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2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1.
通过分析沉积盆地中地震波速度与地层年龄的关系,指出地震波速度与地层年龄没有内在的、成因上的联系. 由于沉降速度的大小、沉积成岩后期热液活动、沉积间断所造成的不整合面、盆地地质构造复杂等因素,使这种关系通常有不确定性.文献\[1\]给出的地震波速度与地层年龄的关系式所计算的地层年龄、盆地基底年龄与实测年龄之间有很大的误差,这种计算方法缺乏科学性,没有任何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柴西地区始新统致密油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主要岩石类型为混积的湖相碳酸盐岩,其中白云石化岩类为最优质的储集岩。通过系统的岩石学、结构学以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白云岩以泥晶结构为主,发育少量藻云岩,具有"中孔—特低渗"型的物性特征,孔隙类型以晶间孔为主,含少量溶蚀孔。电子探针能谱面扫描分析结果显示,藻云岩中Mg元素富集区与藻纹层分布高度吻合显示其为微生物成因的原生白云岩,因微生物活动能够克服动力学障碍,为白云石形成营造出有利的微环境;偏光显微镜观察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泥晶白云岩中均含碎屑颗粒和泥质组分,因周缘辫状三角洲沉积带来的碎屑物质混积而成,电子探针岩石组分分析结果显示其具有"高铝硅低铁锰"特征,Fe O的平均含量为0.942%,Mn O的平均含量为0.052%,明显低于文献报道的热液成因的白云岩中的铁锰含量,为准同生交代成因的典型特征。白云石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弥散性收缩晶间孔,孔隙半径小而数量众多是其孔隙度较高而渗透率较低的主要原因,这一发现对于柴达木盆地始新统的致密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指导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新近系咸化湖盆油气勘探,建立咸化湖盆聚砂富砂模式,结合青海湖现代咸化湖盆沉积考察结果,开展了咸水介质条件下的三角洲沉积模拟实验研究,实验表明:咸化湖盆三角洲沉积以三角洲平原相为主,可占整个三角洲面积的80%以上,而在三角洲前缘亚相中河口坝微相最为发育;同时表明咸水介质对不同粒度沉积物的搬运距离及沉积有控制作用,较淡水介质,咸水介质中细粒沉积物在河口区快速沉降,而粗粒沉积物搬运距离更远,沉积范围也广;模拟结果也表明咸化湖盆三角洲沉积纵向上“坝上河”砂体构型发育。咸化湖盆三角洲沉积模拟实验的成功,明确了咸化湖盆储层分布特征,拓展了储层分布范围,为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油气勘探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以提高油田采油速度为目的的人工压裂裂缝施工改造,对当前广泛应用于求取岩石力学参数的常规测井资料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三维岩石力学参数场随机模拟预测的方法,即以已知有限的常规测井资料计算出来的岩石力学参数曲线作为硬数据输入,以已知地震属性数据体及泥页岩水化和岩石环境参数数据作为软数据约束,选择序贯高斯模拟方法,随机模拟得到动态规律变化的岩石力学参数的三维空间数据场,然后由岩石力学参数的三维空间数据场预测空间任一位置的岩石力学参数在井上的测井响应,并把该反映动态规律变化的测井响应按照油田勘探开发的要求输出成特定格式,供生产和工程上使用。该方法为当前岩石力学参数的求取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对勘探开发上制定完善的钻井、完井与油气开发方案和技术措施提供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白云岩成因初探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白云岩不仅常与油气藏共生,更与膏盐或金属矿床关系十分密切,而白云岩的形成至今仍具争议,焦点为白云石化作用过程中Mg2+的来源问题.白云石化作用常与盆地的深部活动密切相关,一般受深部热液活动控制;在白云石化作用较发育的盆地,其深部普遍存在一个中地壳低速-高导层.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资料,发现白云岩形成的环境温度高于方解石,且通常远高于正常的地层温度.综合研究认为,盆地深部的中地壳低速-高导层是蛇纹石化橄榄岩,在蛇纹石化过程中释放大量的Mg2+,含Mg2+热液上升到盆地碳酸盐岩中与CaCO3发生强烈的镁交代,形成白云岩;热液中因有卤素F、Cl、Br及碱金属K、Na、Li等而有盐类沉淀,热液中还含CO、CO2、H2等,它们在蛇纹石化的橄榄岩中可以发生费-托合成反应,合成烃类;蛇纹石化过程中释放的Ni、Cr、Co、V等铁族金属是良好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6.
白云岩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云岩不仅常与油气藏共生,更与膏盐或金属矿床关系十分密切,而白云岩的形成至今仍具争议,焦点为白云石化作用过程中Mg^2 的来源问题。白云石化作用常与盆地的深部活动密切相关,一般受深部热液活动控制;在白云石化作用较发育的盆地,其深部普遍存在一个中地壳低速一高导层。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资料,发现白云岩形成的环境温度高于方解石,且通常远高于正常的地层温度。综合研究认为,盆地深部的中地壳低速一高导层是蛇纹石化橄榄岩,在蛇纹石化过程中释放大量的Mg^2 ,含Mg^2 热液上升到盆地碳酸盐岩中与CaCO3发生强烈的镁交代,形成白云岩;热液中因有卤素F、Cl、Br及碱金属K、Na、Li等而有盐类沉淀,热液中还含CO、CO2、H2等,它们在蛇纹石化的橄榄岩中可以发生费一托合成反应,合成烃类;蛇纹石化过程中释放的Ni、Cr、Co、V等铁族金属是良好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7.
曹正林  姜峰 《沉积学报》1997,15(4):91-96
古风化壳在油气储集、运聚中占重要地位,如华北、鄂尔多斯、塔里木盆地等地区重要油气藏的形成,与其碳酸盐岩顶部古风化壳密切相关。综合应用流体动力学、化学动力学及化学热力学理论,对古风化壳风化期岩石-流体相互作用过程动态模拟,重现古风化壳风化期流体动力场和化学动力场,从而达到定量预测古风化壳风化期物性参数(如孔隙度、渗透率等)变化的目的,最终为储层定量评价提供参数。岩石-流体反应动力学模拟是通过计算机对岩石与流体相互作用过程作一个动态再现,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咸化湖盆混积岩成因机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关于海相及淡水湖盆混积岩的研究已相对完善,而针对咸化湖盆混积岩理论的形成及实践应用却鲜有报道,本文旨在系统地阐述咸化湖盆混积岩的成因机理、沉积模式、分布规律,对比其与一般混积岩沉积特征的异同点,并探讨其与油气富集特征的相关性。本文采用矿物学、微观岩石学分析方法进行混积岩矿物组成、沉积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研究,采取地质统计分析方法明确混积岩分布规律,并运用物性分析方法对比不同类型混积岩的储集性能。结合柴达木盆地西北区新近系混积岩研究实例,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欠补偿咸化湖盆的混积岩成因类型:机械成因的相混合混积岩和生物成因的藻混合混积岩。相混合又可划分为两种亚类:互层型混合、组构型混合;藻混合亦可划分为两种亚类:藻粘结混合、滑塌再混合。建立了咸化湖盆混积岩的沉积模式:混积岩主要发育于三角洲、水下扇、滩坝等碎屑岩沉积体系与湖相碳酸盐岩沉积体系的过渡相带以及藻灰岩发育区。明确了混积岩的分布规律,可归纳为“盆缘互层型、盆内组构型、藻混合局限分布”。混积岩沉积特征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任何环境下混积岩形成的先决条件均为碳酸盐岩的生长和聚集,而不同于淡水湖盆及海相混积岩沉积厚度大,生物含量高等特点,咸化湖盆混积岩单层厚度极薄,并发育特殊的藻混积岩类。综合研究认为,藻混合混积岩与油气储层的相关性要大于相混合混积岩。以上成果可为咸化湖盆混积岩,乃至陆相湖泊混合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及油气地质意义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咸化湖盆混积岩中双重孔隙介质及其油气储集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为咸化湖盆沉积的混积岩,其组分包括湖相碳酸盐、碎屑颗粒、泥质等,且岩石中含较多的盐类矿物。通过岩芯观察、物性分析、毛管压力测试、成像测井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研究发现,混积岩具有双重孔隙介质,一类为孔径较大的裂缝和盐类矿物溶蚀孔,另一类为孔径较小的盐间缝和白云石晶间孔,共同构成了毛管压力曲线上的"低窄高宽的双平台"结构,岩石物性整体上较差,以"低孔—特低渗"为主,孔喉普遍较细。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白云石元素组成具有"高铝硅低铁锰"的地球化学特征,FeO平均质量分数为1.322%,MnO平均质量分数为0.060%,明显低于热液白云岩中的铁锰质量分数,为准同生交代成因的典型特征。白云石化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收缩晶间孔,这类基质孔隙储油是支撑英西地区持续稳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来,尽管准噶尔盆地上古生界油气勘探不断获得突破,准噶尔周缘盆地也相继有油气显示,但北疆地区含油气盆地的宏观构造背景与中亚含油气盆地群的关系还不清楚,尤其缺少板块尺度的岩相古地理分析。因此深入分析中亚盆地群石炭-二叠系的构造-岩相古地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充分调研中亚盆地群区域地质、油气地质资料,从中亚盆地群古板块、古地理环境分析准噶尔盆地与中亚盆地群的大地构造背景,并结合构造大剖面和岩相发育特征,对中亚盆地群石炭-二叠纪岩相古地理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中亚盆地群石炭-二叠系的岩相特征具有明显的东西分带性,西侧的滨里海盆地、图尔盖盆地和楚-萨雷苏盆地以碳酸盐岩发育为主要岩性特征,东侧的斋桑盆地、准噶尔盆地和三塘湖盆地以火山岩和砂泥岩为主要岩性特征;(2)石炭纪时期,中亚西侧盆地群处于低纬度,气温较高,具有较为稳定的台地环境,广泛沉积碳酸盐岩,而中亚东侧盆地群处于中-低纬度,多以岛弧相为主,沉积火山岩和碎屑岩;(3)二叠纪时期,中亚盆地群已由海相沉积转化为陆相沉积,晚二叠世,中亚盆地群整体遭受抬升剥蚀,地层缺失,普遍存在不整合特征;(4)中亚地区石炭-二叠系岩相上的湖相中心和残余洋盆可作为石炭-二叠系油气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