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21.
宫亚军  张奎华  曾治平  秦峰  牛靖靖  范婕  刘慧 《地球科学》2021,46(10):3588-3600
沉积盆地中超压广受关注,但对超压传导规律认识的不足制约了高压领域的油气勘探.以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侏罗系为例,通过超压类型地质综合判识、关键超压表征参数的理论计算及流体包裹体压力恢复,首次认识到了垂向传导对于储集层超压的重要贡献,结合压力垂向传导机制及过程,探讨了油气藏的运聚及泄露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侏罗系超压由4类超压环境中7种致压因素引起,经历2期大规模压力跨层垂向传导,储集层段发育以垂向传导为主因的复合超压,形成3类不同动力特征的油气藏.压力垂向传导是储集层超压的主要成因机制,断-盖的力学性质、差应力及流体压力等3类因素控制压力垂向传导,传导背景下,形成3类与传导作用有关的油气藏:受断层垂向传导控制的超压油藏、受连通砂体侧向传导控制的超压油藏以及超压界面上的常压油藏,上述3类油气藏的运聚及泄露特征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2.
23.
王金铎  许淑梅  张关龙  任新成  曾治平  武向峰  舒鹏程  冯怀伟 《地质论评》2022,68(1):2022010014-2022010014
为解决准噶尔盆地腹部沙窝地、莫西庄和征沙村三地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砂岩储层物性—含油性差异大及控制因素不清的问题,本文通过岩芯描述、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分析,依据物性数据及压汞资料,对研究区三工河组储集空间特征、孔渗特征及孔喉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隔夹层分析、岩屑成分及含量分析、成岩特征研究等方法探讨了制约研究区三工河组储层物性—含油性关系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沙窝地和莫西庄小区三工河组储层埋深相对较浅,主要以中粗孔喉和较细孔喉的原生(残留)孔隙为主;征沙村小区埋藏较深,以细孔喉和微孔喉的次生孔隙及裂缝发育为特色。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三工河组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研究认为埋藏深度为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沉积微相和砂体成因类型为控制储层发育的基础;低地温梯度延迟了压实效应等,有效保存了原生孔隙;塑性岩屑含量、储层的隔层和夹层因素,即储层的非均质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砂体的储集性。  相似文献   
24.
渤海新构造运动对渤海东部油气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郯庐断裂带控制了渤海东部凹陷、凸起的形成、演化,也控制了烃源岩、储盖层及圈闭的展布,进而影响了渤海东部地区油气的性质。郯庐断裂带在渤东地区的强烈构造作用,使得该地区油气勘探变得很复杂,同时也使得油气性质变得更加难以进行分类。因此,准确分析该地区的构造作用方式(特别是渤海新构造的晚期运动方式)以及断裂带对该地区地层油气的影响方式,有助于准确分析郯庐断裂带在渤海湾地区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有助于今后的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25.
为探讨断裂带流体运移的相关问题,以准噶尔盆地南缘红雁池断层为例,揭示了一个以岩石变形机制与流体成岩胶结为控制因素的断裂带流体运移模式。露头调查表明红雁池断裂带发育多个结构带,各结构带破裂及充填特征等显著不同;渗透性分析表明,破裂机制差异与胶结程度的强弱共同导致断裂带渗透性的非均质特征;流体运移的岩矿学记录证实,断裂带流体运移受控于破裂机制和流体成岩的相互作用。综合研究表明,断裂带流体运移首先受控于破裂机制,新形成的高渗透性脆性裂缝带是流体运移优势路径,绝大部分流体通过优势路径来运移;其次是成岩胶结,丰富的流体活动导致断裂带强烈的成岩胶结,渗透率迅速减低直至封堵,流体运移结束。  相似文献   
26.
范婕  蒋有录  张奎华  曾治平  宫亚军 《地质论评》2021,67(Z1):67z1089-67z1090
正随着国内外学者对野外露头研究程度的增加,断裂带三维复杂地质结构及演化规律逐渐明确,精细刻画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对明确油气运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长岭断陷龙凤山—东岭地区为例,利用岩心、测井、地震等地质资料定性、定量识别断裂带的内部结构,并划分断裂带结构类型,揭示断裂带结构发育类型的有序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