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37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1.
在进行大量细致的井间对比基础上,综合运用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分析表明,松辽盆地北部宋芳屯油田芳231区块葡萄花油层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通过单井相分析和平面相分析及各旋回所表现出的测井曲线特征,认为该区块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远砂坝、坝间等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92.
以岩心、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压汞曲线等资料为基础,对沈84—安12块Es33段储层非均性及其对开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储层在层间、平面及层内都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在微观上表现为孔隙间连通程度差、配位数较低、孔喉比高的特点。利用储层各项参数对其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类,该区主要以Ⅲ类储层为主;同时针对非均质性对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提出分层系开采、注水井多级分注等措施,实施后含水上升速度得到控制;断块注水利用率得到明显的提高,改善了水驱开发效果,提高了断块采收率,增加了可采储量。  相似文献   
93.
本文首先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4年金寨ML3.9震群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 然后通过Snoke方法和CAP方法计算了该震群序列中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 分析了震源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金寨震群序列密集分布在2 km×2 km范围内, 无明显的展布方向; 其震源深度较浅, 大部分集中在3—7 km. 此外, 金寨震群序列中较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 两组节面的走向分别为NW向和NNE向, 倾角均较高, 表明该震群序列为近E--W向的水平挤压和近N--S向的水平拉张应力场作用下的走滑型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94.
运用安徽肥东形变台短水准和降雨观测数据,分析了降雨对该台短水准日均值与月均值的干扰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观测场地膨胀土土体特性,探讨了降雨干扰短水准观测的问题,由于地表水下渗,致使膨胀土膨胀,对标志杆产生围压,从而影响测线高差。  相似文献   
95.
何康  郑海刚  李军辉  王俊 《地震》2016,36(4):144-152
依据《中国震例》(1966—2012年)中中国大陆发生的252次MS≥5.0震例资料, 将其中与电磁异常相关的135个震例中的457项电磁异常进行收集整理, 建立较为完备的中国大陆电磁异常库。 在此基础上, 对中国大陆电磁异常的测项种类、 区域差异、 异常分类、 敏感点进行统计分析, 并对异常测项、 异常特征与主震震级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 电磁异常在大华北、 南北带中南段、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有较好的映震效果; 地电异常的中短期性质更突出, 电磁扰动则主要为临震异常; 地磁日变畸变等测项具有显著的指标意义, 可为震情判定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6.
淮南台电磁扰动数据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淮南地震台2009~2011年电磁扰动观测数据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①电磁扰动三个通道均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00:00~07:00观测数据在均值附近波动,无脉冲变化;07:00~22:00三个通道的变化幅度均出现明显增强,22:00~24:00又恢复平稳变化。通过与环境因素及淮北台电磁扰动的对比,认为环境噪声水平是影响电磁扰动日变的主要因素。②傅里叶分析结果显示电磁扰动子夜均值有明显的365、183、122 d周期,其中365 d年周期振幅最大。第一、二通道电磁扰动子夜均值冬季低,夏季高,第三通道与前两通道年变化相反。③温度对电磁绕输出信号影响的实验初步证实了温度改变时,电磁扰动三个通道的输出均有同步的响应,且理论计算与实际观测的变化幅度基本一致。因此,认为电磁扰动的年变主要是受气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
分析在不同构造背景下发育的层序构成样式,可以更加精确地预测有利勘探区带和油气藏。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岩心以及古生物等资料,依据层序界面特征,将呼和湖凹陷下白垩统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依据构造背景,将研究区划分出断控陡坡带、缓坡断阶带、洼槽带等3种构造单元,在此基础上分不同构造单元建立了相应的层序构成样式:断控陡坡型层序构成样式、缓坡断阶型层序构成样式、洼槽型层序构成样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构造单元具有各自特征的层序构成样式和沉积体系域构成模式,不同类型层序构成样式也决定了不同的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在断控陡坡带主要发育断层-岩性和断鼻型油气藏,在缓坡断阶带发育断层-岩性和地层超覆型油气藏,在洼槽带主要发育自生自储型的透镜体油气藏;此外,洼槽边缘可发育断层-岩性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98.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层序地层特征及沉积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全凹陷范围内的地震、钻井、测井、岩心以及古生物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建立了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层序地层格架。将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划分为3个一级层序(TSq1-TSq3)、5个二级层序(Ⅰ-Ⅴ)、8个三级层序(Sq1-Sq8);并在层序格架内进行沉积相划分和沉积体系研究,确定该区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沉积等沉积体系。其中冲积扇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早期Sq1层序中;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分布在Sq2层序的南部和Sq5层序的北部;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在Sq3、Sq4层序中尤其发育,并在Sq2层序的北部也有所发育;湖底扇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Sq2、Sq3和Sq4层序的洼陷带;湖泊沉积体系主要发育在各层序的洼陷带。沉积体系在平面与纵向上的演化受古构造与古地貌的控制,呼和湖凹陷南部沉积砂体为较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99.
李跃  蒙启安  李军辉  王琦  邹越  娄洪 《沉积学报》2018,36(4):756-767
精细刻画古物源环境对恢复沉积体系、寻找优势砂岩发育带和预测勘探目标区等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古地貌、地震属性、重矿物以及砂地比等方面的资料,由不同角度、分不同层次对贝尔凹陷南屯组沉积时期的物源体系进行精细的分析和刻画。结果表明:贝尔凹陷南屯组沉积时期的物源主要来自凹陷四周的斜坡带以及盆内的低凸起,由盆地四周向中心汇聚,其中南一段与南二段沉积时期的主要物源方向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在贝尔凹陷南屯组共识别出9大物源体系,主要发育有扇三角洲、湖底扇等沉积环境,并根据物源区的发育位置、构造样式及构造活动的差异等,将研究区物源分为陡坡断坡型、陡坡同向断阶型、缓坡同向断阶型、缓坡反向断阶型、箕状洼槽型和双断长轴入湖型等6种类型。总之,物源与坡折、沟谷所组成的耦合系统从根本上影响和决定了沉积体系的类型和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0.
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daily ranges of the vertical magnetic intensity of approximately 76 geomagnetic stations from January 1, 2008 to December 31, 2010 to analyz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Z ranges.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emporally, we use regressive analysis and FFT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Z component daily ranges of all stations have an obvious cyclical variation, the computed Fourier spectra of all data sets have clearly resolved the required periodicities in the data, in the form of distinct peaks at days 365, 183, 22, and 73, and the power spectra of day 365 is the highest in all periods. (2) In terms of spatial variation, the daily ranges show nonlinear variation with latitude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e existence of a point of inflexion (maximal value point) nearby at about 25°N, the daily ranges of Z rise from 15°~25°N and have a good linear decrease variation along with 25°~50°N. (3) Compared with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Z daily ranges with the Sq current inversion, we found tha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Z ranges are decided mainly by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the Sq current system. (4) If the latitudes of the maximum amplitudes of variation of the vertical component in the geomagnetic quiet days are roughly taken as the latitudes corresponding to the foci of Sq overhead current system, we can see that these latitudes of foci become higher in summer, are lowest in winter and highest during Equinoxes, displaying conspicuous monthly and daily variations. For two successive geomagnetic quiet days, the latitudes of foci may vary ten degre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