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21.
利用欧洲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 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GPS (Global Position System)系统探测的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资料,对2017—2018年辽宁地区三次中雪及以上量级的降雪过程中大气可降水量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次降雪过程中PWV均呈现单峰式结构,其与小时降雪量之间存在较好的时间对应关系,降雪时段对应PWV高值阶段;在降雪出现前6—15 h,PWV迅速增加,且PWV总增长量与降雪强度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2.
康西瓦断裂位于新疆西昆仑地区,为青藏高原西北缘重要断裂构造,构成了西昆仑板块和喀喇昆仑板块边界,前人已在该带发现有麻粒岩.近年来,在康西瓦结合带西段马尔洋地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发现了超高压变质硬玉岩,证实其为一板块俯冲带,应为中央复合造山带西延部分.  相似文献   
23.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河北省多处地区发现大量恐龙足迹和部分鸟类足迹,其中以兽脚类为主,而植食性的蜥脚类和鸟脚类足迹较少,暗示着侏罗—白垩纪过渡期恶劣的生态环境不利于植被的生长,从而造成植食性恐龙的迁移或灭亡,而肉食性恐龙以小型体更易生存。早白垩世初期,频繁的火山活动形成了一系列赋水洼地,同时带来了丰富的养分。这为热河生物群的萌发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根据现有恐龙化石的形态特征及保存层位,为进一步探讨热河动物群的早期演化和恐龙生存环境提供了实际素材。  相似文献   
24.
叶飞  潘文  李典  覃智贵  左勇  周宁  周灵  占朋才 《矿床地质》2019,38(6):1392-1407
黔东北地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板块西南部,自元古宙以来经历了多期次构造变形。不同期次的构造叠加对区内早期形成的沉积型矿产的埋藏和保存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针对黔东北地区燕山期构造变形,采用中小尺度构造解析的方法开展露头尺度的构造样式、叠加关系剖析研究,同时,对研究区广泛发育的犁式正断层及其对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的找矿勘查进行深入探讨。现有勘查成果认为犁式正断层为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应力体制转换产物,该类断层倾角随深度增加而渐趋于缓,断距和断层错断区域伴随深度增加而加大,并伴生少量次级陡倾角分支断裂。冷水溪犁式断裂及其分支断裂将贵州松桃普觉超大型锰矿床体切割为多个独立单元,造成锰矿层不连续,且在矿区内形成了大小规模不等的断层错断区域。同时,由于冷水溪断层上盘下降,上盘锰矿体的埋藏深度增加,断层错断区域亦伴随深度加深而加大。对冷水溪犁式断层及其对锰矿体之间关系的分析,有利于深入研究整个黔湘渝地区"大塘坡式"锰矿的埋藏与保存特征,对助推区域上深部锰矿勘查,合理规避勘探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5.
西昆仑山是塔里木地块和羌塘地块在晚中生代碰撞造山的产物,古特提斯洋分支库尔良-阿羌裂谷闭合时限亦存在争议。以库地北斑状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获得LA-ICP-MS锆石U-Pb年龄244.42±0.87Ma,时代为中三叠世。斑状二长花岗岩的SiO_2含量为65.57%~67.70%,Mg~#值为35~38,A/CNK值为0.90~1.01,属于偏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石。稀土元素总量为193×10~(-6)~339×10~(-6),δEu=0.72~0.78,具弱负Eu异常。微量元素Rb、K、Th、U、La、Ce、Zr富集,Nb、Ti、P中等-强亏损。斑状二长花岗岩属于I型花岗岩,源岩为安山岩,形成于俯冲的大陆岛弧环境。结合区域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表明,斑状二长花岗岩形成于中三叠世大陆岛弧环境,中三叠世库地一带存在古特提斯洋壳俯冲活动,库尔良-阿羌裂谷尚未消减闭合。  相似文献   
26.
利用WRF模式模拟了2011年6月16-17日四川盆地的一次大暴雨过程,首先根据24 h累积降水的位置、强度,选取了位于不同地形的3个强降水中心作为代表站,分析其降水日变化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模式基本模拟出了位于川东北盆地边缘旺苍地区的降水峰值;而对位于盆中的荣昌站和位于川西高原的越西地区的模拟效果不理想。为了揭示影响逐时降水的因子,对3个代表站不同时刻的模拟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强降水的模拟效应与对流层中水汽、动力以及热力条件的模拟效果紧密相关。模式对水汽、位势高度、流场、垂直速度及大气层结状况这些物理量在各个时刻的不同模拟效果导致了逐时降水模拟的偏差,模式中盆地周围山地地形高度的偏差同样影响降水的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