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2篇
地质学   54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曹毅  聂凤军 《矿床地质》2013,32(4):864-868
布利登(Boliden)矿床位于瑞典北部西博滕省,其东北距吕勒奥市150 km,南距离于默奥市100km,是世界上最大的富金火山岩型块状硫化物矿床之一(Dubé et al.,2007;Mercier-Langevin et al.,2011).该矿床发现于1924年,金属储量为830万吨,ω(Au)、ω(Ag)和ω(Cu)分别为15.9 g/t、50 g/t和1.42%,ω(Zn)、ω(Pb)和ω(As)分别为0.9%、0.3%和6.8%.1925年到1966年,矿床开采的金、银、砷和铜分别为132吨、411吨、56万吨和12万吨,此外,还回收有大量的硫、硒、铋、钴和红柱石(Grip et al.,1970).迄今为止,布利登矿床是欧洲产出规模最大的金矿床,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产出规模最大的砷矿床,该矿床的开发在瑞典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芬兰北部的金矿床数量众多,大多数金矿床(点)产出于古元古界中央拉普兰绿岩带(CLGB)和库萨莫—帕拉波加片岩带内,主要分为3种类型:造山型金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型)矿床及砂金矿。其中造山型金矿绝大部分分布于中央拉普兰绿岩带中部及库萨默地区和帕拉波加地区,最常见的矿石矿物为黄铁矿、毒砂、黄铜矿和磁黄铁矿,其次为方铅矿、闪锌矿、黝铜矿等。围岩蚀变包括钠长石化、绢云母化、黑云母化、碳酸盐化及绿泥石化。造山型金矿床主要控制因素包括构造、岩性和造山期区域变质。IOCG型矿床主要分布在CLGB的西部克拉瑞地区,容矿围岩是钠长石-直闪石石棉型岩石,矿石中富含Fe-Cu-Au±Ag、Bi、Ba、Co、Mo、Sb、Se、Te、Th、U和轻稀土元素。围岩蚀变强烈,并且有明显的分带现象。IOCG型金矿床的形成受岩浆热液活动和构造的影响较大。砂金矿床包括古砂金矿床和现代砂金矿床,主要分布在CLGB东北部。芬兰北部金矿床的研究对北极圈及邻区的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胶东半岛、华北克拉通北缘、小秦岭和秦岭地区及新疆北部地区进一步金矿勘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比约克达尔(Bjokdal)金矿位于瑞典北部古元古代斯科勒费特(Skellefte)地块的东部。成矿母岩为花岗岩类侵入体。该金矿的石英、白钨矿、方解石中的包体有3类。石英的δ18O值为8.3‰~14.3‰,2个全岩样品的δ18O值分别为9‰和10.4‰。Sm-Nd同位素数据得出矿石中白钨矿等时线年龄为1915±32Ma(MSWD=0.25),白钨矿的ε(Nd)(t=1.88Ga)的值为+1.1~+1.7。通过对矿化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将矿化分为3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发育的石英脉伴随少量的白钨矿和硫化物,矿化作用的主要阶段发生了岩浆流体和地表水的混合,混合的同时伴随压力下降和p H值增加,第三阶段发生在130~220℃,这时产生了金-方解石-碲化物矿化,并对原生矿石进行了部分改造。  相似文献   
14.
牛鹏涛  曹毅  张恩朝  漆洋 《测绘通报》2023,(5):67-71+139
针对传统人工方式、人机交互方式提取公路标线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融合车载LiDAR点云和全景影像数据,使用SCGA-Net网络提取并矢量化道路标线的方法,以解决车载LiDAR点云采集过程中因车辆遮挡、道路修补等造成的数据缺失问题。试验表明,该方法道路标线的提取率和正确率均优于仅使用LiDAR点云提取标线的方法,可有效地提升自动驾驶所依赖的高精地图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5.
奥林匹克坝铜-铀-金-银-稀土矿床是世界著名的氧化铁型铜金(IOCG)矿床,赋矿岩体为奥林匹克坝角砾杂岩体(ODBC),主要产出在被斯图尔特覆盖的伯戈因岩基中。角砾杂岩体的矿石类型主要分为赤铁矿角砾岩、异化角砾岩和花岗角砾岩,并携带丰富的铜、铀、金、银、稀土等元素。该矿的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物质来自壳源。其勘查史表明,该矿是在理论指导下,采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方法,并通过钻探最终才被成功地发现。  相似文献   
16.
桃冲铁矿地处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铜陵—繁昌铁铜矿区的东北部,为层状夕卡岩型铁矿。目前矿山的铁矿资源储量已所剩不多,在矿区寻找隐伏矿体以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已成为当务之急。文章在系统的野外观察和对前人研究资料综合整理的基础上,对桃冲铁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桃冲矿床深部及外围的找矿潜力。分析结果表明,矿体和夕卡岩紧密共生,产于黄龙组灰岩与栖霞组灰岩之间,与地层接触界线截然;桃冲夕卡岩型铁矿是岩浆岩、地层和构造耦合的产物,其中岩浆岩为成矿提供了物源和热源,层间断裂为成矿流体提供了通道,栖霞组富泥质灰岩、五通组砂页岩和次级小褶曲为成矿提供了封闭条件和容矿空间;桃冲矿区和周边区域均具有较好的找矿远景,尤其是在栖霞组与黄龙组之间的层间断裂和S形次级褶曲(翼间角约为90°)共存的地段。  相似文献   
17.
桂花冲铜矿床是铜陵矿集区沙滩脚矿田内新发现的一个以斑岩型矿化为主的矽卡岩-斑岩复合型铜矿床。文章对该矿床的矿床地质和斑岩型矿化成矿流体进行了初步研究,旨在查明该矿床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根据脉体的穿切关系及矿物共生组合,桂花冲铜矿斑岩型矿化成矿过程可划分为钾化、硅化、石英黄铁矿、石英多金属硫化物和碳酸盐5个阶段。硅化阶段主要发育纯气体、含子矿物及富气相包裹体,石英黄铁矿阶段主要发育纯气体、富液相、富气相及含子矿物包裹体,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及碳酸盐阶段主要发育富液相包裹体。从硅化阶段至碳酸盐阶段,成矿流体由高温(472.9℃)、高盐度(47.7%~74.0%)的岩浆热液逐渐向中低温(140.2~280.3℃)、低盐度(1.6%~7.7%)的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演化,成矿过程中流体经历了沸腾及混合作用,混合作用是导致铜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曹毅  宋述光 《中国区域地质》2008,(10):1646-1653
榴辉岩是大洋和大陆俯冲带的重要岩石类型,在研究俯冲带的形成过程、热结构、壳幔相互作用等方面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天然和实验样品中石榴子石、绿辉石等矿物的变形特征、变形机制、变形影响因素等的综合分析,系统总结了高压变质带中榴辉岩矿物显微和超微变形研究的进展,探讨了榴辉岩的变形特征对恢复俯冲与折返过程的意义及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安徽铜陵冬瓜山铜矿石榴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成因探讨。野外调查及镜下观察发现,冬瓜山铜矿石榴石分为两期形成,第Ⅰ期石榴石环带发育,颜色较深,呈褐-棕黄色;第Ⅱ期石榴石呈他形-半自形穿切Ⅰ期,颜色较浅,呈浅黄-蜡白色,具非均质性。石榴石主量、稀土元素的等离子光谱(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这两期石榴石有较大差别:第Ⅰ期石榴石钙铁榴石组分含量较高,可达94.14%,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元素富集、Eu正异常的右倾曲线;第Ⅱ期石榴石则相对富铝,钙铝榴石组分含量达44.06%,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重稀土元素略微富集、Eu负异常的平缓曲线。这些特征表明,第Ⅰ期石榴石为岩浆成因,形成于较氧化环境;第Ⅱ期石榴石为热液交代成因,形成于较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20.
冬瓜山铜矿床是安徽铜陵地区代表性的层控矽卡岩型铜矿床之一,磁黄铁矿是冬瓜山铜矿床中广泛分布的矿石矿物。野外调研与矿相学观察显示,该矿床中的磁黄铁矿矿石具有沉积、热变质和热液交代结构构造。矿物学研究表明,不同矿石中的磁黄铁矿成分差异较大,其Fe含量变化于57.78%~60.67%之间,分属高温六方相和低温单斜相,主要由黄铁矿变质脱硫而成。冬瓜山铜矿的形成可能经历了早期沉积作用、中期热变质作用和晚期岩浆热液交代作用等复杂成矿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