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42篇 |
免费 | 434篇 |
国内免费 | 61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92篇 |
大气科学 | 368篇 |
地球物理 | 381篇 |
地质学 | 1526篇 |
海洋学 | 327篇 |
天文学 | 22篇 |
综合类 | 203篇 |
自然地理 | 1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78篇 |
2022年 | 101篇 |
2021年 | 114篇 |
2020年 | 80篇 |
2019年 | 121篇 |
2018年 | 105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71篇 |
2015年 | 86篇 |
2014年 | 125篇 |
2013年 | 97篇 |
2012年 | 106篇 |
2011年 | 89篇 |
2010年 | 127篇 |
2009年 | 123篇 |
2008年 | 127篇 |
2007年 | 141篇 |
2006年 | 138篇 |
2005年 | 120篇 |
2004年 | 123篇 |
2003年 | 115篇 |
2002年 | 98篇 |
2001年 | 69篇 |
2000年 | 56篇 |
1999年 | 75篇 |
1998年 | 65篇 |
1997年 | 59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52篇 |
1993年 | 51篇 |
1992年 | 64篇 |
1991年 | 48篇 |
1990年 | 58篇 |
1989年 | 33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25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23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6篇 |
1978年 | 6篇 |
1964年 | 8篇 |
1959年 | 5篇 |
1957年 | 5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动力变质岩的结构成因分类与命名朱大岗,王治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关键词动力变质岩,结构成因分类,变质岩类型与命名,岩石分类笔者根据多年来野外、室内动力变质岩宏观、微观研究鉴定和已经总结出的一些动力变质岩的特征,按照地质力... 相似文献
42.
引言 大气染源的扩散稀释与辐射逆温的生成、演变、消失、强度及厚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辐射逆温和山丘盆地抑制了铅直和水平方向的扩散能力,使排放到逆温层内的大气污物,在其动力抬升和热力浮升均消失后受阻而严重污染近地面空气。本文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实测资料,对山丘盆地辐射逆温特征及其对空气污染影响作一初探,为山丘盆地的工业建设、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3.
44.
1995年夏季吉林省异常旱涝的影响因子分析刘实,朱其文引言1995年夏,吉林省出现了异常的旱、涝灾害,其主要特点是:东南部地区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西部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降水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为建国以来所罕见,为研究1995年夏季吉林省异常旱... 相似文献
45.
46.
在内迪纳拉造山带的蛇绿岩带里,超镁铁质岩石中,普遍发育大量脉状和网状细粒(微晶质—隐晶质)菱镁矿矿体。而在新生代淡水盆地超镁铁质岩石的上部或边部,则覆盖层状菱镁矿矿体和白云岩。南斯拉夫地区几个菱镁矿中碳、氧同位素的研究表明,菱镁矿的富集和形成可能与后生和同生的菱镁矿有关。所有的脉状矿体,除一个例外,其余的δ~(13)C_(PDB)值均在—10‰~—15‰之间(例外的Oshve,其平均值为3.1‰),并且每个矿体均有其特征值。所有赋存于沉积岩中的矿体,其δ~(13)C值为—9‰~+5‰之间,彼此仅因矿区的不同而不同。两个网脉状菱镁矿分析的结果,δ~(13)C值从—10.6‰到+4.3‰之间,网脉状菱镁矿的δ~(13)C值仅有一个与相关沉积岩的菱镁矿相符。例外的Oshve脉状矿床,δ~(18)O_(SMOW)值从24‰到36‰与δ~(13)C值(r=0.90,n=42)相关。沉积岩中赋存的一些菱镁矿(Bela stena)和白云岩(Braneshci,Cherenje),沉积相为湖相(推测其温度为20℃),计算其水的δ~(18)O值为—2‰,表明为大气水,此外湖温越低产生的负值越高,推测具有该δ~(18)O值的大气水即为矿化剂,而70℃的沉积温度表明脉状菱镁矿并非与岩墙紧密相关。在超镁铁质岩体顶部2~3km的范围里,三叠纪或古生代沉积岩中δ~(13)C值小于—10‰,这对于其有机物中产生过的脱碳作用是一个很好的解释,并且产生脱碳反应的温度大于75℃。说明低温脉状菱镁矿物纯度不矛盾。含碳酸盐的大气水,在低温和重力驱动下产生循环对流,与方辉橄榄岩或蛇纹岩相遇后溶解出镁质组分;当CO_2逸出,压力下降时,菱镁矿沉淀,沉积岩中赋存的菱镁矿和网状菱镁矿,高δ~(13)C值说明在接触变质作用期间,可能有大气中的CO_2或碳酸盐溶解加入到热水体系中。对于Oshve脉状矿体,晚期作用尤为明显,使其δ~(18)O和δ~(13)C值分别为19‰和13‰,表明该矿脉与英安岩墙有关。 相似文献
47.
在澳大利亚北部的Pine Creek地向斜的Rum Jungle地区中,Celia白云岩和Coomalie白云岩中的菱镁矿,其流体包襄体的均一化温度表明温度是菱镁矿形成两种不同晶体形态的主要控制因素。菱面体型菱镁矿的重结晶作用与大致温度小于150℃的均一化流体有关,而叶片状型(板状)菱镁矿发育,则通过较高温度下的重结晶作用得以实现。以前菱面体型菱镁矿和叶片状型菱镁矿,分别被解释为依石盐和石膏呈假象。 相似文献
48.
49.
分析了铜仁地区降水分布特征及水分盈亏状况,揭示了我区水稻生育期间前湿后旱这一基本气候规律,应用稻田干燥度(耗水量与同期降水量之比)公式计算出各时期的旱涝机率,并提出合理利用水分资源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50.
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不容小觑。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比较严重、受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1],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和一些缺水严重的平原地带,因城市化建设而加重地表负荷和因生活或灌溉而无节制地开采地下水而造成了地面沉降,其危害性尤为突出。如不及时加强监测防治,将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安全。目前我国对此十分重视,全国主要地面沉降重灾区均进行了联防联控,监测手段主要有精密水准测量、InSAR技术、GPS监测、分层标布设等等。在此过程中,由于监测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且越来越成熟,一些单位人员对常规测量方法—精密水准测量重视不够。本文以皖北平原亳州市区地面沉降检测为例,结合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分析了精密水准测量在地面沉降监测过程中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