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5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161篇
测绘学   101篇
大气科学   87篇
地球物理   205篇
地质学   544篇
海洋学   106篇
天文学   39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51.
不同阶段热液蚀变矿物的组成是水岩反应过程和成矿流体演化的地球化学"指纹"。三江特提斯义敦岛弧南缘的普朗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形成于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西向俯冲的岛弧环境,但具有不同于典型斑岩铜矿的蚀变-矿化分带特征:即在早期钾硅酸盐化蚀变带内常可见晚期脉状(沿裂隙分布的细脉状)青磐岩化或沿破碎带边部发育的绢英岩化,且主要在青磐岩化蚀变带内发育铜(-钼)矿化。为此,本研究选取普朗矿床含矿石英二长斑岩(QMP)中热液黑云母及绿泥石进行矿物产状、共生组合和世代划分研究,并针对不同产状的绿泥石开展电子探针分析研究,以探讨其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并结合热力学模拟结果反演成矿流体演化轨迹。不同于岩浆黑云母(Bt-1)的锯齿状边缘及内部发育磷灰石包体特征,普朗铜矿热液黑云母(Bt-2)多为片状且解理发育、沿其边缘或裂隙多被绿泥石交代。青磐岩化带内发育有两类产状明显不同的绿泥石,即由黑云母蚀变而成的片状绿泥石(Chl-1)和蠕虫状绿泥石(Chl-2),且后者多与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及辉钼矿伴生。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两类绿泥石均为富Mg的三八面体类绿泥石,且具有相似的主量元素组成。石英二长斑岩中Bt-2型黑云母形成温度范围为305-336℃(平均值为321℃),氧逸度位于NNO(Ni-NiO)缓冲线与HM(Fe_2O_3-Fe_3O_4)缓冲线之间。Chl-1和Chl-2型绿泥石形成温度分别为284~347℃(平均值为316℃)和278~328℃之间(平均值为310℃)。Chl-1和Chl-2的Log f_(O_2)分别在-42.7--37.2(平均值-39.8;ΔFMQ=-5.7)和-41.8~-38.4之间(平均值-40.0;ΔFMQ=-5.5),对应的Log f_(S_2)在-14.9~-12.1(平均值-13.5)和-14.5~-12.7之间(平均值-13.6)。不同蚀变阶段矿物组合特征及热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在早期高温的钾硅酸盐化阶段含矿流体具有高氧逸度、中性特征(ΔFMQ=2,pH=7),在中温青磐岩化阶段具有低氧逸度、酸性特征(ΔFMQ=0,pH=4.8),在晚期绢英岩化阶段pH值变化不大而氧逸度略有升高。综合上述矿化-蚀变时空结构和热力学模拟结果,本研究显示普朗铜矿床强烈的蚀变叠加与青磐岩化矿化现象与围岩碳质地层随着大气水沿断裂带渗入到岩浆热液系统中有关。还原性物质伴随着大气水的渗入破坏了原始岩浆热液系统化学平衡,可能是导致普朗铜矿蚀变叠加及在青磐岩化阶段铜等成矿物质大规模聚集的关键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52.
1∶500万国际亚洲地质图(IGMA5000)是由世界地质图委员会(CGMW)的4个分会,亚欧20个国家的100余名地质学家合作完成的。它是第一幅全面反映亚洲大陆及相邻海域地质的IGMA5000;第一幅按CGMW和IUGS国际标准编制的IGMA5000;第一幅在ArcGIS平台上建有空间数据库并采用计算机辅助编图方法编制的IGMA5000。图幅西起阿尔卑斯,东到马里亚纳海沟,北起北冰洋,南到爪哇海沟,空间数据库的数据量达到2.14 GB。本文介绍了IGMA5000空间数据库的基本建设情况。IGMA5000的完成,为亚洲大地构造、成矿规律和资源环境研究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53.
北衙金多金属矿床位于金沙江-哀牢山富碱斑岩带中段,近年来在矿产勘查中取得重大突破,金储量已达超大型矿床规模,并伴生铁、铜、银、铅、锌等金属矿种.本文通过对矿区内石英正长斑岩进行锆石LA-ICP-MS U-Pb定年,确定其成岩年龄为36.48±0.26Ma;并对矽卡岩型矿体中的辉钼矿样品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首次获得北衙金多金属矿床高精度的成矿年龄为36.87±0.76Ma,测试结果显示成岩与成矿年龄基本一致.辉钼矿中Re含量指示成矿作用与岩浆壳幔混合作用有关.北衙金多金属矿床成岩和成矿年龄与哀牢山-金沙江富碱斑岩成矿带的成岩与成矿作用年龄相一致(40 ~ 35Ma),表明其形成受控于相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是在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背景下,构造体制发生转变,导致加厚下地壳或上地幔的部分熔融而引起的岩浆-热液-成矿事件.  相似文献   
954.
北京十三陵中元古代串岭沟期地质事件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宏观、微观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证明在北京十三陵中元古界长城系串沟组有地质事件层.宏观标志包括一系列地震滑塌、砂体液化、层内错断和角砾化构造等;微观标志包括火山晶屑、火山玻璃的假像、显微层内错位等.地球化学资料表明,Re、Os及其同位素和Ir含量异常,某些稀有元素含量的对比等等,都有可能说明地质事件引起了异常现象的出现.笔者认为串岭沟组的地质事件是由于燕山裂陷槽形成早期的火山活动及由其引发的地震事件产生的.根据北京十三陵串岭沟组地质事件记录的研究,对比蓟县、宽城和曲阳等地的剖面后,笔者认为十三陵地区的串岭沟组相当于蓟县串岭沟组的上部层位.此外,串岭沟组出现火山-地震事件可能导致常州沟组后生动物遗迹化石的延续性被破坏;串岭沟组和常州沟组泥岩中有可能存在自生独居石,自生独居石为U,Th-Pb法同位素测年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955.
吉林省南部荒沟山地区中生代花岗岩 CHIME定年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吉林省南部荒沟山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中生代花岗岩,一类是以草山、梨树沟和老秃顶子等 3个岩体为代表的 (角闪 )黑云母花岗岩,另一类是以遥林岩体为代表的石榴白云母花岗岩.运用 CHIME年龄测定方法对草山和梨树沟岩体中的锆石和独居石进行了年代学研究,获得梨树沟岩体锆石 PbO-UO2等时线年龄和权重平均年龄均为 (173± 10) Ma,草山岩体锆石 PbO-UO2和独居石 PbO-ThO2等时线年龄分别为 (178± 8) Ma和 (177± 3) Ma,权重平均年龄分别为 (175± 6) Ma和 (177± 3) Ma.结合本区遥林岩体 (石榴白云母二长花岗岩 )已有的 LA-ICPMS锆石 U-Pb年龄 [(176± 7) Ma],确认荒沟山地区花岗岩形成于 175 Ma 左右的早-中侏罗世,并非以前所认为的晚三叠世,这为从更大范围内讨论中国东部侏罗纪岩浆活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56.
赵迪  纪政  杨浩  和越  景妍  王清海  陈会军 《世界地质》2018,37(3):712-723
大兴安岭北段博克图地区高吉山岩体的岩石类型为碱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高吉山岩体形成于晚石炭世(~311 Ma)。地球化学数据显示碱长花岗岩具有高硅,富钾,贫铁、镁的特点,且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作用明显[(La/Yb)_N=5. 00~14. 19],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及P元素等,具有负铕异常(Eu/Eu~*)=0. 47~0. 72,∑REE为49. 07×10~(-6)~139. 30×10~(-6),LREE/HREE=7. 93~13. 98。锆石Lu—Hf同位素特征显示碱长花岗岩具有正的ε_(Hf)(t)值(+8. 46~+12. 94),和较年轻的Hf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501~783 Ma)。结合相关区域地质研究,认为大兴安岭北段晚石炭世高吉山岩体是新元古代从亏损地幔中新增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的产物,可能与古亚洲洋的俯冲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57.
柴达木盆地北缘大煤汉剖面重矿物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钟铧  刘招君等 《世界地质》2001,20(3):279-284,312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大煤沟中生界地层标准剖面上重矿物的系统分析,初步查明了蚀源区母岩类型主要为中低级变质岩,沉积岩及中酸性岩浆岩和基性火山岩。提出了重矿物特征指数ATi和GZi的韵律性和相关性的存在,并依此把大煤沟剖面中生代地层划分为5个重矿物韵律层,分析了它们在揭示源区岩性变化及在地层划分与对比中的作用,最后探讨了ZTR指数变化与盆地构造演化的响应关系,根据ZTR指数规律性变化把中生代盆地划分为早侏罗世早期的初始断陷阶段,早侏罗世中期的主断陷阶段,早侏罗世晚期的断坳转换阶段,中侏罗世的坳陷阶段及晚侏罗世之后的反转萎缩阶段。  相似文献   
958.
南角河银多金属矿是在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并评价的一个具有大型找矿远景的矿床。矿床产于临沧-勐海复式花岗岩基南段西侧与新元古界澜沧群变质岩的接触断裂破碎带(白章断裂)中,矿体呈脉状,形态单一。同位素及成矿流体分析结果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岗岩和澜沧群地层,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下渗加热上升回返并混合少量岩浆热液为特征,以花岗岩和澜沧群变质岩为矿源层,以断裂破碎带为赋存空间,为具有明显垂向分带特征的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959.
区域地质调查最终成果之地质图件及报告的编制、保存、分析和使用的信息化、多媒体化现已成为区域地质调查信息化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详细地论述了集GIS、多媒体、超文本、可视化、CD技术为一体的多源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在区域地质调查信息化方面的研究状态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60.
简要地叙述了“非史密斯地层学”术语的由来、基本概念及研究近况。针对近来有关方面将这一类地层又重新命名为”非正常岩石地层”的情况,结合”九五”原地矿部地质调查局在8个省区进行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试点与填图方法研究新成果,阐述了非史密斯地层学研究的进展,并就”非史密斯地层”与”构造地层”、”非正常岩石地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