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史威  朱诚  李世杰  马春梅 《沉积学报》2010,28(1):176-182
重庆丰都玉溪剖面AMS14C测年(校正为日历年)配合考古器物断代,证实约8 500~4 800 aBP间该剖面地层基本连续。玉溪剖面下部洪水淤砂—坡积物互层(31~10层)与上部坡积层(9~3层)形成鲜明对比,反映沉积物源和沉积环境曾发生过显著变化。研究认为,Rb、Sr等代用指标曲线的变化特征与剖面沉积结构变化相吻合,揭示了剖面上、下沉积结构的差异主要与不同气候背景有关;剖面下部堆积较厚、持续时间较短及沉积速率较快的洪水淤砂—坡积物互层,是研究区气候不稳定条件下水文异常变化的结果。进一步分析认为,该剖面沉积物的微观隐性代用指标与宏观显性结构的对应性特点还反映,研究区全新世大暖期气候存在阶段性的变化,约8 500~7 200 aBP为大暖期中的气候不稳定阶段;而约7 200~4 800 aBP则体现了大暖期鼎盛阶段暖湿稳定的气候特点,其转折点发生在7 200 aBP前后。  相似文献   
32.
中坝和中堡岛遗址文化堆积的持久连续性在长江三峡地区是绝无仅有的,它是由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址文化堆积由最初发育在河流宽谷区山前古冲积扇体或山前台地上,到逐渐发展演变为堆积在"河中岛"或"江中岛"上,特殊的地貌和沉积条件是促成这两处遗址文化层连续不间断发育的自然基础.长期的盐业、种植业以及渔捞作业是人类活动不间断发生于此的内在驱动力,并构成文化堆积连续发生的人类活动因素."中坝人"和"中堡岛人"资源环境感知的形成是人类在长期实践活动中与自然环境互动作用的结果,遗址中文化层间所夹洪水淤砂层以及文化层中所含洪水沉积物,非但没有阻碍或中断两处遗址人类活动的连续性,反而成为促进或稳固文化堆积体持续成长的重要物质因素.  相似文献   
33.
湖泊湿地的环境演变受到多种因素作用的影响。本研究采集桂林岩溶湿地寺湖沉积物,分析了该地区近450年来导致环境变化的影响因子。对岩芯的地球化学元素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得出沉积物的化学组成主要受控于流域过程的侵蚀程度、径流与成岩作用强弱、区域背景和人类活动等4个影响因子。其中区域背景和人类活动影响因子所占比重较小,但近年来人类活动影响因子数值迅速增大,表现为磷元素沉积通量迅速增大。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表明不同的阶段影响因子的作用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34.
本文介绍了中小城市市政工程设计对测量工作的基本要求,阐述了测量工作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和全面质量管理实施方法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35.
湖泊沉积物色度在短尺度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ODP对大西洋海洋沉积物的研究中,色度作为最直观和简便的指标被普遍用于反映千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能否用湖泊沉积物色度反映短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变化?利用CIE/L a b表色系,通过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苟仁错湖泊沉积物的 L、a和 b值与有关地球化学指标的统计相关关系分析,对湖泊色度指标在短尺度古气候研究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并据此分析了 1440年以来苟仁错地区的古气候演变。研究表明,L值(亮度)与沉积物 碳酸盐含量正相关,L高时,气候冷干,碳酸盐含量较高;反之,气温上升,湿度增加;a值(红-绿彩度)与沉积物中Mg含量相关,高 a值对应于沉积物中高MgO含量和高Mg/Ca比值,反映气温较高;b(黄-蓝彩度)值与三价铁的含量相关,较高的 b值代表了湖泊处于较强的氧化条件下,因此 b值可以用于反映湖水深度变化,反映有效湿度的变化,b值高,湖水浅,氧化作用增强;苟仁错沉积物 a值和 b值曲线镜像对称进一步反映了冷干-暖湿的气候组合特征。根据沉积物的色度意义,判断苟仁错地区自 1430年进入小冰期,至1890年结束。近40年来气候变化与邻近气象站的器测相吻合。  相似文献   
36.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研究及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研究主要围绕青藏高原隆升和全球变化响应开展的。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隆升具有整体性、阶段性和后期加速性。中晚更新世以来和末次间冰期-冰期气候演化过程得到重建,并能够与冰芯和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对比;同时也存在M IS3阶段强烈暖湿和末次冰盛期冷湿等区域特征;新仙女木事件在湖泊沉积物也有明显记录。全新世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早期暖湿并经历冷事件,大暖期普遍出现高水位,后期气候向干冷化方向发展。湖泊沉积环境定量化重建也得到研究。青藏高原湖泊沉积应在高分辨率纹层沉积和环境指标定量分析基础理论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37.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现代冰川发育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世杰 《地理科学》1996,16(1):10-17
经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计算,青藏可可西里地区发育现代冰川437条,覆盖面积达1552.39km^2,冰储量为162.8349km^3,成为本区众多河湖泊水体的重要补给源泉。  相似文献   
38.
为了探讨有机氯农药HCH和DDT残留在湖泊沉积物中的赋存和演化过程,并利用其特有的时间标尺特征分析近现代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湖泊沉积过程,2006年在太湖的竺山湾、梅梁湾利用重力采样器分别采集湖泊沉积岩芯ZS和ML,按1cm间隔分样。测定了两孔岩芯20cm深度以上的HCHs(六六六类)和DDTs(滴滴涕类)残留量,结合测年资料分析了两孔岩芯中近50年来HCHs和DDTs垂直分布特征及沉积环境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竺山湾岩芯ZS中HCHs和DDTs的残留量分别为0.22~9.70ng/g和0.32~12.34ng/g;梅梁湾岩芯ML中HCHs和DDTs的残留量分别为0.18~11.02ng/g和0.52~13.44ng/g。尽管两孔岩芯中HCHs和DDTs的残留量不同,但指示的沉积时间一致: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岩芯中HCHs和DDTs残留量均明显增加,在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峰值,这与太湖流域有机氯农药HCH和DDT使用的历史相一致,岩芯ZS中HCHs和DDTs残留量以及岩芯ML中HCHs残留量在80年代初以后逐渐降低,这与有机氯农药HCH和DDT在1983年禁止使用的时间相对应。但在岩芯ML中20世纪90年代以后DDTs残留量又明显增加,显示有新的输入源,可能与90年代以来无锡、常州快速发展的"小化工、小农药"排污进入梅梁湾有关。研究结果同时还表明太湖沉积物中的HCHs和DDTs残留量在沉积岩芯上的变化序列可以作为指示太湖沉积过程的时间标尺,对太湖沉积环境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9.
云南星云湖沉积物正构烷烃记录的近代环境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湖泊环境影响在湖泊沉积中的记录,在云南星云湖水深8.2m处采集1支85cm长的柱状沉积岩芯,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沉积岩芯中的类脂物分子进行分析,揭示了近160年以来星云湖地区环境演变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沉积岩芯中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C15~C35呈有规律变化:85~60cm深度表现为低碳数相对优势,60~32cm逐步变为以高碳数为优势,32~10cm高碳数较前阶段降低,10~0cm深度低碳数显现明显优势。同时,平均碳链长度(ACL)、高碳数同系物与低碳数同系物比值(H/L)以及C27/C31等结果还揭示出:近160年来湖泊沉积中有机物输入经历了内源低碳(1920s前)、外源高碳(1920s~1980s初)和内源低碳(1980s初~2004年)为优势的演变过程;在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状况下,H/L变化与气候的冷暖变化具有显著的对应关系,即H/L低值段明显对应于气候的相对寒冷期,H/L高值段明显对应于气候的温暖期。在1990年代以后,尽管气候持续变暖,但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湖泊富营养化快速发展,H/L值却随之急剧降低,反映出沉积岩芯中的类脂物可敏感记录人类活动对湖泊环境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借助于全球气候模式(德国MPI ECHAM5.0)输出信息和流域最近4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建立青海湖流域统计降尺度模式(QH-SDM),从而得到流域尺度未来30年(2010-2030年)气候变化情景,并由此驱动水文模型SWAT及湖泊水量平衡模型模拟了青海湖近几十年水位变化过程,预估了未来30年青海湖湖泊水文变化情景。结果表明,青海湖水位的未来变化将经历缓慢下降、逐渐回升、稳步升高3个阶段,到2030年,湖泊水位将达到3195.4 m左右,高出目前水位约2.2 m,面积接近4500 km2,蓄水量达到813亿m3,湖泊恢复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预计这一结果将会缓解目前青海湖流域水资源紧缺的格局,并有利于植被恢复,减少土地沙化面积,对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将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