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多圈管冻结壁设计方案是解决深冻结问题的有效方法,为研究深厚砂黏层分界处不同工况下多圈管冻结温度场特性,采取分界处原黏性土XRD试验结果,利用ANSYS数值模拟冻结三圈管,对比分析了细砂土与膨胀性黏土在冻结管偏斜与不偏斜工况下温度场冻结壁形成与发展特性。研究表明:多圈管不偏斜冻结,细砂层与膨胀性黏土层冻结壁温度场均呈规则、对称、有序发展,主冻结中圈管间、内圈管间、中-内圈管间、中-外圈管间、外圈管依次形成交圈过程,随着冻结时间增加,中-内圈、中-外圈管间冻结温度由抛物线型发展为梯形降温形状,且温差减少,内、外圈管外侧呈倒八字型发展形态,内圈管内侧降温效果明显好于外圈管外侧。偏斜时,冻结壁温度场交圈降温不规则,冻结冷锋交圈叠加具有随机性和离散性。膨胀性黏土冻结壁形成时间严重滞后,偏斜、土性差异对冻结壁温度影响均较大,偏斜对膨胀性黏土影响尤其明显,与某矿冻结法凿井在地层-400 m以上砂黏分界处发生的多根冻结管断管事件较为吻合,研究成果可以为类似深层矿井冻结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
研究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状况是研究冰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关系的基础性工作,也对重建冰芯古气候记录有重要意义。积累率是冰盖物质平衡计算中最重要的收入项。大空间尺度上的表面物质平衡信息只能通过遥感技术来获取。但因存在多源误差,仅靠遥感手段,冰盖物质平衡的信息难以准确获取,这是南极冰川学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因此实测数据不可或缺。表面物质平衡的实地测量有多种方法,如花杆、超声高度计(雪深仪)、雪层物理/化学层位法(比如雪坑、冰芯/雪芯积累率恢复,探冰雷达连续测量冰内等时层结构等)。本文对南极冰盖表面物质平衡的实地测量技术做一概述,对每种方法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63.
基于钻孔数据和交叉折剖面约束的三维地层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基于钻孔数据和交叉折剖面约束的三维地层建模方法,解决了单纯基于钻孔数据建模方法中无法控制钻孔间复杂的地质现象等问题.在该方法中,还利用道格拉斯一普克(Douglas-Poiker)矢量曲线抽稀算法对交叉折剖面中的矢量地层曲线进行了处理,消去了光滑曲线上对模型质量无影响的密集顶点,避免了在剖面线处Delaunay三角剖分出现过多非正三角形,从而提高了整个模型的精度.在"杭州市城市地质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中应用该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4.
为解决实景影像常规生产及发布方式中存在的类型单一、整体性差、关联性不强、更新滞后、社会经济信息集成能力弱等局限,从实景影像的拼接匀色、关联建立、隐私处理、集成发布等多项关键技术研究入手,建立了天地及室内外一体实景地图系统。以天空、地面及室内外的实景地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展示地形地貌、建筑群落、道路分布、车辆运行、人群聚集、商业场景等三维地理信息和社会经济信息。通过立体化的先进多媒体技术带来鲜活生动的沉浸式观感体验,能够让用户体验天空俯瞰城市风貌、足不出户逛商圈、游公园等应用。为实景地图系统的持续运营建立了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众需、众源和众创模式,开辟了实景应用的新途径,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5.
中国西部雪冰中的黑碳及其辐射强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和新疆地区的若干条冰川区域采集雪和冰芯样品,分析了雪冰样品中的黑碳,并模拟了雪冰黑碳产生的辐射强迫。我国西部雪冰黑碳的平均浓度为63 ng/g,高于北半球其他地区的实测结果。影响雪样黑碳浓度空间分布格局的主因是周边的排放源。模拟结果显示,黑碳在中国西部冰川雪表的沉降产生的平均辐射强迫为(+4.0±2.0) W/m2。喜马拉雅山中段的东绒布冰芯记录揭示黑碳主要来源于南亚,经印度夏季风输送;1951年以来黑碳的平均浓度为16 ng/g,产生的月平均辐射强迫在2001年夏季超过了+4.5 W/m2。南亚排放的黑碳可能抵达青藏高原南部腹地,对青藏高原的冰川表面能量平衡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6.
基于钻孔的三维地质模型快速构建及更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利用钻孔数据快速构建三维地质模型并进一步提高模型合理性和数据质量,提出了基于钻孔的三维地质模型快速构建及更新方法.利用基于层位标定的钻孔数据快速解译方法完成原始钻孔中地层分界点的编号之后,实现了三维模型的自动构建;通过在约束条件下调整层面虚拟控制点,完成了模型的交互式调整,并能根据调整结果自动更新三维模型.该方法在建模实际案例中的成功应用,证明其能够很好地处理工程实践中的复杂问题,提高了建模效率及模型质量.  相似文献   
67.
雷华阳  许英刚  蒋明镜  刘旭  缪姜燕 《岩土力学》2022,43(10):2665-2674
针对天津地区滨海软黏土,开展了一系列动渗耦合三轴试验,系统分析了长期循环作用下软黏土渗透系数的变化规律。结合扫描电镜(SEM)和压汞试验(MIP)对不同变形阶段软黏土的微观结构特征进行分析,阐述了渗透系数的演化规律及机制。研究表明:在动渗耦合作用下,软黏土渗透系数呈现三阶段变化特征;渗透系数随渗流力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随动应力和频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特征。微观试验表明,渗透系数的演化是微结构孔隙大小、形态、分布特征渐进调整的宏观体现:加载初期,颗粒间的架空超大孔隙(孔隙直径D>2.5 μm)大幅压缩,孔隙形态变化不大,渗透系数呈线性衰减;加载中期,大颗粒破碎生成的小颗粒密布填充于大颗粒间,生成大量“密小而曲折”的小孔隙(0.05 μm<D<0.1 μm),渗透系数呈现缓慢下降;加载末期,结构致密稳定,渗透系数基本不变。对于非稳定变形,颗粒团(聚)体间重新生成“条带”状孔隙,渗透系数反弹增大。该研究成果可为流固耦合分析中渗透系数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8.
为满足高精度空间信息获取的需求,本文在集成高端国产激光雷达、惯性测量单元等传感器的基础上,研发了新一代测绘级车载移动测量系统。设计优化了系统通信总线,对影响系统精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激光雷达锥扫角标定方法及系统整体标定方法,提出了使用RTK优化POS数据的方法,精度达到厘米级。该系统在带状测图、高精度导航地图生产中进行了探索应用,证明系统安装便捷,采集处理速度快,满足高精度空间数据获取的需求,提高了空间数据获取的效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69.
220kV变电站噪声源监测及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变电站主要噪声源噪声特性及评价方法研究不充分的问题,对成都2个220k V的变电站的主要噪声源及厂界噪声进行十个频段的噪声监测,结果表明该噪声源属于稳态声源,呈中低频特性。主要噪声源中,变压器的风冷式散热方式对其本体噪声的中高频段有贡献。电抗器的高频噪声小,高压进出线的噪声与其负载电压相关。从变电站厂界监测结果来看,低频噪声污染较严重,采用目前中国以A计权网络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并不合适。建议采用声级计计权法或低频A计权网络对厂界噪声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比A计权网络算法高约3~6d B和2~10d B,更符合人体主观感受。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