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19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采用无标底招标,招标人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诸如投标人挂靠、陪标、串标、围标、抬标,甚至恶意投标、设套变更、夹击招标人就范,低价中标后质量无保证,工期马拉松等问题。文中讨论的重点是无标底招标过程中招标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针对这些风险采取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72.
周路  李东  吴勇  钟斐艳  任本兵  李飞  张欣吉 《岩石学报》2017,33(4):1189-1203
井下钻探结果和地震资料表明四川盆地北部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发育,通过对典型井长兴组岩性与电性资料的分析,明确了生物礁的岩性与储层发育特征。根据井下生物礁及围岩岩性与电性资料并结合过井地震剖面反射波的几何特征,建立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地震正演数值模型,通过对比生物礁模型地震正演记录与实际生物礁地震剖面,建立针对研究区台地边缘生物礁的地震响应特征模式。依据生物礁的地震响应特征对该地区连片二、三维地震测线开展地震相分析,通过已有钻井地震相与沉积相对应关系分析,指出了长兴组生物礁在该地区的分布规律。四川北部地区地震相与沉积相带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存在环台棚-海盆相的台地前缘斜坡-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开阔台地相沉积体系,地震剖面上生物礁的外部形态呈丘状或透镜状,内部为杂乱反射特征;礁盖白云岩具有亮点反射特征,生物礁底界面出现上凸或者下凹反射现象,生物礁的上部地层具有披覆反射结构,四川盆地北部地区长兴组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在台棚-海盆相东、西两侧沿北西向呈条带状展布,分布面积大于2000km~2,生物礁气藏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73.
玛珥湖沉积物是古气候环境变化记录的优良载体[1].近年来,我国玛珥湖沉积序列的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2~6].  相似文献   
74.
东亚夏季风对于我国东部气候具有重要影响,呈现出多种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在理解东亚夏季风过去和当前的变化机理、预测和预估其未来变化等方面,气候系统模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当前的气候模式在东亚夏季风的模拟上尚存在诸多不足,这使得其模拟结果存在不确定性,既制约了我们对过去和当前季风变化机理的准确理解,又降低了未来预测预估结果的可信度。关于造成季风模拟偏差的原因,既涉及模式本身的性能问题,又与模拟系统的构建、强迫资料的误差、乃至我们当前对季风变化规律自身的认知水平有关。本文以时间尺度为序,从气候态、日变化、年际变率、年代际变率、长期气候变化和未来预估等季风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角度,本着总结成绩、归纳问题、寻找机遇、面对挑战的目的,从七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当前气候模式的水平,归纳了其主要偏差特征,讨论了影响模式性能的可能因素。内容涉及模式分辨率和地形效应、对流和云辐射效应的作用、与季风相关的热带海气相互作用关键过程、内部变率(太平洋年代际振荡)、自然变率(太阳辐照度变化和火山气溶胶强迫)和人为辐射强迫(人为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对季风变化的不同影响、热力和动力过程及气候敏感度对季风环流(副高)和降水预估不确定性的影响等。最后从优化参数、实现场地观测和过程模拟的协同、发展高分辨和对流解析模式等角度,讨论了提升东亚夏季风模拟能力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75.
结合图形学思想,提出基于三角剖分与方向线拼接的算法构建高精度坐标转换格网模型。以中国东部与南部某城市数据为例进行比较,〖JP+1〗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发挥图形结构在已知点选取中的作用,有效控制误差传递,获取很好的拼接效果,且各三角形子区互不影响,拼接区不存在拼接缝,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76.
针对基于CGCS2000建立独立坐标系与原城市独立坐标系坐标相差较大,需将原有测绘成果转换到新坐标系下,由于庞大工作量让业界难以承受,成为CGCS2000在城市推广的瓶颈问题。提出一种基于CGCS2000建立城市独立坐标系方法,使新旧坐标系坐标差较小,能够满足地形图允许误差,使大部分地形图无需转换,直接在新坐标系下使用。通过实例分析,对提出方法进行正确性和可行性验证,结果表明:基本上解决了上述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77.
基于多波段的观测数据, 研究了黑子本影振荡在太阳大气不同高度或温度的振荡特征. 目标黑子发生在2017年9月15日, 位于活动区12680. 多波段的观测数据包括AIA (Atmospheric Imaging Assembly)的极紫外成像及IRIS (Interface Region Imaging Spectrograph)的紫外光谱和成像. 在太阳黑子的本影位置, AIA 1700 Å 光变曲线的振荡周期约为(4.2士0.8) min,而AIA 1600 Å、171 Å和193 Å光变曲线的振荡周期约为(2.8士0.3)min. IRIS的Mg II h和k谱线及远紫外成像(2796 Å)都表现为(3.1士0.5) min的准周期振荡,而谱线Si IV 1393.76 Å的振荡周期约为(2.9+0.4)min.观测结果说明黑子本影的振荡周期随着太阳大气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小.较短的周期可认为是3 min振荡,很可能与黑子本影上方的慢磁声波有关,它起源于温度极小区并向上传播到日冕.较长的周期可解释为光球的5 min振荡,与太阳的P模振荡有关.  相似文献   
78.
基于三维GIS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skyline三维地理信息平台为基础,整合云南省基础地理数据、地质灾害数据、社会经济数据、民政民生数据等各类信息资源,针对地灾应急救援工作的突发性和紧迫性的要求,建立了云南省三维GIS地质灾害应急指挥平台。该平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地质灾害现场应急救援工作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是一个量级轻、携带方便、功能全、实用性好的三维GIS平台,实现了应急救援线路的快速设计、应急安置点规划、灾害扩散分析、水域淹没分析、救援土石方量计算等三维分析功能,能较好地解决以往多次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在应急部署和实地救援工作中起着较大的作用和帮助。  相似文献   
79.
位于华夏、扬子和印支板块交接部位的滇东南板仑磁铁矿集区属于个旧-文山-德保矽卡岩型锡钨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对该区矽卡岩型磁铁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等进行了少量的研究工作, 但对矽卡岩的成因尚缺乏系统的研究, 这严重制约了对该矿集区内矽卡岩成因的认识及磁铁矿找矿潜力的准确评价。本文以矿集区内最为典型的坤洪和洞哈磁铁矿床的矽卡岩为主要研究对象, 在对矽卡岩及相关岩石的野外地质特征和岩相学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 借助LA-ICP-MS和EPMA等方法手段, 重点对矽卡岩及相关岩石的地球化学和矿物化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矽卡岩的成岩成矿演化过程可划分为早期进变质矽卡岩阶段、晚期退变质矽卡岩阶段和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等3个阶段; (岩浆)热液成因的硅质岩条带与晚二叠世OIB型基性杂岩体(即\"半瓦型\"岩体)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蜘蛛网图和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 而与中三叠世岛弧型中-基性杂岩体(即\"安定型\"岩体)的模式曲线较为相似, 均显示出Nb、Ta、P和Ti等元素明显亏损的特征; 矽卡岩的模式曲线与硅质岩条带的模式曲线也较为相似, 且含矿矽卡岩比无矿矽卡岩无论在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含量还是模式曲线上均更加接近于硅质岩条带。矿物化学的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世代石榴石属于钙铁-铁铝-钙铝榴石系列(And80-83Alm9-11Gro5-7), 含较多的钙铝榴石(Gro); 而第二世代石榴石属于钙铁-铁铝榴石系列(And86-93Alm6-12), 基本上不含或仅含极少量的钙铝榴石(Gro); 由早期辉石→晚期辉石, 辉石端员组分中钙铁辉石所占的比例相对减少, 而透辉石的含量则具显著增加趋势。综合分析认为, 形成矽卡岩的热液流体主要来源于中三叠世岛弧型中-基性杂岩体; 矽卡岩型磁铁矿床的成岩成矿环境至少经历了从进变质矽卡岩阶段早期相对还原环境→进变质矽卡岩阶段晚期-退变质矽卡岩阶段相对氧化环境→后期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相对还原环境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80.
南海中建海域麻坑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底麻坑在圈定潜在的天然气水合物发育区和指示海底地质灾害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南海中建海域的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采用自动追踪技术对研究区海底地貌特征进行了刻画,发现了众多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麻坑,可分为圆形麻坑、椭圆形麻坑、拉长形麻坑、新月形麻坑和复合型麻坑等5类。中建海域的海底麻坑主要发育在海底地形坡折的位置,成群、成带分布,在地形平坦的位置麻坑不发育。影响中建海域麻坑形成的因素主要有火山活动、断裂活动、水合物分解、海底底流等。引起中建海域海底形成麻坑的流体主要有4种,分别是火山热液、天然气水合物分解的气体、沿断裂向上运移的深部油气及火山热液与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气体的混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