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特征与机制(英文)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Land use transition refers to the changes in land use morphology (both dominant morphology and recessive morphology) of a certain region ove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driven by socio-economic change and innovation, and it usually corresponds to the transition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phase. In China,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are the two major sources of land use transi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o-temporal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China, using high-resolution Landsat TM (Thematic Mapper) data in 2000 and 2008, and the data from the 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China. The outcomes indicated that: (1) during 2000-2008,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farmland vs. rural housing land change is -0.921, and it shows that the change pattern of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is uncoordinated; (2) the result of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s that rural housing land change has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mutual transformation of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and (3) it shows a high-degree spatial coupling between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change in southeast China during 2000-2008. In general,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China is driven by socio-economic, bio-physical and managerial three-dimensional driving factors through the interactions among rural population,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However, the spatio-temporal coupling phenomenon and mechanism of farmland and rural housing land transition in China are largely due to the "dual-track" structure of rural-urba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62.

为了促进高光谱技术在地震有关气体监测中的应用, 本文选取对近地表信息敏感度较强的近红外高光谱传感器TROPOMI的二级产品数据, 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和川滇地区地震相关气体时空特征及其与构造和地震活动关系, 评价了近红外传感器在地震有关气体监测中的应用效果和应用前景。结果表明: TROPOMI反演的研究区CH4和CO气体在时间上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 受气候变化、地貌、人类活动等影响; 空间上在银川、渭河和四川盆地表现为高值, 受地质背景、地形地貌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目前近红外高光谱传感器在时间分辨率和有效数据量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是相对于热红外高光谱传感器, 近红外传感器可以较好地反映气体与近地表构造的关系。未来随着近红外高光谱传感器的应用和发展, 近红外数据可以逐渐弥补热红外传感器数据对近地表信息敏感度低的不足, 提高异常与地震关系的判断力。

  相似文献   
63.
2018年5月7日冷锋前暖区暴雨和8月29日华南季风槽暴雨,这两次大暴雨都是由广东和闽南地区的沿岸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产生,对其环境背景与对流系统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主要结论如下:两次过程均有明显850 hPa和925 hPa低空急流;5月7日过程,对流层中低层条件不稳定较大,大气斜压性较强,对流有效位能和0~6 km垂直风切变相对较大,对流层中部存在明显干层,有利于强降水和雷暴大风的产生;8月29日过程,对流层中下层为弱的条件不稳定,准正压大气,更高的融化层高度,对流有效位能和0~6 km垂直风切变相对较小,垂直整层相对湿度高,有利于强降水而不利于雷暴大风的产生。两次过程风暴承载层平均风均来自西南方向,前者的平流比后者要强很多;厦门及其周边闽南地区大暴雨是由于后向传播导致相继多个较强对流雨团移过同一区域形成的;5月7日后向传播形成是一个对流雨团的阵风锋与另一个对流雨团后侧的水平对流卷相遇触发新的对流导致的,新生对流来自陆地;8月29日后向传播形成则是低层暖湿气流遇到成熟对流雨团的后侧阵风锋触发新的对流,新生对流位于海上,持续移入陆地。5月7日导致大暴雨的对流系统中冰相过程和暖云过程对...  相似文献   
64.
Δ调制型A/D转换技术是Δ-ΣA/D转换技术的基础.本文阐述了Δ调制型A/D转换器的基本原理,对信噪比和Δ-ΣA/D转换器的噪声成形作用进行了分析与推导,深入探讨了Δ-ΣA/D阶次、信噪比及采样率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得出结论:当代遥测地震仪采用24位四阶Δ-ΣA/D转换器是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精度的基本要求(瞬时动态范围或信噪比为120dB).  相似文献   
65.
矿产地数据库建设若干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矿产地建库及应用中遇到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主要包括资源量属性项的填写、矿产地的位置不准确、矿产地过于密集、矿产地的原始资料录入、矿产地资料的应用等问题。同时提出了现阶段比较可行的处理方案,并对一些处理方案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6.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智能程控型前置放大器的设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大庆长垣北地区的地震参数(V0、β),建立视等厚层状吸收介质模型,选择200 Hz(主频)的雷克子波由浅至深计算地震反射波.计算结果表明,地层吸收衰减和球面扩散导致地震反射波振幅存在巨大差异,随深度增加振幅迅速衰减,地震仪记录信号的有效动态也迅速降低,但振幅的衰减主要发生在1.5 s前的中浅层.本文对地震仪采集站的前置放大器进行改进,设计一种智能程控型前置放大器,它的增益随深度自动增大,地层深度从0.5s~3.0 s,放大器的增益依次为0 dB、18 dB2、4 dB、30 dB3、6 dB和42dB,能够比较好地弥补地震反射波的振幅衰减.经该放大器放大以后,地震仪记录信号的有效动态均达到或超过110 dB,基本满足了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对采集仪器记录动态的需要.  相似文献   
67.
马浩  裴智惠  李婷婷 《测绘科学》2019,44(6):217-221
针对道路标线三维矢量数据难以高效精确获取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从移动激光扫描数据中自动提取道路标线的新方法。基于平缓路面这个假设,利用邻域高程一致性的判断方法提取地面点。将地面点根据轨迹数据分割成多组剖面,对每个剖面上的点云进行强度直方图统计,找到强度值有突变的点。以此为种子点通过强度值区域生长以得到完整的标线,利用点云模板匹配的方法剔除错误点集。最后对标线点云进行矢量化得到三维矢量线。通过城市中大约2km长的移动激光点云数据的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在提取道路标线方面能得到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68.
广东韶关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位土壤碳量计算方法,分别对韶关市不同母质类型、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以及土壤类型中有机碳储量及平均碳密度等参数进行统计,初步探讨了广东韶关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调查区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平均碳密度和储量分别为3.62 kg/m2和5.45×107 t;中层土壤(0-100 cm...  相似文献   
69.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壤硒生态效应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广东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选取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土壤硒富集区进行研究。研究发现,珠三角地区表层土壤Se含量变化范围为0.102~1.866μg/g,平均值为0.789μg/g,总体上表现出山丘、坡地地区高于地势平坦地区,非耕作土Se含量高于耕作土,旱地Se含量高于水田的特征。不同农产品中Se含量与土壤Se含量有一定关系,但更大程度受Se的形态及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适当添加石灰调节土壤p H值,可以显著提高部分农作物富硒水平,并且可以降低其对有害重金属元素的吸收率,能够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为该地区富硒土壤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0.
镁(Mg)是组成白云石的核心元素,直接参与了白云石化过程,因此白云岩Mg同位素能够用于示踪白云岩成因和白云石化流体迁移路径。四川盆地东部上石炭统黄龙组白云岩发育,也是重要储集层。通过对黄龙组连续取芯的七里53井开展详细的沉积学研究,系统选取样品开展元素地球化学和Mg同位素分析,发现Mg同位素波动变化与沉积旋回存在密切关联,旋回边界为白云石化流体迁移界面,即白云石化流体迁移通道;依据Mg同位素值垂向演化规律,识别出黄龙组白云岩5个流体交换界面通道,逐层白云石化。因此,厚层白云岩是由若干个薄层灰岩层逐层白云石化叠加而成。这一发现为预测白云岩成因及储层分布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