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0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91.
根据对岩石铸体薄片和阴极发光薄片、地层厚度、古地温梯度以及镜质体反射率等资料分析研究认为:塔中地区东河砂岩经历了压实作用、粘土胶结、石英次生加大、碳酸盐胶结、溶蚀作用、自生高岭石沉淀等多种成岩作用,目前已经达到了晚期成岩阶段。这些成岩作用在塔中4井以东和以西的地区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西部进入早成岩阶段B期和晚成岩阶段A期的时间较早,成岩演化程度较高,且具有下部溶蚀上部胶结的分带性;而东部则反之。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于颗粒成分较纯、泥质含量较低、构造位置上长期处于高部位、被油气充注,但未被晚期碳酸盐胶结的地区。即二叠纪以来长期处于构造高部位的前滨-临滨相带内。  相似文献   
192.
不同埋深条件下砂泥岩互层中砂岩储层物性变化规律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钟大康  朱筱敏  张琴 《地质学报》2004,78(6):863-871
砂泥岩组合方式在不同埋深条件下影响了砂泥岩界面附近储层的物性。在浅—中等埋藏条件下(深度 <2 5 0 0 m )砂泥岩界面附近的砂岩物性好于内部 ;在深埋藏条件下 ,砂泥岩组合方式、与砂岩接触的泥岩厚度以及砂泥岩的相对厚度比例对砂泥岩界面附近的砂岩物性影响很大。在泥岩夹砂岩的情况下 ,当砂岩厚度极薄、比例极低时砂岩物性很差 ;当砂岩厚度增大到中—厚层时 ,则从砂岩内部某一点开始向砂泥岩界面 ,物性逐渐降低 ,顶底界面都存在一个约为砂层厚度 1/ 5~ 1/ 4的物性过渡带 ;在上泥下砂或下泥上砂的情况下 ,仅在与厚层泥岩接触一侧的砂岩界面处出现物性过渡带。在砂泥岩近于等厚互层的情况下砂岩界面附近物性仍比内部差 ,且随着砂岩单层厚度减薄、厚度比例降低 ,泥岩比例增高 ,砂岩的物性越来越差。在砂岩夹泥岩的情况下 ,砂泥岩界面附近与砂岩内部物性趋于一致 ,物性过渡带消失。这一现象与泥岩的成岩演化密切相关 ,浅—中等埋藏条件下泥岩排出的为低矿化度、富含有机酸的流体 ,在砂泥岩界面附近溶蚀作用强于内部 ;在深埋条件下 ,从泥岩内排出的 K 、Na 、Ca2 、Mg2 、Fe3 与 Si4 等物质以沉淀为主 ,砂泥岩界面附近胶结强于内部 ,泥岩的厚度越大 ,影响就越强  相似文献   
193.
塔里木盆地喀什凹陷侏罗纪古环境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野外露头剖面的勘察采样和研究,从岩石的颜色、岩性、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以及地球化学等多项指标分析了喀什凹陷侏罗纪的古环境特征和演化。研究表明:早株罗纪莎里塔什组属干燥氧化环境下的冲积扇沉积,到康苏组时演化为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沉积,中侏罗世盆地南北出现差异,北部以淡水为主,而南部出现半咸水-咸水环境,古气候向半潮湿-半干燥演变;沉积相由三角洲前缘向深-半深湖再到滨浅湖沉积演化;晚侏罗世盆地又深化为干燥-半干燥环境下的河流与冲积扇沉积。整个侏罗纪代表了一个水体由浅-深-浅、古气候由干燥-湿热-干燥的演化过程。古水介质盐度基本上保持了陆相淡水湖体系,仅中侏罗世时期在南部表现为咸水环境。  相似文献   
194.
开鲁盆地陆西凹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学和油气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开鲁盆地陆西凹陷是一个典型的中生代单断箕状盆地,充填了厚达3000余米的下白垩统并表现出良好的沉积旋回特征.依据钻井取心资料、测井和地震资料以及分析化验资料,将下白垩统划分成周期为4~6 Ma的3个沉积层序并总结了层序边界和体系域边界的识别标志.考虑箕状盆地结构、构造活动特征以及沉积物供源方式,分别论述了盆地陡坡、深洼和缓坡的层序地层样式,指出不同地形区的层序地层叠置样式主控因素是有差异的.依据盆地缓坡地形变化带,可以将一个沉积层序细分成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研究区层序Ⅲ高位和低位体系域富含油气资源,是今后寻找隐蔽圈闭的主要层段。  相似文献   
195.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尔禾-夏子街地区下二叠统风城组发育了典型的致密碎屑岩储层。综合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 研究了该区储层发育特征。结果表明风城组沉积早期和晚期扇体规模相对较大,零星分布有小规模的滑塌浊积扇和滩坝砂 体。风城组沉积中期,湖盆水体扩张,扇体不发育。滩坝砂岩物性好于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好于浊积扇。高成熟度的砂砾 岩为优质储层(岩相)。岩石组分中的火山物质影响储层的成岩演化,进而影响储层质量。塑性的凝灰岩屑降低抗压实能 力;凝灰岩屑在埋藏过程中水解、蚀变,析出不同自生矿物,破坏孔隙;长石、岩屑、基质和各种自生矿物溶蚀,一定程 度上增加孔隙。风城组碎屑岩储层整体为低孔、低渗的致密砂岩储层,“甜点”发育受多因素复合控制,包括沉积相带、岩 石组分、粒度、成熟度、溶蚀作用的发育程度等。  相似文献   
196.
断陷湖盆陡坡带粗粒三角洲地质研究对于油气勘探至关重要。通过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在苏丹Muglad 盆地Fula凹陷陡坡带识别出两类扇三角洲,分别为Jake区锥状扇三角洲和Keyi区片状扇三角洲。Jake区物源供给充足,早 白垩世持续供源,形成的锥状扇三角洲岩石颗粒较粗,分选-磨圆差,砂体厚度较厚,分布范围较广;Keyi区物源供给不 足,形成的片状扇三角洲岩石颗粒较细,分选-磨圆更好,砂体厚度较薄,分布范围有限。文章将“源-汇”体系理论引入 到陡坡带粗粒三角洲研究中,通过对母岩剥蚀供源、搬运以及汇聚条件分析,对两类扇三角洲进行成因解释,并建立相应 模式,同时指出,“源-汇”体系只有作为一个整体研究,才能较好地预测断陷湖盆陡坡带扇三角洲分布。  相似文献   
197.
为了解查干凹陷致密背景下优质储集层的形成和分布,文中应用岩心实测孔隙度、测井孔隙度以及铸体薄片等资 料,研究了查干凹陷白垩系巴音戈壁组储层异常高孔带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巴音戈壁组储层纵向上发育两个 异常高孔带,深度范围为1900~2300m和2500~3100m,对应平均孔隙度分别为7%和5.2%。平面上,第I异常高孔带储层 埋藏浅,主要分布在中央构造带扇三角洲前缘砂砾岩和细砂岩中,第II异常高孔带储层埋藏较深,主要分布在乌力吉构造 带和额很洼陷的扇三角洲前缘细砂岩中。不同地区异常高孔带成因不同。中央构造带异常高孔带主要受大气水淋滤作用影 响,其次受有机酸作用影响;乌力吉构造带异常高孔带主要受深部酸性热流改造作用影响,热流沿毛西断裂上侵溶蚀储层 中碳酸盐胶结物和长石颗粒等形成大量溶孔;额很洼陷异常高孔带主要与来自深凹区的有机酸溶蚀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98.
朱筱敏  潘荣  朱世发  魏巍  叶蕾 《地学前缘》2018,25(2):141-146
全球常规油气及非常规油气资源极为丰富,其中致密油气是非常规油气资源的主要类型,是当前非常规油气勘探的重点,也是未来接替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领域。致密储层具有油气资源量大、分布面积广、成岩作用强、单井产量较低、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在富含油气资源的致密储层中,具有良好物性的“甜点”是提高产量的有利勘探目标,其“甜点”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为异常高孔带,另一类为裂缝发育带。目前,致密储层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致密储层划分、地质特征、形成机理和有利储层预测等。近年来,“甜点”的形成机理和预测成为当前致密储层勘探开发的重要科学问题。因此,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表征、致密储层裂缝发育识别表征是目前致密储层研究的热点领域及未来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9.
本文对黑龙江省伊春市北部乌伊岭地区美丰组的一套以中基性为主的火山岩进行了矿物、岩石、地球化学方面的系 统研究。根据其岩石具有富钾,富碱,w(Na2O+K2O)为3.90%~9.53%;贫钛,w(Ti2O)为0.37%~1.90%;高铝,w(Al2O3)为14.05%~18.24%,以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Rb,Ba,Th)和轻稀土元素等特征,结合岩石基质中存在大量钾长石微晶、斜长石斑晶,见伊丁石化橄榄石斑晶等矿物学特点,确定乌伊岭地区的火山岩属钾玄岩系列,岩石组合为钾质粗面 玄武岩、橄榄玄粗岩、安粗岩和粗面岩。采用锆石SHRIMP U-Pb 年龄法,确定火山岩的同位素年龄为(105±1.5)Ma,时 代归属早白垩世晚期。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低角度深俯冲的西太平洋板块的脱水作用是诱发发火山地幔源区熔融的主 要因素,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为板内拉张环境。  相似文献   
200.
当今沉积学研究热点讨论——第20届国际沉积学大会评述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第20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于2018年8月13日-17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召开。来自51个国家、9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基于本届大会论文专题设置情况,指出目前沉积学研究热点主要包含人类世沉积学、湖泊沉积环境、深水沉积过程、“源-汇”系统、微生物岩沉积学及沉积过程模拟等多个主要方面。当前人类活动对地貌影响、沉积物收支平衡影响不容忽视;湖泊沉积砂体研究不仅具有油气勘探价值,而且对古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沉积深水重力流的流态特征、沉积机理及实地监测等研究取得较大进展;“源-汇”系统研究思想在盆地构造演化、源区母岩性质及沉积物分散样式等方面具有更加实际的指导意义;微生物岩沉积学研究进展包括微生物矿化作用、成岩作用及其对于古地理重建的意义等方面;沉积物风化过程及其在不同环境下搬运及沉积过程是目前沉积学物理、数值模拟的主要内容。就近年来国际沉积学会议热点以及国际重点地质研究计划的实施情况来看,认为深时沉积记录、过程-产物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渗透是未来若干年内沉积学的发展方向。我国当今沉积学研究以应用沉积学为主,除了重视现代实验分析技术,还应加强野外基本地质研究方法和沉积过程机理研究。在沉积学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应抓住难得的机遇,不断将我国沉积学研究推向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