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8篇
  免费   268篇
  国内免费   184篇
测绘学   90篇
大气科学   178篇
地球物理   103篇
地质学   526篇
海洋学   180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80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59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2011年对珠江口伶仃洋31个点位表层沉积物中主要的重金属Cr、Ni、Cu、Pb、Zn、Cd和As含量、分布特征及来源因素进行了研究。采用了BCR提取法分析各种重金属赋存形态,并依据各种重金属的形态特征进行了因子分析,了解其分布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伶仃洋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为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各元素在伶仃洋西线沿岸的浓度普遍高于东线沿岸区域,研究区西滩北段区域成为重金属高值区。伶仃洋Cr、As、Ni主要以残渣态存在,Pb主要以可还原态存在,Cd主要以酸提取态存在,而Cu、Zn在各形态中比较分散。各重金属非残渣态比重Cd为最高,As为最低,各元素非残渣态在平面上的分布与总量分布模式基本一致,所以,伶仃洋海域通过总量来确定区域重金属污染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靠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伶仃洋重金属主要为人为污染物的排放(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其次为流域自然风化产物的输入。  相似文献   
32.
本文运用GM(1,1)分解模型和ARIMA模型分别模拟柳林泉流量。根据影响特征将泉水流量变化分为两个时段研究:1957—1973年泉水流量处于自然状态;1974—2009年泉水流量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运用第1时段的数据建模获得自然状态下泉水流量的模型,将模型外推,获得第2阶段自然状态下泉水流量,然后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减去同期实测流量,获得人类活动对泉水流量衰减的贡献。GM(1,1)分解模型的结果显示,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柳林泉衰减量为2.26m3/s;ARIMA模型的结果为2.32m3/s;与同期实际衰减量2.27m3/s比,相对误差分别为0.44%和2.20%,表明两种模型都适用于泉水流量的模拟。对比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柳林泉流量衰减的贡献,两个模型得到同样结果,即人类活动的贡献是气候变化的8~9倍。实证研究显示,GM(1,1)模型适用于指数序列的模拟,对具有周期波动的泉水流量,可通过周期修正提高精度;而ARIMA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泉水流量相对于降水量的时间滞后效应,能比较准确地模拟泉水流量与降水量的量化关系。   相似文献   
33.
本文以表格形式列举了1993年1月至1993年12月经《国际矿物学协会(IMA)新矿物与矿物命名委员会(CNMMN)》批准并在各国矿物学杂志上发表的42个新矿物的中文英文名称、化学式及其他数据。数据依次为:矿物的晶系、空间群、晶胞参数、主要粉晶数据(I、hkl)、物理性质(晶形、颜色、条痕、光泽、解理、发光、硬度、密度等)、光学性质(一、二轴晶,正、负光性,折光率,反射率,双反射,2V,色散,吸收性,多色性等)、产状、共生矿物等。  相似文献   
34.
目前应用的模糊推理,其前提是根据自身有关资料建立模糊集合,结论的模糊集合则是人为规定。如有雨规定为1,可能有雨规定为0.5,无雨规定为0。人为规定不能正确描述结论中各级天气模糊数量关系,而且也没有针对天气预报特点将前提、结论的模糊属性同前提、结论之间的概率属性联系起来,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针对天气预报模糊、概率双重属性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模糊推理模型,并进行了实际应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5.
江崟  张蕾  刘纲  曹春燕 《广东气象》2002,(Z2):15-16
深圳市气象台空气质量预报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始于1999年,当年初步完成了对于空气污染程度的潜势预报研究,2000年,完成了空气污染指数的数值预报研究,并将数值预报系统投入业务使用,2001年春,作为全国47个环保重点城市,开展了空气质量指数预报和实况资料上传,对此,我们将空气污染潜势预报、数值预报产品和资料格式转换上传重新整合,开发了集成预报系统软件投入业务使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6.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大湾区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撑和良好的水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大湾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激增,需水量上升,水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水安全保障程度不足;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水量稳定、水质较好的特点,可作为重要的应急备用水源。本文从地下水资源着手,系统梳理了大湾区水资源环境条件、地下水资源状况、特征和开发利用潜力,并提出了应急后备水源地建议,得到以下认识:(1)地下水可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岩溶水、基岩裂隙水三大类,其中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分布最广;(2)湾区内地下水水化学类型较为复杂,丘陵山区以HCO_3-Na型、HCO_3-Ca型及HCO_3-Na+Ca型为主,冲积平原及山间盆地以HCO_3+Cl-Na型及HCO_3+Cl-Na+Ca型为主,三角洲地区以Cl-Na型微咸-咸水为主;(3)西江、北江及东江干流构成湾区内地下水排泄的总渠道,各支流为地下水的局部排泄基准面,地下水动态变化具季节性特征;(4)地下水整体水质较好,Ⅰ-Ⅲ类水占比高达66.25%,从丘陵山区到三角洲平原,水质呈变差趋势,尤其在广州、江门、中山、东莞等城市周边水质较差,超标因子主要为氨氮、氯化物、氟化物、硫酸盐等,三角洲地区发育大量"铁质水"和"氨氮水",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5)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很低,东莞及中山等城市基本未开发利用地下水,在各类地下水中,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具有规模开采的开发利用潜力;(6)综合分析相关资料,提出将广花盆地等10处富水块段作为应急水源地备选,经初步计算每年可为大湾区提供约4.18亿m~3的应急水源保障。为应对突发性水质污染及极端干旱气候等大规模供水危机,保障粤港澳大湾区用水安全,促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建议加强大湾区的基础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掌握地下水的水位、水质、水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精准计算可用于应急备用开采的地下水储存量。  相似文献   
37.
膨胀土遇水膨胀失水收缩,是一种不良的工程地质土体.本文采用水泥、钢渣粉和NaOH改良膨胀土,对其经受不同冻融循环作用次数的冻融循环试验,并将冻融试验后的改良膨胀土及未改良膨胀土进行体积、自由膨胀率、无侧限抗压强度等物理力学性质测试,同时进行微观电镜扫描分析,研究冻融循环作用下钢渣粉水泥改良膨胀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8.
罗布泊全新世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布泊西湖属开阔湖盆,上世纪30年代其面积达1900km2,但湖心剖面粒度分析的结果表明,其粒度组成与一般开阔湖盆有着显著的不同:沉积物常具黄色与灰色互层结构,层理清晰,黄色层的粒度组成中常含较多粗颗粒砂,灰与黄色层的混合样是以粉砂黏土为主,同时含有一定量的中、细砂,甚至粗砂。根据与风成砂和尘暴沉积的粒度组成对比,可知这种沉积特征与现代尘暴沉积有很大的相似性,因而表明风尘是罗布泊沉积的重要物源,并可据此来恢复10000a以来本区尘暴作用的强弱变化。  相似文献   
39.
风廓线雷达资料在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2010年6月28日广州市南沙区强对流天气过程的风廓线雷达资料发现:风廓线雷达测得的温度廓线资料可以很直观地显示边界层逆温及高温区域随时间的变化;风廓线雷达产品(垂直速度和信号噪声比)能清楚地反映降水的开始、结束以及降水的强度;风廓线雷达可以很好的监测到低空急流的发生发展及水平风的垂直切变.对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有...  相似文献   
40.
<正> 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59年,40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林业局、中国林科院和省直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代林业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创业和奋力拼搏,山西的林业科技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学科日趋完备,条件逐步改善,人才集中,成果累累,为促进山西林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40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