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3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利用基于电子探针(EPMA)的耳石Sr:Ca比和Sr含量分析方法研究了长江口水域刀鲚、凤鲚、带鱼和长吻鲍的生活履历及生活史型。结果发现,刀鲚中除存在淡海水洄游性个体生活史型外。还存在出生并生活于河口或近海的非洄游性个体生活史型,其平均耳石Sr:Ca比在不同水环境履历的基准值为:淡水〈2.0×10^-3、河口(3.5—6...  相似文献   
43.
新疆天文台南山基地26 m射电望远镜的接收机使用氦气压缩机制冷,压缩机需要定期维护,氦气管在使用过程中会因为磨损而漏气,影响望远镜的正常观测.针对压缩机压力监控的实际需求,设计开发了一套压缩机压力监控系统,可以实现压缩机压力记录、实时监控、实时报警、通过邮件发送报警信息及压力日报表、查询历史工作记录、处理报警信息等功能...  相似文献   
44.
甘肃北山地区白山堂铜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流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山地区是我国重点成矿区带,蕴含很大的矿产资源潜力。以往工作发现斑岩型铜矿是北山地区重要的成矿类型,白山堂铜矿是其代表性斑岩型铜矿,但该矿至今一直未开展成矿流体的相关研究。本文进一步研究矿床地质特征,系统开展了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其流体包裹体形态简单、多为气液两相,中低温(成矿期含矿石英脉均一温度230℃~260℃及160℃~170℃,共生黄铜矿爆裂温度约301℃)、低盐度[w(NaCleq)]为11%~15%,均值11.32%及3.4%~7.7%,均值4.8%)、中等密度(约0.95~1.00 g/cm3)、中低压力(约5×103~101×103 kPa)等物理化学特征,综合认为流体具有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化特征,结合地质特征及近矿外围一系列环绕石板泉二长花岗岩分布的中低温热液脉型-矽卡岩型-斑岩型Cu、Fe、Pb和Zn等矿化分带模式,认为白山堂铜矿为中低温热液脉型矿化类型,代表岩浆热液系统演化到晚期阶段的产物,并认为环绕石板泉二长花岗岩周缘的系列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脉型矿化存在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45.
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和经济第一大国,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非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国矿产资源丰富,锂矿、锡铌钽矿、金矿和铁矿成矿条件好,找矿潜力大,但是其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大部分矿产尚未进行勘探,具有良好的投资前景。乔斯-包奇花岗岩型稀有金属成矿带和中西部金及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成矿带的金矿、锂矿和铌钽矿为目前中资企业投资的热点地区和矿种。在矿业政策方面,尼日利亚将矿业激励措施制度化,进一步提高其矿业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通过尼日利亚矿产资源的开发现状和矿业投资环境的分析,提出了尼日利亚矿业投资建议,对中资企业在尼日利亚投资矿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6.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不同个体大小的海蜇浮游幼体[平均伞径(2.5±0.1),(4.1±0.2),(11.7±0.5),(21.1±0.6)mm]对不同密度(10,30,50,80ind/L)的褐牙鲆卵[卵径(0.92±0.01)mm]和初孵仔鱼[全长(3.01±0.08)mm]的捕食率,解析海蜇浮游幼体对初孵仔鱼的捕食率随捕食时间(0.5,1,2,3,4,5h)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个体组海蜇浮游幼体对卵的捕食率均显著低于对仔鱼的捕食率;它们对卵的捕食率与卵密度和海蜇个体大小的关系不显著,但对仔鱼的捕食率随海蜇个体大小及仔鱼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升高;伞径21.1mm的个体对仔鱼的捕食率在开始捕食后1h时达到最大值[17.3ind/(predator.h)],此后随捕食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在自然水域中,如果二者发生时空上的匹配关系,海蜇浮游幼体对仔鱼的捕食可能影响褐牙鲆的早期存活及其资源补充量的变动。  相似文献   
47.
To understand mercury (Hg) toxicity in marine fish, we measured Hg accumulation in juvenile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and assessed the effects on growth and antioxidant responses. After Hg exposure (control, 5, 40, and 160 μg/L Hg) for 28 d, fish growth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accumulation of Hg in fish was dose-dependent and tissue-specific, with the maximum accumulation in kidney and liver, followed by gills, bone, and muscle. Different antioxidants responded differently to Hg exposure to cope with the induction of lipid peroxidation (LPO), which was also tissue-specific and dosedependent. As Hg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nd catalase (CAT) activitie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ereas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 activity and glutathione (GSH) level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gills. SOD and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Px) activities and the GSH level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liver. SOD activity and GSH level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ut CAT activity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an increase in Hg concentration in the kidney. LPO was induced significantly by elevated Hg in the gills and kidney but was least affected in the liver. Therefore, oxidative stress biomarkers in gills were more sensitive than those in the liver and kidney to Hg exposure. Thus, the gills have potential as bioindicators for evaluating Hg toxicity in juvenile flounder.  相似文献   
48.
回顾与进展:斑岩铜矿理论研究及勘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斑岩铜矿是最重要的铜矿床类型,对其成矿作用的认识及找矿方法的研究,对找矿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此作者通过收集和整理有关文献,力图从拓展勘查人员找矿思路的角度,回顾和总结了斑岩铜矿研究在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流体演化及矿床金属组分、成矿构造背景及动力学、勘查理论及技术等方面的进展,以期有助于斑岩铜矿的勘查找矿及相关的研究工作.总结指出:斑岩铜矿主要与埃达克(质)岩相关,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岩体酸碱度对铜矿床伴生金属组分具有控制作用,斑岩铜矿床的矿化是通过多阶段独立流体演化过程中铜质的逐步富集实现的;成矿主要发生在汇聚大陆边缘,但造山带和非造山环境也可形成斑岩铜矿,其形成主要与构造机制转换诱发的地幔熔融、地壳变形等一系列可能导致岩浆快速上升和侵位的有利条件有关,成矿系列、成矿系统等系统论研究思维的引入和地质、构造、遥感、航空物探、矿区地球化学等一系列新、老技术的综合运用,对成功找矿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于成矿构造环境的多样性、壳幔混合对成矿的影响、勘查技术的运用等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9.
构建了多测点激光剥蚀取样(LA)-ICPMS元素分析-剥蚀点显微结构验证的耳石核区元素指纹分析技术,以此进行了五个刀鲚群体(辽东湾、渤海湾、黄河口、胶州湾及长江口群体)识别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耳石核区Sr:Ca和Ba:Ca比值是有效识别各地理群体的元素指纹,基于二者的各群体判别成功率在46.2%—92.3%之间,总体...  相似文献   
50.
本研究模拟研究了福宁湾四种常见海洋生物(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在夏季温排水动态和静态温升条件下的热耐受性。结果表明,动态温升条件下四种受试生物的临界热最大值(CTM)均随温升速率的升高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1℃/h和2℃/h处理组中各受试生物的热耐受性较高,四种受试生物的热耐受能力依次为三疣梭子蟹>黑鲷>大黄鱼>口虾蛄。静态试验结果表明:夏季自然水温30.0℃时四种受试生物的24小时高起始致死温度(24 h UILT50)最低为35.6℃,建议夏季核电厂址海域排放口的最高排放温度限值不超过39.6℃。研究结果为核电厂温排水的环境影响评估提供了基础数据,为核电厂温排水的排放控制方案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