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68篇
海洋学   12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国际航运中心是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港口条件、发达的港口物流网络和完善的航运服务体系,并掌握全球航运话语权的重要港口城市。当前,深圳正全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亟须借鉴全球主要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成功经验,全力推动航运业发展,打造国际航运中心。文章通过研究国际航运中心的演变历程,充分借鉴世界级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深圳航运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圳下一步应从加强航运发展组织保障、创新航运制度和产业政策、打造现代化高效智慧港口、发展优势特色航运产业、深化对外开放与协同发展、加强航运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提升深圳航运业的全球竞争力,加快打造国际航运中心。  相似文献   
42.
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灾害区划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研究中使用了主要地质灾害(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基下沉、地裂缝、水土流失、港口淤积等)大量的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的实际数据,根据综合分析并运用“灾害密度”和“灾害强度”2种指标,将广东沿海陆地划分出9个地质灾害一级区及其所属的32个二级分区,其中包括10个重灾区、10个中灾区和12个弱灾区。首次编制了基于数据库和GIS的1:50万广东沿海陆地主要地质灾害类型与区划图,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的理论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基础信息和实际数据。分区的结果揭示了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地质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3.
以南海南部86GC沉积物柱状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组成和AMS14C测年的研究,初步确定该柱状样包含了氧同位素3期晚期以来约31 400 a的沉积。结合浮游有孔虫组合和沉积物地球化学记录,分析认为,研究区域末次盛冰期发生于大约29~19 kaBP,其中又以28~26 kaBP为顶峰时段;在大约21~20 kaBP之间,可能有过一次短暂的海平面快速上升事件。单从δ18O记录来看,全新世南海南部的气候和古海洋环境似乎保持着较为稳定的状态,但期间δ13C及其他一些古气候指标却记录了多次回返性事件,反映出由于冬季风的短暂加强,导致全新世该区域气候环境在总体适宜的背景下仍然具有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44.
广东揭西河谷地貌与风化层特征初步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朱照宇 《热带地理》2000,20(4):331-336
在对广东省揭西县若干河谷地貌与相应的风化层初步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河谷发育的可能模式;对照河谷地貌与沉积-风化作用发育的基本规律和广东省已有的基本研究成果,认为当地所观察到的近代-现代河床中的穴状微地貌不大可能是二三百万年前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而可能应归结于山区河流作用下形成的正常河成“壶穴”。至于是否存在末次冰期盛冰阶时期的冰川遗迹和冰臼则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45.
通过川东北诺水河溶洞群石笋的年代学分析,发现多支时代跨越35~ 40kaB. P.的石笋记录了发生时间在38~ 39 kaB. P.的事件: 有的石笋发育中断,有的石笋生长轴心发生了变化,有的石笋则刚刚开始发育。初步的证据显示该事件不是气候成因所为,也不像由于洞穴局部塌陷引起。考虑到秦岭山地是新构造活动十分发育的地区,为此我们推测该事件很可能与某一次构造活动有关,也可能是由一次大规模重力地貌过程(如滑坡)造成。因此,洞穴沉积物(包括石笋、石钟乳和流石等)可望为川东北地区的新构造活动尤其是地震事件研究提供一种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46.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若干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可持续发展涉及的系统是指区域人类生态复合系统,可以分解为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协调性应该是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而不宜理解为经济发展指标与环境指标的协调;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除了要考虑自然条件外,还要考虑该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注意地方特色;驱动人类生态系统演化的动力包括自然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只有当两这个方面形成合力的时候,区域可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必须把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因素作为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47.
蓝田盆地新生代时期地层以蕴含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而备受关注,尤其是公王岭和陈家窝第四纪黄土地层中曾经分别发掘出了蓝田猿人头骨和下颌骨化石.基于过去对中国北方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的深入研究,针对本区沉积物的磁性地层的研究似乎变得相对容易.但由于蓝田盆地毗邻秦岭北麓,区域构造地貌发育,第四纪风成沉积序列发育常常并不完整,这给特...  相似文献   
48.
为了查明单一生态系统下表土中高等植物来源长链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δ^13Cn-alkanes)的变化特征,从华北张家口市万全县大麻坪玄武岩风化壳随机采集了12个表层土壤样品,用来分析其长链正构烷烃分子组成特征及其单体碳(δ^13Cn-alkanes)、氢同位素,同时分析了其总有机质碳同位素(TOC,δ^13Cn)变化.结果表明δ^13Cn和来源于陆生高等植物的4个代表性的占优势地位的长链正构烷烃(n-C27,n-C29,n-C31,n-C33)的13Cn-alkanes在这12个样品中都非常稳定,仅有很小的变化幅度,这两类碳同位素数据均表明其上覆植被的光合作用类型构成非常均一,可以视为由纯C3草本植物构成.相应的这4个主要长链正构烷烃的Dn-alkanes变化幅度比较大,整体而言,相对丰度越高的同族体分子,其Dn-alkanes更为偏负,且其变化幅度更小.然而,这4个主要长链正构烷烃加权平均Dn-alkanes值约30‰的变化幅度小于先前研究当中报道的同一地点不同现代陆生C3草本植物之间长链正构烷烃Dn-alkanes值的变化幅度,甚至小于同一植物种长链正构烷烃Dn-alkanes值的季节变化幅度.由于表土和沉积物中长链正构烷烃来源上的相似性,即它们都来源于多种植物的混合,因此,我们的结果对于沉积物,尤其是其有机质为原地植物来源的陆相沉积物的长链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组成的古气候、古环境、古水文信息的精确解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9.
磁化率是环境磁学研究中较常用、较易获得的指标之一,但其解释和意义又最为复杂.对采自中国东部从北到南涵盖中国主要气候带的风化-成壤成因的79个表层土壤样品进行高、低频磁化率和非磁滞剩磁测试并分析其与降水量、年均温等气候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发育于不同类型母岩的风化-成壤成因表层土壤磁学性质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各磁化率参数与气候条件参数之间的关系大不一样,在大空间尺度进行磁学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研究时,必须充分考虑地质背景与母岩类型的差异.(2)发育于花岗岩的表层土壤非磁滞剩磁磁化率与年降水量和年均温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发育于玄武岩的表层土壤非磁滞剩磁磁化率与年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被广泛认可的黄土-古土壤序列磁化率与成壤的关系不一定适用于大空间尺度的其他气候区域.(3)在风化-成壤过程中,磁性颗粒有变细的趋势,但降水强度增大时,一些超细颗粒较易被搬运离开原地,单一磁学参数结果难以反映气候条件及环境变化.(4)风化-成壤成因表层土壤非磁滞剩磁磁化率能较好地反映风化成因土壤的风化程度,但风化-成壤表层土壤磁学性质变化的机制特别是对相应土壤剖面的磁性矿物迁移转化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0.
主要依据沉积柱状样的颜色、粒度、矿物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等特征,结合微体古生物记录等对南海南部陆坡末次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冰期一间冰期气候变化引起的海一陆变迁、通道启闭和上升流活动等造成了南海南部陆坡区的古沉积环境曾一度发生明显改变.其中在末次冰期期间,由于海平面降低,搬运入海的陆源物质增加,造成海洋生态环境相对较差;同时由于该区域水体相对较为封闭,水体交换减弱,陆坡区海底的沉积环境基本上为还原状态.冰后期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洋生态环境趋好,特别以全新世早期为最佳;并且由于水体的流通状况改善,该海区深层水的氧气补给量也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