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7篇 |
免费 | 33篇 |
国内免费 | 6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篇 |
大气科学 | 168篇 |
地球物理 | 4篇 |
地质学 | 17篇 |
海洋学 | 3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29篇 |
自然地理 | 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高原降雨天气过程中总体输送系数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中日亚洲季风机制合作研究计划设在西藏的4个自动气象站(AWS)获得的近6年(1995年7月-1999年6月)观测连续、时次密集的近地层大气梯度观测资料为基础,选取了高原中、东部夏季雨季的一些典型降雨过程,应用廓线-通量法计算了这些站降雨过程中每隔20min一次的总体输送系数,分析了其随层结稳定度、地表粗糙度以及在降雨天气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体输送系数的变化与近地层大气层结稳定度、地表粗糙度具有确定的、密切的关系;总体输送系数对降雨天气过程有明显的响应,但在与降雨过程的雨量峰值、降雨时段的对应上,各站的规律性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73.
74.
日本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研究动态及其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经济地理学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自1954年日本经济地理学会创立以来,经济地理学先后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和转换阶段。在起步阶段,区位理论和区域经济地理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在发展阶段,主要是致力于发展独自的理论,地域构造论和地域经济论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而在转换阶段,主要是引进欧美经济地理学的最新成果,经济空间系统论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日本经济地理学在全球化、信息化以及人文化的背景下,在研究方法论上和研究内容上均发生很大变化,主要体现为如下五个转变:①重新构筑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从“地域构造论”向“经济空间系统论”的转换;②扩大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经济现象,将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等纳入研究视野,从狭义的经济地理学向广义的经济地理学——社会经济地理学转换;③从地方尺度向全球尺度研究的转换;④从物质的生产和流动的空间过程及空间结构向非物质方面的转换;⑤从致力于发展独自的理论向注重和欧美经济地理学前沿研究领域相接轨的转变。日本经济地理学发展变化与最新研究动态对于同样处于转换期的中国经济地理学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5.
华北地区地基GPS水汽反演中加权平均温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几种不同的加权平均温度的算法,计算了华北地区张家口、北京和邢台的加权平均温度。结果表明,对于华北地区而言,常规的计算模型普遍存在一定的系统误差。在对加权平均温度与地面各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华北地区基于地面气象要素的单因子和多因子回归方程,较好地满足了GPS遥感水汽总量实时性和高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76.
选取NCEP1、NCEP2和ERA-Interim中1981—2010年共30 a的风场、温度场和地面气压场再分析资料,利用"倒算法"计算青藏高原大气热源,对三套资料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多方面比较分析,并运用Morlet小波法分析了区域平均的高原热源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三套资料计算的季节平均的热源在空间分布上基本一致,夏季高原大部分地区为热源,冬季除高原西北部是热源外,其余地区为冷源。其中,ERA-Interim与NCEP1的分布更为接近;(2)三套资料均表明:就30 a平均而言,青藏高原大气为显著的热源,分布上ERA-Interim与NCEP1相似,量值上NCEP的两套资料更为接近;(3)区域平均热源的月际变化十分一致,相关系数均超过99%显著性检验。NCEP的两套资料对年际变化的描述更为一致,二者相关系数为0.88,ERA-Interim与NCEP两套资料的结果略有差距,相关系数分别为0.78和0.70;(4)整体而言,ERA-Interim资料在反映高原热源方面较优,但也要注意考察该资料给出的高原南坡强热源的真实合理性。 相似文献
77.
基于WRF的高原低涡内波动特征及空心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美国新一代非静力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3.1.1版本对2006年8月14日的1次高原低涡过程进行了3重嵌套的数值模拟,分析模拟输出的高时空分辨率资料,发现涡度散度在各层次上均存在着正负值区域的相临交替分布,体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并随时间的变化而旋转,由此对高原低涡中的涡旋波的产生和发展进行详细分析,发现高原低涡中同时具有产生涡旋Rossby波与惯性重力波的条件,进一步粗略计算了涡旋波切向的移速介于涡旋Rossby波与惯性重力波的理论移速之间。由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认为,在低涡中心区域,由于较高的涡度径向梯度,同时有较强的辐合辐散,波动表现出以涡旋Rossby波与惯性重力波混合的特性为主;低涡外围区域中涡度径向梯度大大减弱,失去了产生涡旋Rossby的条件,显现为惯性重力波的特性。同时高原低涡生命期相对较短,波动在圆周上的传播条件不均匀,这说明可能大多高原低涡螺旋形态的发展并不均匀或并不完整,较难形成如同海上热带气旋般比较均匀和完整的螺旋云带。另外,模拟也发现,在低涡成熟阶段,低涡呈现暖心结构,中心区域垂直运动较弱,表现为相对平静的眼区域。 相似文献
78.
介绍了地基GPS探测大气可降水量在国内外的发展、灾害性天气监测分析预报、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初始场、全球气候变化的监测和分析、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三维水汽场层析分析以及GPS探测水汽在气象领域中应用的现状. 相似文献
79.
This study uses NCEP/NCAR daily reanalysis data, NOAA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 data, the real-time multivariate MJO (RMM) index from the Australian Bureau of Meteorology and Tibetan Plateau vortex (TPV) data from the Chengdu Institute of Plateau Meteorology to discuss modulation of the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MJO) on the Tibetan Plateau Vortex (TPV). Wavelet and composite analysis are us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MJ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of the TPV that the number of TPVs generated within an active period of the MJO is three times as much as that during an inactive period. In addition, during the active period, the number of the TPVs generated in phases 1 and 2 is larger than that in phases 3 and 7. After compositing phases 1 and 7 separately, all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in phase 1 are apparently conducive to the generation of the TPV, whereas those in phase 7 are somewhat constrained. With its eastward propagation process, the MJO convection centre spreads eastward, and the vertical circulation within the tropical atmosphere changes. Due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id-latitude and low-latitude atmosphere, changes occur in the barocli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tmosphere, th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and eddy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of the atmosphere, and the circulation structures of the atmosphere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P) and surrounding areas. This results in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ater vapour transportation and latent heat distribution. Advantageous and disadvantageous conditions therefore alternate, leading to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numbers of plateau vortex in different phases. 相似文献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