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49篇 |
免费 | 473篇 |
国内免费 | 66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8篇 |
大气科学 | 407篇 |
地球物理 | 401篇 |
地质学 | 1594篇 |
海洋学 | 382篇 |
天文学 | 24篇 |
综合类 | 235篇 |
自然地理 | 1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83篇 |
2022年 | 103篇 |
2021年 | 119篇 |
2020年 | 82篇 |
2019年 | 131篇 |
2018年 | 114篇 |
2017年 | 57篇 |
2016年 | 76篇 |
2015年 | 93篇 |
2014年 | 136篇 |
2013年 | 104篇 |
2012年 | 110篇 |
2011年 | 100篇 |
2010年 | 138篇 |
2009年 | 131篇 |
2008年 | 138篇 |
2007年 | 159篇 |
2006年 | 150篇 |
2005年 | 136篇 |
2004年 | 138篇 |
2003年 | 117篇 |
2002年 | 108篇 |
2001年 | 76篇 |
2000年 | 59篇 |
1999年 | 85篇 |
1998年 | 66篇 |
1997年 | 60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58篇 |
1994年 | 59篇 |
1993年 | 59篇 |
1992年 | 73篇 |
1991年 | 51篇 |
1990年 | 63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24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31篇 |
1985年 | 25篇 |
1984年 | 25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20篇 |
1981年 | 12篇 |
1980年 | 7篇 |
1978年 | 6篇 |
1964年 | 10篇 |
1962年 | 6篇 |
1959年 | 6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湖陆下垫面的非均匀性对强对流天气的发展演变有很大的影响。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湖面积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和季节变化,而模式中的下边界一般默认湖面积不变,这与实际情况的差异较大,必然带来模式预报误差。利用WRF模式对夏季夜间发生在鄱阳湖地区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湖面积变化的敏感性试验,深入研究鄱阳湖对强对流天气发展演变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夏季夜间湖面上空2 m温度明显高于陆面,向湖陆风在湖面上空辐合上升,岸边则存在下沉辐散气流。这导致降水在湖西岸减弱、湖上空增强。随后用去湖敏感性试验印证了鄱阳湖的暖湖效应,湖泊的存在能够通过激发陆风次级环流对湖西岸(湖面)上空降水起抑制(促进)作用。去湖试验的降水在湖西岸增强20%,在湖面上空减弱16%,体现出湖泊对降水强度的重要影响。此外,还发现湖面积扩大1.5、2.5、3.5、4.0倍的扩湖敏感性试验的降水在湖面上空分别增幅7%、16%、30%、43%,进一步证实了强对流强度对鄱阳湖面积变化较为敏感。这指示我们在预报夏季夜间穿湖而过的强对流天气时,应重点关注其可能存在的入湖前减弱、入湖后增强的变化趋势。同时,在利用数值模式模拟湖区强对流天气过程时,如果湖面积与模式中默认的湖面积相差较大,则应考虑将实际湖面积引入模式下边界,以期提升模式对于湖区对流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832.
833.
以郯庐断裂带苏鲁交汇区及邻区近50年的地方震资料为数据样本,在定量分析交汇区最小完备震级和系统推导极大似然法原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区域G-R关系尤其是b值时空分布演化特征,依据b值指示意义进行区域内5级以上地震关联性和构造应力分布状况分析.研究得到:b值时间分布特征表明中强震发生时段与中短期b值下降时段吻合明显;b值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区域内郯庐断裂带西侧东经117°~118°、北纬33.5°~35.5°范围地壳应力较高,结合相关地质资料认为此范围处于孕震阶段,本文可对郯庐断裂带苏鲁交汇区潜在震源区和地震危险性的评估、推断提供一定的科学启示. 相似文献
834.
835.
通过对贵州绥阳麻黄洞洞内6处非典型钟乳石进行详细测量和统计学定量分析,描述其发育形态和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形成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主要结论为:从发育形态上看,麻黄洞洞内非典型钟乳石共计分布6处,最大面积5.06 m2,最小0.18 m2,由于洞道结构的差异性及洞穴风的作用,非典型钟乳石的生长方向各有不同,但主要方向与洞道的走向呈近似平行状态;发育过程来看,麻黄洞非典型钟乳石的形成主要是附着于洞穴顶板的基岩或已形成的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表面,由滴水在洞穴风的影响下不断进行脱气沉积而形成;总体上,麻黄洞洞内非典型钟乳石的形成主要是水动力条件、基岩性质、洞道结构及风动力条件等因素耦合的作用,其中,洞穴风是形成非典型钟乳石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836.
基坑开挖和支护中的土拱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土力学领域,土拱是用来描述应力转移的一种现象,本文提 出了产生土拱的条件并根据L.Handy,K.Ono等人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沿大主应力产生的土拱效应,基于大主应力土拱效应,本文分析了基坑开挖和支护中的水平土层拱效应。 相似文献
837.
湖北金山店矽卡岩型铁矿田硫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矿集区或矿田尺度硫同位素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找矿实践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本文对金山店矿田范围内的矽卡岩型铁矿床开展了系统的硫同位素研究工作,发现该矿田内矽卡岩型铁矿床中的黄铁矿(+15. 1‰~+25. 6‰)、硬石膏(+24. 9‰~+31. 5‰)和石膏(+27. 5‰~+30. 4‰)均具有富集重硫同位素的特征,明显不同于岩浆热液矿床中这些矿物的δ~(34)S值组成特征,且硬石膏和石膏的δ~(34)S值与三叠系嘉陵江组地层中沉积石膏的δ34S值较为接近,暗示金山店矿田内矽卡岩型铁矿中的硫可能主要来自于含膏盐地层。含膏盐地层广泛参与了金山店矿田中矽卡岩型铁矿的成矿作用,对成矿作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量硫酸根(SO_4~(2-))的还原过程可以将成矿体系中的Fe~(2+)氧化成Fe~(3+),导致大量磁铁矿的形成;含膏盐地层与流体作用形成大量的盐溶角砾岩,有利于加速成矿流体与围岩之间的水岩作用,并提供容矿空间。系统的对比研究发现,大冶地区的矽卡岩型铁矿和矽卡岩型铁铜矿的赋矿地层、热液硬石膏/石膏规模和硫同位素值组成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暗示这些矿床的成矿围岩存在显著的差异。鄂东矿集区尺度的硫同位素等值线所揭示的空间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找矿指示作用:在天青石矿区(如狮子立山)或附近可能具有寻找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或铁铜矿床的潜力,而在硬石膏/石膏发育的矽卡岩型铁矿区(如金山店铁矿田和程潮铁矿)或附近则具有寻找狮子立山式热液天青石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838.
839.
对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作了总结、归纳与分析。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不仅是一个四周被活动断裂或深大断裂围限的块体,其内部还存在大量规模不等的基底断裂,并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盆地内基底断裂带可分成4组:几乎贯穿整个盆地的华池-米脂-大同北东向断裂带;盆地北部的多条东西向断裂带和中部的定边-绥德、南部的庆阳-富县-宜川等东西向断裂带;中部发育的定边-吴起、乌审旗-榆林北西向断裂带与盆地东西两侧的近南北向巨型断裂带。鄂尔多斯盆地内存在的现代构造地貌以及普遍发育的雁行状、X共轭状节理等现象,是新构造运动的直接表现;盆地内存在的深部流体活动信息、现代地球化学景观特征以及众多的小地震、微地震活动及其与基底构造的密切关系,反映了这些断裂的现代活动性。 相似文献
840.
浙江中生代浅成热液金银矿床多具明显的热液蚀变 (矿化 )分带—自组织结构。通过对围岩蚀变—矿化过程中的W /R(水 /岩 )比值、元素的带出 (λ)量[EO(I)A] ,熵变 (ΔS)、成矿成岩时差(Δti)和S°298/di(标准熵 /离子密度 )比值、盐度 (St)、P(压力 )、fs2(硫逸度 )和fo2(氧逸度 )、δ18OH2O 和δD、206Pb/204Pb和207Pb/204Pb值等变化的研究 ,表明浅成热液金银成矿系统是一个非平衡 (距热力学平衡态有一定距离 )的开放系统 ,矿床都是在开放环境下成矿流体通过能量的不断耗散并与围岩发生物质交换的一种自组织过程中形成的 ,具耗散结构的特征。一般W/R、EO(I)A和Δti与S°298/di∝MSOD(成矿系统开放程度 )。也就是说 ,围岩蚀变 -矿化过程中W /R比值、元素的带出(入 )量和Δti与S°298/di比值及ΔS值较大 ,一般成矿系统的开放程度也较高 ,成矿一般也较有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