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7篇
综合类   1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辽西中侏罗世高Sr低Y型火L山岩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17  
通过对辽西阜新地区中体罗世蓝旗组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燕山地区存在着中侏罗世高Sr低Y型火山岩.这些高Sr低Y型火山岩为高铝高钠低镁(A12O3>15%,Na2O≥3.37%,MgO≤1.33%,Mg#≤0.35)的安山岩-英安岩,高Sr(≥541μg/g)低Y、Yb(Y≤19μg/g,Yb≤1.35μg/g)含量及高Sr/Y(≥40)比值,强烈的稀土元素分馏((La/Yb)N>17,(Ho/Yb)N>1.2)),Eu异常不明显(0.82~0.96),高场强元素(如Nb、Ta)相对亏损.这些特征与太古代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岩套相似.我们认为这些火山岩起源于古老的下地壳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其形成可能与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辽西中侏罗世蓝旗组高Sr低Y型火山岩对探讨燕山造山带岩浆起源及地球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
显生宙陆壳垂向生长是一个新的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索的课题。在已有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本文报导了东天山东段矿物组成、成因类型相似的早古生代同造山花岗岩体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后造山花岗岩体新的Sr、Nd同位素测试结果,并进一步对比研究了它们的Sr、Nd同位素差异。前者I_(Sr)值较高(0.7087~0.7288),ε_(Nd)(t)值较低(-5.8~-15.8),模式年龄T_(DM)大(1.29~2.37Ga),显示以古老陆壳物质为主的物源特征;后者I_(Sr)低(0.7069~0.708),ε_(Nd)(t)值高(-3.8~ 0.3),T_(DM)较年轻(0.80~1.28Ga为主),显示混有较多的年轻幔源组分;同期的煌斑岩脉I_(Sr)为0.7080,ε_(Nd)(t)值为 4.3, T_(DM)为0.8 Ga。这些特征为探讨显生宙地壳垂向生长提供了良好实例。一般而言,显生宙高ε_(Nd)(t)值后造山花岗岩中的年轻幔源组分至少有3个可能的来源:(1)前造山(前寒武纪)底侵形成的年轻基性下地壳;(2)同造山水平增生的年轻地壳再循环;(3)后造山底侵的幔源岩浆。这3种来源分别揭示了3种陆壳生长方式和时限:前造山垂向生长;同造山水平生长;后造山垂向生长。通常,这3种情况仅仅依据地球化学特征不易鉴别;而通过花岗岩物源演变的对比研究有可能提供鉴别的线索。该区早古生代花岗岩以古老壳源为特点;而地点相同、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相似、侵位深度相近的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幔源组分增多,并伴随有辉绿岩、煌斑岩侵入。这种新的年轻组分最可能与新底侵的幔源岩浆有关,它们随后造山花岗岩加入地壳,导致地壳垂向生长,这是造山后垂向生长的一种特征。该研究为中亚造山带后碰撞或后造山陆壳垂向生长的存在提供了一个证据。  相似文献   
43.
西天山海西中期花岗岩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西中期花岗岩是西天山加里东褶皱带内规模最大的一次岩浆活动。本文从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对该期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岩浆起源和形成的构造环境进行了探讨,认为海西中期花岗岩以I型为主,S型次之,在空间上成对分布;花岗岩浆起源于地壳;海西中期花岗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44.
东秦岭灰池子复式岩体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作者在1:5万狮子坪幅的地区地质调查中,采用花岗岩类岩石谱系单位的划分原则与方法,对产出于秦岭群的灰池子复式岩体进行了解体。共计划分为约80个小侵入体,并建立了9个单元,由老而新依次归并为蔡家沟、淇河、明郎河等3个序列。对各个单元及序列的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特点、互相接触关系等作了简要的描述。本区花岗岩总体上呈现出由云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的演化序列,表明岩浆岩具有多期次熔融与分异,  相似文献   
45.
中国东部燕山造山带发育着大量的中—晚侏罗世髫髻山期(蓝旗期)中酸性钙碱性火山岩,它们具有类似于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SiO_2(≥55.48%)、Al_2O_3(≥14.25%)和Na_2O(≥3.11%)含量高,而MgO(<3.0%,Mg~#≤0.49)含量低;微量元素Sr(≥554×10~(-6))、Ba(≥819×10~(-6))含量及Sr/Y比值(29~101)较高,而Yb(<1.70×10~(-6))、Y(<21×10~(-6))含量及Rb/Sr比值(0.01~0.19)较低;轻重稀土分馏十分明显((La/Yb)_N>14.5),Eu负-正异常弱(0.79~1.01),高场强元素(如Nb、Ta)相对亏损。火山岩的Nd、Sr、Pb同位素比值变化小,具有富集地幔特征。作者认为其岩浆起源于增厚下地壳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中—晚侏罗世髫髻山期(蓝旗期)火山岩是燕山运动的产物,其火山喷发标志着燕山地区从古亚洲洋构造体系转入到古太平洋构造体系,这对探讨燕山造山带中生代岩浆演化和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6.
新甘交界北山地区早二叠世红柳河群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1:5万区域地质调查研究,北山地区原红柳河组规模巨大,岩性、岩相差异明显,按岩石地层划分原则,应进一步分组.原红柳河组内部有4套岩性、岩相差异较大的岩石组合,以3次砾岩事件和1次火山岩事件为标志,代表了4个不同的沉积阶段,与之对应出现了4个重要的沉积(不整合)界面.依据这4个界面对早二叠世红柳河组进行了重新划分,即下二叠统河西组(P1h)、红柳村组(P1hl)、芦苇井组(P1l)和红柳井组(P1hj).在河西组采集到大量的腕足、苔藓虫等海相动物化石,在芦苇井组第二岩性段含炭粉砂岩中获孢粉化石组合,其时代属于二叠纪.本区新建的4个组实际上是由一个规模较大的老组再分组的结果.按岩石地层单位修定的要求,建议原红柳河组上升为群.  相似文献   
47.
燕山造山带中段中晚侏罗世中酸性火山岩的成因及其意义   总被引:19,自引:10,他引:19  
李伍平  李献华 《岩石学报》2004,20(3):501-510
燕山造山带中段(冀北下板城)中晚侏罗世髫髻山组火山岩主要由粗安岩和粗面岩组成。火山岩具有高的SiO_2(>55%)、Al_2O_3(15.70%~17.55%)、Na_2O(3.79%~5.42%)、Na_2O K_2O(5.99%~9.38%)、CaO(2.31%~6.48%)和低的MgO(≤4.01%,Mg~#≤0.50),高Sr(428~816μg/g)及Na_2O/K_20比值(一般1.11~1.88),轻稀土元素富集,Sr/Y和Rb/Sr比值低。其中,粗安岩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Yb_N<8.5,Y<19μg/g),Y/Yb(12.62~15.06)和(Ho/Yb)_N(1.23~1.50)比值较高,Eu负异常不明显(Eu/Eu~*=0.90~0.95),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我们认为髫髻山组粗安岩起源于大陆下地壳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粗面岩为粗安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  相似文献   
48.
许勇  张季超  李伍平 《岩土力学》2007,28(Z1):49-52
分形几何学是研究具有自相似性的不规则曲线、具有自反演性的不规则图形、具有自平方性的分形变换以及具有自仿射的分形集等内容的一种理论,是岩土微观结构力学研究和应用的新的生长点。将分形几何学的理论运用于饱和软土微结构研究,关键是获得微结构的参数。利用液氮真空冷冻制样技术、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广东科学中心饱和软土颗粒分布分维值和孔隙分布分维值等微结构分形参数进行了提取,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颗粒分布分维值、孔隙分布分维值和孔隙度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明确了颗粒分布分维、孔隙分布分维等微结构参数的分形特征的宏观本质。  相似文献   
49.
李伍平  王涛  王晓霞 《地球科学》2001,26(3):269-278
灰池子复式岩体是北秦岭造山带核部规模最大的花岗岩体, 它由3个深成岩体组成.花岗岩具有高SiO2 (6 6.86 %~ 73.48%), Al2O3 (14.44 %~ 16.32 %) 和Na2O (4.17%~4.78%), 低TiO2 (< 0.74%), MgO (< 1.18%) 和K2O (< 3.33 %) 的特征.花岗岩轻稀土元素富集(27.45 < w (La)N/w (Yb)N < 72.99), Eu为负—弱正异常, 微量元素Y的质量分数为(3.70~9.77)×10-6, Yb为(0.30~ 1.14)×10-6, Sr为(310~ 775)×10-6, w (Sr) /w (Y) 为47.87~ 114.36, 大离子亲石元素(Rb, Ba, Th, Sr等) 相对富集, 高场强元素(Nb, Ta, Ti, Zr) 相对亏损.同位素组成比较均匀, 0.5 12 31 < w (143Nd) /w (144Nd) < 0.5 12 38, 0.70 783 < w (87Sr) /w (86Sr) < 0.70 880, 0.95Ga < tDM < 1.0 9Ga, - 0.81 < ε (Nd, 437Ma) < 0.93, 且18 < ε (Sr, 437Ma) < 32, 这些特征与Adakitic质岩相似.笔者认为灰池子花岗岩是由深部下地壳新元古代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形成的Adakitic质岩, 其形成与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北秦岭杂岩地体南北裂陷海盆发生陆内双向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50.
北秦岭灰池子复式岩体单颗粒锆石年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