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惠西南地区是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重要的原油富集区, 但近年来在新近系珠江组上段和古近系恩平组、文昌组以及基岩潜山储层中陆续发现了凝析油气。利用全油气相色谱和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对凝析油样开展了轻烃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探讨了惠西南地区凝析油的成因。研究表明: 轻烃组分特征、C7异构烷烃、环烷烃及正构烷烃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均指示H6-1构造凝析油来源于半深湖-深湖相文昌组烃源岩, 为腐泥型烃源岩在相对高成熟阶段(Ro处于1.2%~1.3%)生成的凝析油; H1-1构造凝析油来源于浅湖沼泽相恩平组烃源岩, 为偏腐殖型烃源岩在相对低成熟阶段(Ro处于0.9%~1.1%)生成的富低碳数烷烃油气; 揭示了惠西南凝析油的形成受到烃源母质类型和热演化阶段的双重控制。研究结果为富油生烃凹陷凝析油气勘探潜力评价分析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和支撑。   相似文献   
82.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特征与控制因素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到2001年底,已从全球六大洲18个盆地大于水深500m地域发现580亿桶油当量,90%的油气储量发现于深水浊流沉积体系,这是与近三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对深水海域的不懈探索与科学技术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特指广布于南海珠江口盆地近海海域上第三系深水沉积物,主体位于盆地南缘珠二坳陷,属与陆架边缘三角洲体系相联系的、发育于低水位时期的深水沉积系统,其形成具有重要的地质背景,它处于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交汇地域,具对应于青藏高原隆升的沉积响应,有独特的由持续沉降所体现的纵向叠置特征,并因应于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呈幕式推进的海侵型沉积系列,构成极为理想的油气储盖组合。因此,以时间耦合、空间耦合与地球动力学耦合为扭带,用整体、系统的论点研讨与分析南海深水扇系统的形成特征,获得一球五源(缘)是南海深水扇系统的主控因素的结论。  相似文献   
83.
采用常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及16SrRNA、gyrB及rpoD基因同源性检索与系统发育学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引起养殖泥鳅大量死亡的病原细菌进行了综合鉴定。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分离菌株NQ090701与气单胞菌属的温和气单胞菌相近;16SrRNA、gyrB及rpoD基因Blast序列同源性检索与系统发育学分析均与温和气单胞菌相似性最高;综合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RNA、gyrB与rpoD基因的分子特征,确认分离菌株NQ090701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同时,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了养殖生产中常用的10种抗菌药物对病原温和气单胞菌的体外最小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结果表明氟哌酸杀菌作用最好,其次为盐酸沙拉沙星;甲砜霉素和复方磺胺甲恶唑在所试验的药物浓度范围对温和气单胞菌无杀菌效果。  相似文献   
84.
朱明  刘峰  陈璐  刘兆普 《海洋与湖沼》2018,49(5):975-982
我国黄海出现的绿潮发源于黄海南部苏北辐射沙洲紫菜养殖区,苏北沙洲区濒临的沿岸河网众多,来自沿岸径流的淡水携带大量氮磷等营养盐间歇性入海,导致海水的富营养化并伴随着盐度的周期性波动。本研究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低盐度(15和5)对浒苔吸收氮盐(NO_3~–-N和NH_4~+-N)和磷盐(PO_4~(3–)-P)的影响,主要发现:与盐度30相比,在低盐度(15和5)时,浒苔对NO_3~–-N的1h最大吸收速率(V_(max))和亲和力(V_(max)/Ks)分别提高280%和350%左右,半饱和常数(Ks)下降15%左右,并能够维持对NO_3~–-N的高效吸收(24h);盐度15和5时,浒苔对NH_4~+-N的1h最大吸收速率(V_(max))分别提高40%和200%,亲和力(V_(max)/Ks)分别提高20%和180%, Ks分别提高15%和30%,但是盐度降低对NH_4~+-N的长效吸收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在盐度5条件下出现吸收高浓度NH_4~+-N后再释放的现象;与盐度30相似,盐度15条件下浒苔能够快速吸收PO_4~(3–)-P,而盐度5则导致藻细胞内的PO_4~(3–)-P在早期阶段快速流失,并在后期不能有效吸收PO_4~(3–)-P。本实验的结果表明,降低盐度有利于浒苔对氮源的快速吸收,在盐度15下浒苔能够实现对硝酸盐和磷盐的高效吸收。  相似文献   
85.
广西赋存丰富的浅层地温能资源。文章在分析广西地级市浅层地温能赋存条件的基础上,经过野外现场钻探及热响应试验研究,获取了地层岩性及热物性等相关参数,并对这些城市的浅层地温能资源量进行分区计算,结果显示,广西地级市在200m深度范围内的浅层地温能总热容量为14.91×10~(14)kJ/℃。地下水热泵系统换热功率为41.0×10~6kW,地埋管热泵系统换热功率为85.18×10~6kW。同时,针对冬无严寒、夏季炎热的浅层地温能制冷及制热水耦合开发利用模式进行分析,为广西的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位于古珠江大河及其浅海陆架富砂珠江三角洲下方的陆坡深水区白云凹陷是沉积大型深水扇的有利地域,宏观认识的进展指导了白云深水陆坡区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并因此发现了多层序叠置的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使其成为具有油气勘探潜力的新领域。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包含了以下关键内涵层序地层学解释中在承认各种资料的分辨率、多解性和局限性的同时,强调多学科资料的综合应用、相互印证,强调周期性海平面变化对沉积的控制作用研究,强调地震反射相位等时界面确认的有效性,强调层序界面的反复确认,强调生物地层时代、相对海平面、全球海平面与层序界面的响应研究,强调层序格架内各沉积体的相互响应关系研究等。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导致了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发现,揭示了珠江大河流域、陆架区大型珠江三角洲系统与陆坡区珠江深水扇系统的耦合关系,揭示了珠江深水扇与海平面变化的响应关系,揭示了珠江深水扇与古地理的响应关系。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发现有力地推动了南海陆坡深水区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87.
鄂西东岳中低温热液充填型大理石矿床的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来时  朱明  吴立  杨世忠 《矿床地质》1999,18(3):235-243
通过对东岳大理石矿的地质特征、矿石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矿物包裹体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该矿矿必于中低温热液充填矿床,成矿温度140 ̄220℃,成矿溶液来源于大气降水。这类矿床是甸大理石矿新类型,对鄂西、河南、广西等地同类矿床成因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8.
89.
土壤盐渍化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热点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9  
李建国  濮励杰  朱明  张润森 《地理学报》2012,67(9):1233-1245
随着全球气候暖化问题的日益加剧, 土壤盐渍化问题已经成为各国关心的全球性问题, 全球约有7%的土地受到盐渍化的威胁, 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上升。我国是土壤盐渍化比较严重的国家, 盐渍化土壤面积大, 分布广, 对区域农业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本文对70 年来我国土壤盐渍化研究的内容框架进行了梳理和概括, 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述;借助文献数据库和相关数据共享网络对近30 年来国内外盐渍土研究的趋势和总体概况进行了总结, 提出了新形势下土壤盐渍化研究的5 个重点领域和方向, 旨在为今后开展盐渍土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0.
梁礼革  朱明占  梁川  罗崴 《广西地质》2014,(1):33-34,38
浅层地温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新型绿色能源,也是一种特殊的矿产资源,利用前景广阔。文章根据南宁市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地温场分布,对南宁市浅层地温能资源赋存状况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浅层地温能适宜性分区评价体系中的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基于GIS平台的空间分析模块进行地下水水源热泵和地埋管土壤源热泵适宜性分区研究。结果显示,地下水式地源热泵适宜区面积为109、8km^2,集中在地下水丰富、回灌能力强的地区;地埋管地源热泵适宜区面积为108.8km^2,分布在施工条件较好,并且岩土综合热传导系数和比热容较大的地区,这些地区地层的换热能力和蓄热能力较强,钻进条件良好,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