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199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302.
303.
在滇池磷现代沉积的实验资料研究,特别是磷块岩生物成矿作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滇池污染防治的优化对策,即在滇池培养聚磷菌,使其种类及繁衍量大于解磷菌的种类与繁衍量,水体中的磷便可向底泥迁移沉积,底泥中的磷向水体释放也会得到有效控制,富营养化自然改观,环境污染逐渐改善。  相似文献   
304.
桂林第四纪地层层序及成因类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成因类型划分:1.宏观特征:包括第四纪堆积物展布的地貌特征、岩性特征和岩层结构特征。2.微观特征:包括重矿物分析、差热分析、石英砂颗粒表面结构电镜扫描和δO18值的古气候研究以及各种年代测定等。二、地层层序:1.全新统:主要为河流冲积物,其次为洞穴堆积物和一些沼泽淤积物等。2.上更新统:主要为广泛分布于漓江两岸,组成一级阶地的冲积层和零散分布的类黄土堆积物。3.中更新统:晚期为洪积物,分布于尧山山麓。早期为冰积物.呈岗垅状蜿蜒展布,主要为紫红色泥砾。   相似文献   
305.
羌塘才玛尔错晚三叠世地层的厘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兴国  徐安全  岳龙  朱勋  易成兴 《贵州地质》2006,23(1):29-31,43
布露于藏北羌塘才玛尔错一带的一套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对其时代归属由于缺乏可靠的古生物化石,一直颇有争议。通过对此套地层详细的剖面研究表明其时代属晚三叠世,其沉积环境为斜坡—盆地,与区域同时代台型沉积的肖茶卡组、日干配错组沉积环境有明显的差异。此套地层时代厘定为研究羌塘地块地质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306.
以南京高淳国际慢城为例,运用因子分析、威尔科克森(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乡村旅游地游客的逃避行为因子、旅游逃避后效果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旅游逃避行为先后分为逃避动机和逃避效果两个维度。逃避动机主要由环境、社会关系、驱动力、自我、转换需求5个因子构成,逃避效果由自我、旅游条件、社会关系3个因子构成。②在自然环境、建筑环境、交通状况、基础设施、社会关系、融合程度、心理状态等方面,游客的逃避效果显著,但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③去往乡村旅游地的游客行为呈现出自我转变、关系逃避、游憩休整、环境逃避4种模式;在5个逃避因子中,环境因子的解释力和显著性最为突出,交互提升效果最强。④在动态的逃避行为中,显性逃避因子具有直接触发功能,但在旅游逃避效果中,隐性因子更为突出。显性因子和隐性因子的交替作用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07.
介绍了利用高精度全站仪建立GPS超短基线边检定场的应用,并对基线场地的选择、基线点的建立、基线边的测量分别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08.
基于江苏省125家高等级景区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客流量数据,运用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从趋势性、周期性、突变性和季节性4个角度分析不同类型景区旅游流的时间特征。结果表明:(1)产业融合类、历史文化类、自然生态类和现代游乐类景区游客量的趋势曲线分别呈“单峰双谷”“双峰双谷”“多峰多谷”和“双峰双谷”型。(2)四类景区客流量呈多周期性的特征且第一主周期存在差异性。产业融合类和历史文化类景区约19个月形成1个周期,呈现“长周期”特征;现代游乐类和自然生态类景区约6个月形成1个周期,呈现“短周期”特征。(3)四类景区的客流量突变点存在差异性。产业融合类景区呈“突变点少、春季集中”的特征,自然生态类景区呈“突变点多、四季分散”的特征,现代游乐类和历史文化类景区呈“突变点多、春冬集中”的特征。(4)4个大类和16个亚类景区的淡旺季分布、长度和淡旺程度存在显著差异。(5)受疫情影响,2020年旅游景区旅游流的趋势性、突变性和季节性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309.
利用db4小波变换分析原理,对甘肃天水毛集、马窑和原家庄3个测站2021—2022年的断层气氡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并将资料中低频和高频成分进行有效分离。结果表明:小波变换方法对不同频率的信息识别功能较强,能够更直观和显著地反映地震前兆异常现象。结合震例研究表明,小波分析是断层气氡观测资料消除噪声,识别地震中短期异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