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9篇
  免费   278篇
  国内免费   384篇
测绘学   125篇
大气科学   222篇
地球物理   206篇
地质学   906篇
海洋学   23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14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8篇
  1965年   5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2篇
  1948年   2篇
  192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基性岩墙群代表了陆壳伸展裂解事件,可为大陆再造及造山作用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提供时间约束。本文利用LA-ICPMS方法对秦祁造山带接合部位陇山岩群中首次报道的基性岩墙群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440Ma左右的年龄。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在中央造山带中段可能普遍存在440Ma左右的一期伸展裂解事件。这一信息对中央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及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02.
滇西腾冲新生代花岗岩:成因类型与构造意义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滇西腾冲地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的东南弧形构造带内,发育的新生代花岗岩,记录了大量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时间信息和东部碰撞带区域构造演化及大陆动力学信息.本区新生代花岗岩可划分出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和白云母钠长花岗岩等四种主要岩相类型.最早期侵位的二长花岗岩和白云母花岗岩,^40Ar/^39Ar年龄为66~58Ma,大规模侵位的正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同位素年龄集中在两个时段,即54~52Ma和43~41Ma.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ASI(铝饱和指数)接近于1,属偏铝到过铝之间的高钾钙碱性花岗岩,白云母(钠长)花岗岩ASI变化于1.02~2.63,属过铝到强过铝花岗岩;这些花岗岩的K2O/Na2O>1,且K2O/Na2O比值和SiO2含量依次增加;微量元素含量前者具相对高Sr、Ba而低Rb,后者具明显的高Rb和异常的低Sr、Ba,其中,白云母花岗岩以异常高Y为特征,白云母钠长花岗岩以异常高Rb为标志;稀土元素前者REE配分型式具有右倾的LREE富集型,负Eu异常明显,后者具有“燕式”REE配分型式,暗示不同类型之间有着不尽相同的岩浆源岩或熔融机制.这些新生代花岗岩的岩浆序列和岩石组合揭示,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碰撞造山经历了复杂的演化历程:(1)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于66~59Ma发生对接并强烈碰撞,导致地壳大幅度加厚和地壳深融;(2)经过大约5Ma的应力调整,于54~52Ma发生碰撞高峰期后的短暂张弛和正长花岗岩浅成侵位;(3)于43~41Ma,张弛加剧,地壳伸展,伴随着二长花岗岩和正长花岗岩的形成发育.  相似文献   
103.
关于真空预压沉降计算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真空预压的沉降计算参数(压缩系数)是通过压缩试验得到的,但地基土在真空预压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态与压缩试验中土样的受力状态是不同的,用压缩试验得到的压缩系数进行真空预压处理的沉降计算是不合理的。为了探讨这个问题,进行线弹性条件下的理论分析、模拟真空预压应力路径的全自动应力控制三轴(GDS)压缩试验、真空预压的现场监测等工作,初步讨论了弹性条件竖向荷载相同时等向与单向压缩量的比、模拟真空预压应力路径的压缩系数与单向压缩时的压缩系数的试验关系,真空预压现场监测和单向压缩量计算结果对比表明了上述分析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4.
从油气公司的角度阐述了开展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分析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油气勘探面临的形势,指出未来陆上油气资源战略选区主要有五大领域:前陆盆地、叠合盆地中下组合、青藏高原、中小型盆地和非常规油气。这几个勘探领域都有良好的资源条件,具有多个战略目标及较好的勘探前景。建议战略选区项目工作要遵循四大原则: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和风险性。  相似文献   
105.
铅锌矿多元素同时测定中,样品预处理过程受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单因素试验往往无法同时为多因素实验提供合理的优化方案。本文采用盐酸-硝酸溶矿,考察了样品预处理过程中混合酸配比、混合酸体积、消解时间及消解温度对消解效果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及极差分析确定了最优消解条件:盐酸-硝酸混合酸配比3∶1,混合酸体积10 m L,消解时间120 min,消解温度90℃,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铅锌矿中15个主次量元素(铅锌铜锰砷银铋镉钴镍镓铟钼锗锑)的含量。在最优条件下,用富铅锌矿石国家标准物质(GBW 07165)进行试验,大多数元素的精密度(RSD,n=12)和准确度小于5%,方法检出限为0.0019~0.048μg/g。基于铅锌矿主要是以硫化物形式存在,采用一系列硫化物国家标准物质验证方法的准确度及可行性,检测结果基本都在标准值的误差范围内。应用该方法分析湖南某矿区中大批量铅锌矿样品,标样质量统计合格率为100%,密码质量统计合格率大于97%。  相似文献   
106.
目标的复介电常数是影响微波辐射和散射特性的重要因素.在植被定量化的应用研究中,建立植被具体物理参数与复介电常数之间关系的植被介电特性研究是微波遥感技术发展的基础工作.本研究选择我国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的重点研究区域张掖市进行了6大类植被样本的采集,并结合矢量网络分析仪E8362B,利用同轴线探针法在0.2~20 GHz范围内对样本进行了复介电常数的测量,其中重点针对玉米叶,建立了微波传感器常用频点下其重量含水量与其复介电常数实部和虚部之间的经验模型.最后利用河北省怀来县采集的实测数据对建立的经验模型和经典的Debye-Cole模型进行了验证和对比.结果表明,该经验模型在精度上优于传统的Debye-Cole模型,并且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7.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由于地城前孕震区地下介质的电磁结构的变化,将导致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发生异常变化。本文通过对1991年唐山5.2、5.6级地城前后静海台地磁短周期转换函数参数的计算及其结果的分析和研究,提取出了可靠的地震短临前兆信息,确立了将其应用于唐山地区5级以上的震预报的短临异常特征及其指标。  相似文献   
108.
在海上实施三维地震探测过程中,人工震源枪阵中心与船上GPS的距离及地震探测作业中的船行方向造成炮点实际位置与预设位置有一定偏差;自由落体投放的OBS由于海流的影响会偏离原定设计位置(投放点),因此,炮点与海底地震仪(OBS)的位置校正是三维地震结构研究中的基本环节.本文利用艏向信息校正了炮点位置;采用蒙特卡洛和最小二乘法方法对海底地震仪的位置进行了校正,并探讨了直达水波曲线特征.结果表明 OBS位置一般偏离设计点1 km左右,其误差范围在20 m以内,校正后的OBS记录剖面展示了真实的记录情况.该研究结果为下一步西南印度洋的三维层析成像研究提供了坚实数据基础,同时为今后南海的三维深部地壳结构探测提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9.
作者用“分离反复迭代法”对近年华南地位地震震原位置进行测定,并与其它方法比较,得出本文方法确定的震源参数的精度比其它方法高,特别是在多台的情况下,尤其明显。同时讨论了台站位置对测定震源位置的影响及本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10.
华北板块南缘栾川群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栾川群出露于东秦岭北部。在栾川群分布区域,古华北板块不同时代的地层往南逆冲,构成北秦岭的太华推覆体。栾川群存在于该推覆体内部的特定逆冲岩席之中,沿这一逆冲岩席追索,确定古华北板块南缘的栾川群是连续沉积的,而受后期推覆构造的改造,栾川群在推覆体前缘的分布是断续相连的。根据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的研究,对栾川群的划分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栾川群由三川组、南泥湖组、煤窑沟组及大红口组构成。栾川群形成于震旦纪晚期,由湖坪及潮下斜坡等滨浅海沉积物构成。栾川群的岩浆岩为具双众数特征的岩套,具典型的大陆裂谷岩浆岩特征。并认为中元古代以来,古华北板块南缘处于裂陷拉张环境。早期的裂陷形成了熊耳群、汝阳群、官道口群及竞坪群,晚期裂陷的过程形成了栾川群、陶湾群,其进一步发育导致以二郎坪群为代表的洋壳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