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本文对一例考古发掘出土的古代家猪下颌骨及牙齿进行了微焦点CT成像,通过加置滤波片有效减弱了线束硬化对CT图像的影响。基于数据约束模型(DCM)对样品三维结构进行了定量计算,获取了包含小于CT图像体元尺寸在内的样品跨尺度结构信息。对样品中孔隙及高吸收组分的联通特性进行了跨尺度计算,得到这两种组分的三维团簇分布。与常见的图像阈值分割法相比,DCM模型有效减弱了部分体积效应对图像分析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为考古样品的内部形态测量、结构分析提供了数据基础,为考古样品的数字建模存档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2.
地震目录在地震预报和震害分析等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从网站上手动下载各个地震目录资料时效率比较低下,此外由于下载的地震目录格式固定,对开展更广泛的数据服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提高地震目录资料的下载效率,采用节点流程的方法对地震目录文本进行自动下载,并将其解析后存储到数据库,实现了高效率的地震目录资料自动下载和数据存储功能,方法简单灵活,可为科研预报及相关地震数据应用服务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3.
干旱区荒漠灌木林地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沿三工河流域山前丘陵、冲-洪积平原绿洲及北部荒漠的过渡区测定了灌(丛)木林地土壤呼吸及土壤理化性质,对干旱区灌(丛)木林地土壤呼吸与土壤因子及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作了初步分析并得出二者沿流域的变化规律:(1)大气CO2浓度呈降低趋势,但不明显,土壤呼吸与大气相对湿度的变化趋势一致,沿流域降低,二者相关系数为0.97。在干旱区水分对土壤呼吸具有一定的影响;(2)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碳酸钙与土壤呼吸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3。有关干旱区土壤碳酸钙对土壤呼吸的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分析结果有助于人们更好的了解有关干旱区灌(丛)木林地的土壤呼吸,作为干旱区灌(丛)木林地土壤碳素研究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4.
对淄博市1952 年~1998 年的冬季平均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冬季平均气温的卡尔曼滤波递推系统。结果表明,卡尔曼滤波方法在气象要素的短期气候预测方面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在气候变暖的预报方面有其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95.
邹瑾  李君  高理  孔祥宁 《气象科技》2022,50(6):802-811
基于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等级划分标准,利用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客观识别山东省区域性高温事件,并分析其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增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61—2020年山东省共发生了区域性高温154次,平均每年约2.6次,主要出现在6—7月;西部地区多,山区和沿海地区少;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明显,发生了减少到增多的趋势变化,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显著减少,90年代中期之后开始增多,21世纪明显增多,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和过程强度明显增加增强。区域性高温对气候增暖响应显著,随着增暖加剧,年最晚出现时间明显推迟,频次也更多,持续时间更长,影响范围更大,强度更强,且更长更强的区域性高温事件也更容易发生。  相似文献   
96.
李君  田秀芬 《山东气象》1997,17(3):22-23
由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及实时天气资料,先用消空指标剔除大量无降水样本,再用日本地面风向数值预报将样本分类,最后用事件概率回归方法建立了一个操作简单,业务产用的冬季降水概率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97.
0509号台风"麦莎"进入山东前后水汽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0509号台风“麦莎”进入山东前后云图和可降水量、比湿、水汽通量等反映水汽含量的物理量场分析,发现台风在移动过程中对应的水汽云团和水汽场都存在突然增强的现象。分析风场资料发现,对流层中低层的南风急流使向北的水汽通量增大,从而造成水汽的强辐合,引起水汽场的突然增强,也是云团增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8.
利用双差定位方法对玉树地震序列2010年4月14日至10月31日间发生的ML≥1.0地震进行双差定位,得到1545个地震的重定位结果.综合分析地震双差定位结果和玉树地震序列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发现玉树MS7.3地震发震构造由北西向和北东东向两条相交断层组成,主震发生在北西走向的甘孜—玉树断裂带上,5月29日的MS5.9余震序列发生在北东东走向的一条隐伏断裂上,两条断裂均接近直立.甘孜—玉树断裂是羌塘地块和巴彦喀拉地块的构造边界,由于羌塘地块和巴颜喀拉地块的差异运动使甘孜—玉树断裂强耦合段应力高度积累,在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破裂失稳发生了MS7.3地震.主震断层的左旋滑动导致北东东向断层的正应力减小,库伦应力增加,45天后触发了MS5.9余震序列的活动.  相似文献   
99.
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地应力实测结果表明, 我国大陆地区存在近似于辐射状的区域应力场, 其辐射中心位于青藏地块东部. 本文首先定义我国大陆应力场近似辐射中心(35°N、 100°E)为动力源点, 在此基础上计算了1900年以来我国大陆东部地区(30°N—44°N、 104°E—125°E)所发生的34次MS≥6.0地震震中到动力源点的距离与地震发生时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20世纪南北地震带中北段发生MS≥7.0地震后, 华北地块陆续发生了一系列MS≥6.0地震, 且有随时间从南北地震带附近大体向东迁移的规律. 据此说明, 华北地块的地震主要受控于印度板块作用下青藏地块向我国大陆东部挤压的影响, 在其作用下产生了华北地块MS≥6.0地震的系列东向迁移活动. 总体来看有4组明显的地震迁移活动, 每组地震“序列”的迁移视速度约为80 km/a. 华北地块首发MS≥6.0地震距南北地震带中北段最近一次MS≥7.0地震的时间间隔约为1个月至11.8年, 且60%的MS≥6.0地震发震地点在(39°N±1.5°)区域内. 据此推测, 2008年汶川MS8.0和2013年芦山MS7.0地震后, 华北地块近年存在发生MS≥6.0地震的可能, 晋冀蒙交界和环渤海及其附近地区值得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00.
吉林松原5级震群的重新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松原地区2013年10月31日开始发生了5次5级地震,地震活动呈震群态势。震群位于北东向的扶余—肇东断裂南端,台网定位结果显示震群活动集中于一点,没有明显的展布方向。由于该次震群中5级及以上地震较多,最大地震达到了5.8级,推测地震引起的断层破裂应有一定的距离。为深入探讨震群与断裂的关系以及震群展布方向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用双差定位的方法,利用2008年以来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台网数据对吉林松原震群进行了重新定位研究。结果显示吉林松原5级震群呈北西近东西向分布,且地震活动在时间上有向东展布的态势。且震源深度变化较大。分析认为松原震群所处的地下断层较为复杂,可能发生在两条断裂相交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