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张佩  刘文义  袁艺  李君 《中国地震》2018,34(1):1-13
旋转地震学是研究由天然地震、爆破和周围环境振动引起的地面旋转运动的新兴学科。对于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对质点运动(平移运动、旋转运动和形变)进行完整的描述,而且对广义地球物理学,如强地面运动地震学、地震工程学、地震物理学、地震仪器等的研究也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系统介绍了旋转运动在地震学中4个方面的应用。首先,介绍基于平移运动和旋转运动的共同测量,得出了计算远震瑞利波和勒夫波相速度的理论公式,并以西伯利亚地震为例,得出台站附近的相速度结构;其次,利用环形激光仪仅对地震SH波敏感的特性,分离P波和S波,分辨海洋噪声和面波,确定海洋噪声的反方位角;然后,介绍利用旋转传感器对自由振荡的长周期环形模式的观测;最后,对包含旋转观测量的多参数反演问题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旋转地震学研究现存的问题。  相似文献   
82.
南北地震带区域构造应力场反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方法,使用南北地震带及其邻近区域2009年1月—2017年8月466次ML≥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及1976年1月—2017年8月GCMT公布的259次M≥4.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反演得到研究区1.0°×1.0°网格大小区域的构造应力场。应力场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南北地震带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由于所处动力环境复杂,其内部最大主应力方向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南北地震带北段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E向;南北地震带中段及周边除龙门山断裂带NE段最大主应力为NW-NNW向外,其它地段最大主应力近EW向;南北地震带中南段最大主应力方向逐渐由近EW向到NW或NE向,再到近NS向。整体而言,南北地震带及邻近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由北到南发生了顺时针旋转。川滇菱形块体内部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NW向,应力方向转换带与块体边界基本一致,其东边界以东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向,西边界以西为NNE向。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角度分析,难以将“南北地震带”作为一个统一的地震带应用于中长期地震预测的研究与实践中。   相似文献   
83.
84.
孔隙铸模法在碳酸盐岩孔隙结构微观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使用扫描电镜、超长焦距连续变焦视频显微镜以及偏光显微镜等微观实验研究仪器设备,并结合相应样品的压汞资料分析,应用孔隙铸模法研究了川南—黔北地区下三叠统嘉陵江组几种代表性碳酸盐岩的孔隙微观结构。孔隙类型主要有残余粒间孔、扩溶粒间孔、粒内溶蚀孔、晶间孔,形状主要有规则近等轴状、三角形或多边形、星点状以及"Y"状等,以片状、弯片状喉道为主。孔隙密集分布的区域呈"斑点"状出现,"斑点"之间缺少喉道连通,彼此呈"孤岛"状出现。不同沉积成岩环境中形成的岩石孔隙结构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5.
山东伏期旱涝特征与大气环流异常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山东75个观测站伏期降水资料(1959-2005年)分析得到山东伏期旱涝在演变趋势有其独特性;500 hPa高度场距平分析表明,在中高纬尤其是贝加尔湖地区大气环流的异常对山东伏期的严重旱涝和洪涝形成起着重要作用;500 hPa高度距平场的EOF分析进一步证明,山东上游蒙古地区的冷空气活动和副高的强度是500 hPa高度场上影响山东伏期旱涝的两个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86.
近50a来新疆降水随海拔变化的区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依据降水随高度变化率和分区连片的原则,将新疆102个气象站划为两种类型6个降水分区.海拔〈2 500m的3个区,降水随海拔变化近似呈线性;海拔〉2 500m的3个区,降水随海拔变化呈近似二次曲线类型.线性分布类型最大降水高度带在山顶,二次曲线类型最大降水高度带在"山腰",它随季节和气候干旱程度发生变化:夏季高,冬季低;...  相似文献   
87.
利用岩芯、录井和测井等基础资料,对胡尖山地区长6段地层沉积相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油水层的分布规律及控制油水层相间分布的地质条件.胡尖山地区砂体微相主要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河道间四种类型,勘探成果表明不同沉积微相均有油藏分布,厚层叠置砂体多为水层占据,同一时期沉积砂体的不同部位含油性不尽相同.研究区油...  相似文献   
88.
西藏南羌塘盆地中侏罗世布曲组地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凤侠  李君  刘大玮  王振华 《吉林地质》2011,30(2):18-21,45
南羌塘盆地布曲组广泛分布,主要岩性为灰—灰黑色粉屑灰岩、砂屑粉屑灰岩,夹少量粉屑微晶灰岩、微晶灰岩及泥质灰岩。古油气藏分布区布曲组中部产特征的鲕粒灰岩、颗粒白云岩、礁灰岩。其中产腕足、双壳、菊石等化石,时代为中侏罗世巴通阶(Bathonian)。沉积环境为属滨海前滨环境—咸化潟湖相静水环境。  相似文献   
89.
利用双差定位法对2021年5月22日玛多MS7.4地震序列中1 434个地震进行重新定位,使用TDMT矩张量反演方法求解玛多地震序列M≥4.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综合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玛多地震序列震中整体走向为NWW-SEE向,与昆仑山口—江错断裂展布方向相吻合,序列总长度170 km,呈NWW向和SEE向双侧破裂,主震西北侧存在NW向条带,可能是此次地震的分支断裂活动,在南东侧存在余震稀疏段以及横穿玛多—甘德断裂的余震分布带,推测可能是地下速度结构差异所致;(2)主震附近地震序列以左旋走滑型地震为主,优势走向为NWW向,倾向NE,倾角较高,与昆仑山口—江错断裂性质基本一致,结合余震定位结果推断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3)主震附近地震序列P轴平均方位角为237°,P轴,T轴平均倾角分别为15°、16°,N轴平均倾角为65°,结合研究区构造特征推断,本次地震是由NEE-SWW向水平挤压应力推动NWW-SEE向断裂发生左旋走滑错动所致。  相似文献   
90.
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致密油储层特点,利用世界领先的微米-纳米级CT扫描、场发射扫描电镜和恒速压汞等技术,对储层孔隙喉道、孔喉配置关系和填隙物等微观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孔隙大小决定致密油储层的储集能力,储层孔隙平均半径约为0.5~10μm;喉道大小是开发下限主要制约因素,喉道半径主要分布在0.3~0.9μm;渗透率低的储层孔喉比大,喉道制约孔隙中流体的移动,控制储层输导能力。孔隙中填隙物含量高且以伊利石为主,伊利石粒度小、可塑性强,水化膨胀后易发生运移堵塞孔道,使储层渗透性降低,降低孔隙的输导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