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2篇
  免费   473篇
  国内免费   643篇
测绘学   332篇
大气科学   383篇
地球物理   364篇
地质学   1600篇
海洋学   342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213篇
自然地理   17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38篇
  2007年   156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27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21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8年   6篇
  1964年   7篇
  1959年   5篇
  1957年   5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991.
徐州地氟病区植物中氟的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徐州地氟病区几种主要粮食中氟的含量变化在0.70-0.85mg/kg之间,均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值。各种主食蔬菜中氟的含量变化在1.88-12.25mg/kg之间,远超过国家卫生标准,其中以青菜氟含量较高(12.25mg/kg),同种蔬菜叶中氟含量高于块茎和果实的氟含量。不同树中氟含量高达24.56-34.29mg/kg。相关分析表明,植物中的氟含量主要取决于土壤中水溶性氟的含量。叶菜(青菜、白菜等)和树叶中氟含量远远超过土壤中水溶性氟的含量(病区土壤中水溶性氟含量平均值9.60mg/kg),说明氟有随水向植物叶子中富集的趋势。徐州地氟病区主食粮食对人体健康不构成伤害,主食蔬菜氟含量高,长期食用是引发地氟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92.
GPS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主要介绍GPS用于地质灾害滑坡监测的技术和方法,并通过在中国四川雅安峡口滑坡示范区布设的GPS监测网的测量试验,阐述了在地形复杂、观测条件恶劣的山区进行GPS滑坡监测时,监测点位选择、监测网布设、数据处理的方法。监测结果表明,GPS滑坡监测的精度达到毫米级,完全可以应用于滑坡监测。   相似文献   
993.
冲绳海槽北部CSH1岩芯地层与碳酸盐沉积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冲绳海槽北部CSH1岩芯地层及岩芯碳酸盐含量的分析表明,该岩芯记录了氧同位素3期以来的碳酸盐沉积特征,其碳酸盐沉积类型属于“大西洋型”。进一步研究表明,溶解作用对该区域碳酸盐沉积变化的影响作用不大;引起本区域碳酸盐变化的主要因素为非钙质物质的稀释作用,其中陆源物质的稀释作用可能控制了碳酸盐沉积的整体特征,而火山物质则对局部层位的沉积起到了显著作用;钙质生物生产力的变化对碳酸盐沉积的整体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李锰  朱令人  龙海英 《地震》2003,23(1):41-47
以平均形变速率梯度概率为变量, 研究了唐山地区、甘肃河西地区和北京地区多期垂直形变场图像的动态多重分形特征及其与强震的关系。结果表明, 震前一至数年形变场图像的多重分形谱Dq 值域变宽, 即- q 区上翘, + q区下降现象, 在强震孕育发生的过程中, 形变场时空表现出从准均匀到不均匀的演化趋势。结合地震活动和岩石力学实验结果认为, 形变场不均匀化可能是中长期地震复杂性前兆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95.
对地震学一部分预报方法进行回顾性预报和实际地震预报的效能评价验算, 前者可反映预报方法可能具有的最好效果, 后者则反映现实预报的状况和水平。 回顾性预报的效能评价表明几种方法都能通过检验, 是有效的。 而实际地震预报效能验算的结果是, 通不过检验: 无论是有震预报, 还是无震预报, 在15%置信水平下所有的方法都通不过检验。  相似文献   
996.
鹏山水源地开采条件下的含水层固结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利生  朱国荣 《岩土力学》2005,26(7):1141-1148
以鹏山水源地地下水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研究区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地面沉降问题,应用土力学和地下水动力学原理,建立了该水源地开采条件下的含水层固结模型。为保证模型的准确性,从渗流空间场和地下水运动过程两个方面,对模型误差积累、误差分布和模型稳定性进行了较全面的评估,使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997.
连云港港区60个表层沉积样品的定量分析表明,与港区水动力、底形等沉积环境条件相适应,该区有孔虫埋葬群可分为口门、湾中、湾顶三大群个组合,并可进一步区分出若干六个亚类组合:(A)湾项浅水区——丰度值最低,胶结壳有孔虫含量最高,活体含量高;(B)鸽岛沉积区——与A紧邻,但以丰度值高相区别;(C)西岸码头深水区——水深,丰度高,活体少,浮游个体多;(D)东侧浅水区——水浅,埋葬群特征与C相近;(E)涨潮三角洲区--沉积物粒径小,丰度高,胶结壳含量最低;(F)口门高能区——以沉积物粒径较低区别于E区.  相似文献   
998.
对采自冲绳海槽北部和南部唐印、第四与那国热液区附近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主、微量和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冲绳海槽北部和南部表层沉积物元素组成具有很大差异。北部沉积物中Ca、Sr、Na元素含量较高,大部分微量和总稀土元素含量较南部沉积物低。北部沉积物中有钙质生物组分及火山物质的加入,由于这些物质稀土含量较低,对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造成了稀释作用。北美页岩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整体较平坦,轻稀土略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弱Ce和Eu异常,表明冲绳海槽北部表层沉积物陆源物质主要来自黄河和台湾河流输入的部分物质。冲绳海槽南部表层沉积物Si、Fe、Ba、Cu、Pb、Zn和稀土元素含量较高,轻重稀土分馏减弱,重稀土含量升高。由于受热液活动影响,一定量的黄铁矿、磁黄铁矿、重晶石及热液Fe-Mn氧化物的加入,使得南部沉积物的Fe以及部分微量元素含量升高,并表现出类似热液流体正Eu异常的稀土特征。这些Fe-Mn氧化物不仅从热液流体中清扫稀土元素,而且可以从海水中清扫稀土元素,使得沉积物负Ce异常减弱,总稀土含量升高。此外,样品中有一定量的过剩Si,来自热液活动。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及(La/Sm)N-(Gd/Yb)N比值表明冲绳海槽南部沉积物主要陆源物质来自台湾。  相似文献   
999.
地表温度与发射率是地表—大气系统长波辐射和潜热通量交换的直接驱动力,是描述区域和全球尺度上地表能量平衡与水平衡的重要参数,其时空变化信息在气象预测、气候变化、水循环、地质勘探、农林监测和城市热环境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热红外遥感作为当前获取区域或全球尺度上地表温度和发射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相较于传统的地面点位测量方法,具有空间覆盖范围大和重复观测等优势。对热红外遥感定量反演的地表温度与发射率产品进行地表真实性验证,有利于发现遥感数据自身或其反演算法的缺陷,确定产品的精度与不确定度,便于遥感产品的应用与推广。本文首先回顾了地表温度和发射率的定义,阐述了热红外遥感可反演、地面可测量的地表温度和发射率的科学内涵,并对利用热红外遥感数据反演地表温度和发射率的理论和方法作了概述;对地表温度和发射率地面验证的框架体系、验证指标进行总结,建立了基于精度、精确度、不确定度、完整性和稳定性的验证评价指标体系;总结了地表温度和地表发射率的地面验证方法、地面测量方法、辅助数据的获取方法、地表温度地面测量的采样方法,以及在验证异质非同温地表时从点到像元尺度的地表温度尺度转换方法等,分析了地面验证过程的主要误差来源;归纳了目前地表温度和地表发射率主要验证站点、观测网络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最后,本文讨论了地表温度与发射率地面验证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对地表温度与发射率验证工作的发展前景和趋势进行了相关展望。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温度全局优化法探测堤坝多重集中渗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温探测堤坝工程中的多重集中渗漏通道位置是一种反问题,为取得全局最优解及突破现有方法的局限性,采用不同优化算法相互配合的温度全局最优化方法,以达到有效准确探测显著集中渗漏通道的位置。结合各算法优势及目标函数不连续性等特点,选用全局搜索(GS)、多初始点(MS)及遗传算法(GA)3种方法联合补充优化。首先利用GS搜索局部最优点; 然后结合目标函数不连续点及上述局部最优点,人工增加MS优化起始点进行多初始点优化; 最后依据上述局部解,利用GA混合算法优化,从而有效提高全局最优化的概率。根据堤坝工程集中渗漏通道低温补给的特点,对优化目标函数进行了具有特定物理意义的修正; 为减少每次迭代的优化参数,基于温度测试精度提出分步优化方法,根据温度或修正目标函数残差吸引盆特征确定某步优化的集中渗漏数量; 由修正残差与温度测量精度相对大小确定优化是否终止,对应修正残差最小的优化结果为集中渗漏通道位置的真实解。结合工程实例,计算了某水库左坝肩的多重集中渗漏通道位置,分步优化了两个主要的集中渗漏位置,直接法优化3个集中渗漏位置。文献及工程实践证明了该法的正确性及有效性,为了堤坝等水利工程岩土体的集中渗漏整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