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65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7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91.
Using indexes of dryness and wetness in historical record over the recent recent years and rainfall data over the tatest century, the work involves itself with the study of climatological evolution of dryness and wetness. periodic variations of climate and interannual laws of variation. The discussion also covers the subjects of effects of El Nino. sunspot, predictors of general circulation on climatic variation of dryness and wetness. There arc main conclusions as follows: (1) The main cyclic variations of climate are 40 and 11 years in Kunming. the former being subject to that of El Nino and the latter to that of sunspots. They are two principal factors for periodic variations of dryness and wetness in Kunming. (2) A close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interannual variations and general circulation factors for Kunming. The comprehensive influence as imposed by ENSO and allocations of W.C.E. patterns of circulation in the westerly are ma.tor weather and climate causes for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precipitation in Kunming.  相似文献   
92.
基于Fisher判别准则的逐步判别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曹杰  陶云 《气象科学》2001,21(2):186-192
本文在遵循Fisher判别准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二级逐步判别的新方法,并应用于云南省五月雨量的预报中。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此新方法具有理想的历史回报率和良好的处理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93.
用Shepard插值法作大雨过程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锦章  曹杰 《气象》1994,20(7):47-49
5,6月全州性大雨是红河州的关键性天气之一。大雨过程预报对红河州工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假定相似大气状况和过程产生的相似结果的基础上,将Shep-ard插值法引入到大雨过程预报中,试用结果表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4.
非线性统计预报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线性统计分析向非线性统计分析发展,从而逐步建立非线性统计预报方法,已成为统计学方法发展的方向之一。虽然非线性统计预报这些年来有了较大发展,但却缺少系统的介绍。作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应用实例归纳整理,对非线性统计预报中参数计算基本方法,一个自变量时的统计预报模型,拟线性、半线性和曲线性预报模式,分段逼近模式,插值、距离、相似预报方法等作了系统介绍。并给出了各种非线性统计预报模型在气象预报中的具体应用实例索引。  相似文献   
95.
利用我国测站的降水资料、卫星测得的OLR和高云量资料、SST和137°E次表层海温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东亚夏季风的爆发和北进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西太平洋热状态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当春季热带西太平洋处于暖状态,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强,在这种情况下,南海上空对流层下层有气旋性距平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东,从而使得南海夏季风爆发早;并且,当夏季热带西太平洋也处于暖状态,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也很强,在这种情况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时,在6月中旬和7月初存在明显的突跳,从而使得东亚季风雨带在6月中旬明显由华南北跳到江淮流域,并于7月初由江淮流域北跳到黄河流域、华北和东北地区.这将引起江淮流域和长江中、下游夏季风降水偏少,并往往发生干旱,而黄河流域、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夏季降水正常或偏多.相反,当春季热带西太平洋处于冷状态,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弱,在这种情况下,南海上空对流层下层有反气旋性距平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从而使得南海夏季风爆发晚;并且,当夏季热带西太平洋也处于冷状态,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也很弱,在这种情况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时,在6月中旬或7月初向北突跳并不明显,而是以渐进式向北移动,从而使得东亚季风雨带一直维持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这将引起此两流域夏季风降水偏多,并往往发生洪涝,而黄河流域、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夏季降水偏少,发生干旱.作者还从非线性多平衡态动力理论说明了菲律宾周围对流活动强弱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进时以突跳或渐进式向北移动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6.
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研究   总被引:44,自引:10,他引:34  
琚建华  钱诚  曹杰 《大气科学》2005,29(2):187-194
利用动力学因子和热力学因子结合的方法,将东亚夏季风区的西南风与OLR进行了综合处理,构造成东亚季风指数(IM).研究结果表明,该指数既可很好地反映东亚季风区的风场、高度场的环流特征,又能较好地描述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和气温的变化.通过功率谱和带通滤波结合的方法研究东亚夏季风中的季节内振荡,东亚夏季风区内低频振荡在夏季主要是以30~60天周期的振荡为主;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在东亚沿海呈波列的形式,并表现为随时间向北传播的季风涌;由于该季节内振荡的波动,造成了东亚热带夏季风在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地区活动的反位相关系.  相似文献   
97.
纵向岭谷区冬、夏水热条件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曹杰  何大明  姚平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11):1176-1182
利用纵向岭谷区内76个测站降水、温度资料和大气环流资料,研究该区冬、夏两季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纵向岭谷区多年平均冬季降水空间上沿河流呈纵向分布;但纵向岭谷独特地形对冬季降水变化的空间分布影响不明显;冬季气候平均温度大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由低纬到高纬温度逐渐递减;在区域上,纵向岭谷独特地形的“通道—阻隔”作用对冬季温度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明显;但在怒江和澜沧江流域,这种影响则较为明显。纵向岭谷区多年平均夏季降水空间分布主要由纵向岭谷的“阻隔”效应,以及夏季从孟加拉湾来的气流和从南海来的气流在相应迎风坡面辐合,形成两支较强的上升气流所致;而纵向剖面大气环流的变化则较为均匀,显示了纵向岭谷的“通道”效应。纵向岭谷的这种“通道—阻隔”效应使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在区内交汇,并使区内夏季降水空间上及夏季降水的变化沿河流呈纵向分布。地形对怒江、澜沧江流域夏季温度空间分布的“通道—阻隔”作用较明显;对夏季温度变化的“通道—阻隔”作用则在纵向岭谷西北部地区最明显,但其余地区地形的作用则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98.
用正交小波分析近百年来中国降水气候变化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从小波函数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出发,针对小波基函数的选择等问题,从理论分析、方法比较以及实例计算等几方面对正交小波和非正交小波进行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用正交小波对中国17个站点近百年的年降水量序列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的结果:在对降水序列进行多尺度分析时,正交小波分解出的各个时间层次上的信号之间是相互正交,没有信息冗余.近百年中国降水的变化趋势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有不同的变化,且各地之间的显著尺度也不同.具有显著的小于3.5年、3.5~7年、7~14年的周期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99.
应用非线性振荡理论研究云南局地气温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曹杰  陶云 《高原气象》2004,23(1):62-67
将描述局地气温变化的非线性振荡方程应用到云南省17个测站局地气温演变研究中,根据各测站1958年1月—2000年12月逐旬气温距平资料和反演理论获得具体描述各测站局地气温变化的非线性振荡方程。以经典非线性振荡理论为依据,研究了云南省17个测站的局地气温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云南局地气温系统是弱的非线性系统;其演变的固有周期大致在6~10旬之间;在无外源强迫的条件下,云南局地气温振幅随时间增加总是衰减;考虑外源强迫的作用后,云南局地气温系统在其演变过程中只随外源强迫的振荡而振荡。应用反演获得的描述各测站局地气温变化的有外源强迫非线性振荡方程做出未来云南局地气温演变趋势预报,其平均预报准确率约为78.9%。说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报能力和预报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0.
纵向岭谷区北回归线一带年降水区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利用纵向岭谷区北回归线沿线及南北两侧的24 个站点1961-2007 时段月降水资料,基于全部站点的年降水主要特征统计,以及北回归线沿线的9 个站点的年降水变化的趋势性和阶段性检验、9 个站点间的年降水和5-10 月各月降水序列的相关性检验,分析研究区的年降水及变化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年降水主要特征及其年际变化,呈现出西部、中部、东部的空间分异,即三个区域各自内部自相似度高,而三个区域之间分异明显。北回归线沿线9 个站点的年降水序列都未表现出明显的“突变趋势性-阶段性”变化。研究区中部“岭-谷”相间的地形格局,对中部区域降水空间分异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相邻站点间多年际降水序列呈高度相关,意味着控制中部区域降水的决定性因素并不存在明显分异,间隔分布的“岭-谷”地形会带来局地性降水量的分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