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05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济阳坳陷古近系储层孔隙类型与次生孔隙成因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济阳坳陷包括东营凹陷、惠民凹陷、沾化凹陷和车镇凹陷,充填的古近系碎屑岩储层埋藏经历了早、中成岩阶段,目前大多沉积储层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砂岩储层发育原生和次生孔隙,砂岩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是烃源岩成熟产生的有机酸对长石颗粒和碳酸盐胶结物溶蚀形成的,但在不同凹陷储层溶蚀对象存在差异。如东营凹陷储层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为碳酸盐胶结物溶蚀成因,长石溶蚀次之;沾化凹陷和惠民凹陷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为长石溶蚀成因,碳酸盐胶结物溶蚀次之;车镇凹陷储层的上部次生孔隙为长石溶蚀成因,下部为长石和碳酸盐溶蚀成因。济阳坳陷古近系垂向上2个深度段发育次生孔隙,其发育深度自西向东、由南向北加深,发育位置受控于凹陷内生油中心位置,临近生油中心的砂体内次生孔隙发育。储层综合评价表明,不同沉积凹陷的良好储层发育的地区和深度是不同的。东营凹陷北部坡陡带及中央隆起带储层主要为Ⅰ、Ⅱ类好储层,沾化凹陷孤岛、孤东和孤南层序Ⅲ及Ⅳ、Ⅴ(沙河街组沙三段上亚段至东营组东三段)的储层物性较好,车镇凹陷北部陡坡带、南部缓坡带的层序Ⅲ及Ⅳ(沙河街组沙三段上亚段至沙一段)发育良好储层,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和夏口断裂带层序Ⅰ、Ⅱ、Ⅲ(沙河街组沙三段下亚段至沙二段下亚段)发育较好储层。  相似文献   
162.
对内蒙古东部开鲁盆地陆西凹陷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研究表明,上侏罗统沉积以温湿气候条件下的粉、细砂岩及泥岩为特征,其沉积序列可以被划分成周期为3-5 Ma的5个沉积层序,各沉积层序之间均为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关的整合面。沉积层序格架和构型主要受控于构造活动、气候和物源供给。各沉积层序的展布也受盆地结构和断裂差异活动的影响,表现出南厚北薄的地层展布特征。由于在马北斜坡存在地形或断裂坡折带,故可将一个沉积层序细分成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在明确首次和最大湖泛面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叙述了层序B低位、湖侵和高位体系域的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等沉积体系特征和层序构型主控因素。对有利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等成藏基本条件进行分析后,指出层序C西绍根断层下降盘的近岸水下扇和位于坡折带之下的浊积扇是寻找岩性圈闭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63.
精细油藏描述中的沉积微相建模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区域沉积学分析和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建立地层分层数据库两方面入手,分析了精细油藏描述中沉积微相建模研究的基础.结合建模实践,详细介绍了当前沉积微相建模中广泛使用的利用地质、地球物理、油田开发动态数据等信息基于目标和基于象元的各种随机建模方法和构型分析法、井间地震等建模新技术,并对各种方法和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简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沉积微相研究中应注意的建模方法技术、建模软件的选择、相模型的验证和优选等问题.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精细油藏描述中沉积微相建模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4.
辽东湾地区孔隙演化的机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孔隙演化机理对研究中深层储层控制因素、预测中深层有利储层及中深层隐蔽油气藏勘探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辽东湾地区的辽中凹陷、辽西凸起及辽西凹陷孔隙演化分析表明, 辽东湾地区凹陷和凸起的孔隙演化阶段是一致的, 即在总体降低的背景中存在4个次生孔隙发育带, 所不同的是凹陷的次生孔隙发育带相对凸起深, 次生孔隙发育带与成岩演化、有机质的演化、粘土矿物的转化、超压、油气的早期充注密切相关.探讨了孔隙演化过程中孔隙度降低和次生孔隙发育的机理, 认为辽东湾地区4个次生孔隙发育带的形成主要源于有机酸对碳酸盐胶结物、长石、岩屑的溶蚀以及超压和早期油气充注对孔隙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5.
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岩)混合沉积现象普遍发育并已成为有利的油气勘探类型,但陆相断陷盆地混合沉积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是当今沉积地质学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基于渤海油田大量勘探实践及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调研,归纳总结了陆相断陷盆地混合沉积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提出了目前混合沉积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陆相混合沉积研究历程可划分为起步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综合研究阶段.由于地质条件的差异性,混合沉积岩性鉴定方案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陆相断陷盆地混合沉积具有复杂的成因类型,包括近源混合沉积、远源混合沉积2大类及6种具体沉积类型.渤海油田首次建立了独立的陆相断陷盆地混合沉积相体系.陆相混合沉积形成的主控因素包括稳定的宏观构造背景与局部强断裂活动、盆内局部凸起碎屑供给的不稳定性、相对干旱的气候与较高盐度的水体条件、正向的古地貌背景.近源扇三角洲混合型、近源扇三角洲侧翼型、近源辫状河三角洲侧翼型、远源高能粗粒型混合沉积优质储层是目前较为有利的混合沉积勘探类型.古地理条件约束、地质模式主导是有效的混积型储层预测思路.现阶段陆相混合沉积研究中需要重视的关键性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混合沉积岩性分类方案,钙质壳体生物发育规律及微生物白云岩化作用,细粒混合沉积与页岩油气储层的关系,混积型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技术.   相似文献   
166.
古地貌恢复是盆地沉积体系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准噶尔盆地春光探区井位分布不均,无法有效地对白垩系凹陷区的储集层潜力进行评估。首先利用三维地震、测井和岩心等资料,采用高精度古地貌恢复方法,在建立全区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压实校正、剥蚀量恢复和古水深恢复,按砂组恢复出春光探区白垩纪古地貌特征,识别出了下切谷、坡折带和局部凸起等地貌单元。结果表明春光探区白垩系沉积经历了扩张—收缩—逐渐填平补齐的过程,沉积体系继承性较好;精确的古地貌恢复反映了盆地的沉积过程,有助于储集层预测和微相划分,对白垩系沉积特征研究有重要意义。其次,分析了地貌单元对砂体分布和沉积相展布的控制作用,认为研究区古地貌对砂体控制作用明显,其中局部凸起对砂体有分隔作用,坡折带控制着砂体展布和成因类型,下切谷作为搬运通道控制着砂体发育位置和规模。最后,对沟谷体系进行了精细刻画,总结了古沟谷的V-U-W型发育模式,并定量分析其搬运能力。  相似文献   
167.
深水细粒沉积物不仅可作为烃源岩,也可成为非常规油气的储集层。以苏北盆地高邮—金湖凹陷古近系阜宁组阜二段半深湖—深湖水平层理细粒沉积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厘米级岩心观察描述、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微量元素测试及扫描电镜等手段,分析了岩石纹层特征并尝试探讨其成因。结果表明: 高邮—金湖凹陷阜宁组二段半深湖—深湖细粒沉积岩岩性复杂,多种物质组分的混合及叠置形成了不同颜色的纹层。水平层理可根据纹层厚度进一步分为薄纹层状和厚纹层状2类沉积构造,两者的宏观与微观结构、物质组成等均存在差异。纹层成因复杂,但主要受形成和保存2个方面因素影响。在纹层形成过程中,各物质组分的产生与沉淀均具有季节性意义;纹层的保存主要与水体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8.
断陷湖盆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水三角洲不仅可发育在陆相坳陷盆地,也可在断陷湖盆初始期、萎缩期和断-坳转化期发育。浅水三角洲的形成受控于古构造、古地形、古水体、古气候及古物源等因素,在岩性、沉积结构、沉积构造、测井曲线、古生物及地球物理响应等6个方面具有与其他三角洲不同的沉积特征。基于物源体系可将浅水三角洲划分为浅水扇三角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及浅水曲流河三角洲3种类型。断陷湖盆浅水三角洲的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多变性,受构造影响较大。断陷湖盆初始期,由近岸向远岸,A/S值逐渐增加,河道砂体规模变小,连通性变差,席状化程度增强,平面砂体形态由毯状、坨状过渡为朵状、带状。断陷湖盆萎缩期,A/S值较小时,发育丝带状或鸟足状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推进速度快,单期砂体较厚,横向变化快;A/S值较大时,多发育扇形、舌形或伞状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不发育,河口坝和席状砂成片出现,砂体横向较稳定,单砂体厚度不大。通过上述研究探讨了断陷湖盆浅水三角洲的发育特征和沉积模式,为完善陆相湖盆浅水三角洲理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9.
裂陷盆地常常经历了多层次、多周期的幕式沉降过程.若盆地的演化包括了两幕或以上的裂陷旋回,则称之为多暮裂陷盆地.多幕裂陷盆地构造演化特别是复杂的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活动方式引起国际地质学家广泛的关注.多幕次裂陷作用下断裂活动方式的转型,必然会导致物源水系、沉积物入口位置及砂体分散方式的系统性差异.前人研究表明,在第一暮裂陷或...  相似文献   
170.
15口井岩芯和众多储层实验资料研究表明,沾化凹陷北部陡坡带始新统沙河街组扇三角洲砂体由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等构成。在埋藏成岩演化过程中,该砂岩储层经历了多种成岩作用,现储层埋深1800~4000m,处于中成岩演化阶段,总体形成了中孔中渗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9.7%,平均渗透率为111.5×10-3μm2)。但在成岩演化过程中,溶蚀作用对于改善储层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在2800~3300m深度段,有机酸对长石颗粒的溶蚀,形成的粒间和粒内孔隙不仅增加了孔隙度,而且提高了储层渗透率,改善了储层质量(孔隙度可达到30%,渗透率达到1000×10-3μm2)。可以看出,确定次生孔隙发育深度段有利于有利储层和油气富集层段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