,向陆的方向 ,岩石圈弹性厚度比同年龄的大陆或大洋岩石圈的小 ,表明强度明显降低 ;向大洋方向 ,岩石圈的弹性厚度与正常的大洋岩石圈弹性厚度吻合。在活动大陆边缘的挠曲前陆盆地和造山带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变化较大 ,部分地区受先前的岩石圈低强度影响 ,而表现出岩石圈强度的弱化。同时 ,这种方法还广泛地用于大洋中脊岩浆侵位、地幔流动、南太平洋超级海隆的动力学机制、大陆边缘的变形和构造演化、新生岩石圈的力学性质和流变学性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67.
南黄海冷涡沉积和通道沉积的发现   总被引:42,自引:5,他引:42  
为解决南黄海及东海北部的沉积环境和物质来源问题,1992年5月对黄海和济州岛西南的泥质沉积进行了多方面调查和研究,发现济州岛西南、南黄海中部和北黄海西部泥质沉积区,分别与那里的冷涡活动区相对应。因此,这些泥质沉积应属于“冷涡沉积“;而在冷涡之间又出现连接它们的“通道“,形成了具有特殊结构的“通道沉积“,它分布于黄海暖流之下,呈南北向延伸。表明冷涡沉积和通道沉积是受控于冷涡、黄海暖流及其相关的环流体  相似文献   
68.
大洋铁锰结壳是继大洋多金属结核之后出现的又一极具潜在经济价值的水下固体矿产(王毅民,1992),富含Mn、Fe、Cu、Co、Ni和Pt多种金属元素及非金属元素P,Co含量最高可达2.5%,是大陆含Co矿床的数倍到数十倍,铂的平均含量也是上地壳的80倍。据众多科学家的初步估计,仅太平洋西部火山构造隆起带上,铁锰结壳矿床的潜在资源量就达10亿t,其中Co金属含量可达600万~700万t,经济总价值超过1000亿美元(Klinkhammer et al.,1980;Halbach et al.,1984;DeCarlo et al.,1987;何高文等,2001)。这与全球陆地已探明Co资源总量仅为1 500万t相比,数量极为可观,并且结壳的产出水深多小于3000 m, 易于进行系统的、大量的样品采集,开采风险及开采时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因此,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开发, 对Mn、Cu、Co、Ni等元素的需求日益增大及由此所导致的陆地上这些资源的迅速枯竭,使人们纷纷将目光转向深海底矿产,加大了对海底铁锰结壳资源的研究力度和深度,其资源的经济地位也相应进一步提高。据专家预测,大洋铁锰结壳很可能会比大洋的金属结核率先实现商业性开采,并成为21世纪新兴的海洋矿产产业(Hein et al.,1998;潘家华等,1995)。 此外,结壳还有净化空气中SO2与NO2的氧化催化剂等用途,并且铁锰结壳成矿环境的研究,还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可使科学家进一步深入了解和认识地内深部物源、海底水-岩反应、金属成矿富集过程及其中的微生物成矿作用乃至古海洋环境演变等问题,而这些问题迄今仍未得到完善解决,是当前地学和海洋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这就使铁锰结壳成矿环境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9.
1982,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东海海域进行了海底沉积物的调查;之后,对所取沉积物样品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在表层碎屑矿物的研究中发现了一种新矿物。它产在东海东部的冲绳海槽南端,即中国台湾省东北50公里处的钓鱼岛附近(123°22′E,25°26′N)的海底表层沉积物中(见图)。它是在自然界中首次发现的一种新矿物,根据其产地命名为钓鱼岛石(Diaoyudaoite)。该矿物于  相似文献   
70.
通过采用两种不同的粒度预处理方案,对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探讨了生物硅对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粒度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硅无论是对粒度组分、粒度参数,还是对沉积物类型都有显著的影响。同时,结合显微镜镜下涂片鉴定的硅质生物碎屑含量,认为要获取有效的南沙陆坡区的陆源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需去除掉生物硅。通过对比发现南海南部表层沉积物生物硅的主要粒级分布范围为8~90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