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3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07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准噶尔盆地夏盐凸起石南31井区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为1套砂泥岩互层沉积,前人关于清一段沉积相和物源方向的研究成果较少。通过岩心观察和描述以及岩屑录井、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研究,从碎屑百分含量、砾岩厚度分布以及锆石-电气石-金红石指数(ZTR指数)、泥岩颜色分区等方面对物源方向进行了判断。综合分析表明:石南31井区清一段沉积时期的物源不是单一方向的,而是随时间推移,物源方向有所变化。碎屑百分含量分析发现清水河组一段第二砂层组第1砂层(K1q1^2-1)和清水河组一段第一砂层组第3砂层(K1q1^1-3)沉积时期的物源主要来自东南方和北方;清水河组一段第一砂层组第1砂层(K1q1^1-1)沉积时期物源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东南方的物源消失,物源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清一段晚期地层发生掀斜运动,导致古地理面貌由早期的南高北低变为北高南低。砾岩的厚度分布、重矿物ZTR指数分析及泥岩颜色分区也反映了相似的特征。综上所述,石南31井区在清一段沉积时期主要存在两个方向的物源:一为东南方向,一为北方,而且在一定时期,两个方向的物源各有一定的影响范围。由早到晚,北方物源由北向南逐渐深入,到晚期影响了整个研究区,早期东南方物源也为主要物源,到晚期退出了研究区范围。  相似文献   
102.
准噶尔盆地夏盐凸起石南31井区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为1套砂泥岩互层沉积,前人关于清一段沉积相和物源方向的研究成果较少。通过岩心观察和描述以及岩屑录井、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研究,从碎屑百分含量、砾岩厚度分布以及锆石-电气石-金红石指数(ZTR指数)、泥岩颜色分区等方面对物源方向进行了判断。综合分析表明:石南31井区清一段沉积时期的物源不是单一方向的,而是随时间推移,物源方向有所变化。碎屑百分含量分析发现清水河组一段第二砂层组第1砂层(K1q 2-11)和清水河组一段第一砂层组第3砂层(K1q 1-31)沉积时期的物源主要来自东南方和北方;清水河组一段第一砂层组第1砂层(K1q1-11)沉积时期物源方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东南方的物源消失,物源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清一段晚期地层发生掀斜运动,导致古地理面貌由早期的南高北低变为北高南低。砾岩的厚度分布、重矿物ZTR指数分析及泥岩颜色分区也反映了相似的特征。综上所述,石南31井区在清一段沉积时期主要存在两个方向的物源:一为东南方向,一为北方,而且在一定时期,两个方向的物源各有一定的影响范围。由早到晚,北方物源由北向南逐渐深入,到晚期影响了整个研究区,早期东南方物源也为主要物源,到晚期退出了研究区范围。  相似文献   
103.
刘东娜  赵爽  赵峰华  旷红伟  邹雨  张继彪  程晨 《地质学报》2023,97(12):4052-4066
中国三大陆块中—新元古代地层格架中广泛分布低变质程度的泥质岩与碳酸盐岩,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为研究地表圈层的历史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本文收集了近十几年国内外已发表的近2000组泥质岩/碳酸盐岩中地球化学数据,包括40种常量、微量元素含量组成,涉及华北陆块长城系、蓟县系、待建系及青白口系,扬子和塔里木陆块南华系、震旦系。结合文献中样品的岩性、实验方法以及地质背景特征,主要得出了以下认识:① 泥质岩中常量元素的平均含量与中国东部未变质泥质岩中的相似,但其整体上受到了新元古代冰期的影响,化学风化作用较弱,易流失的Na、K及Ca元素含量相对较高;碳酸盐岩中的常量元素含量组成与中国东部未变质富泥碳酸盐岩对比,具有少量的陆源物质输入且以白云岩为主,Mg含量较高。② 碳酸盐岩中较高的Mn/Sr比值应与成岩蚀变作用有关,虽然硅酸盐矿物少于泥质岩,但Sc、REE+Y以及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更加富集,Sc和REE+Y元素与陆源碎屑的混染作用有关,而后者与氧化的海洋环境有关。③ 中元古代早期,华北沉积物中记录了Ce元素负异常以及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含量的增高,响应了一次浅海的氧化事件,并促使了生物的演化。④ 进入新元古代,“雪球地球”事件被塔里木陆块泥质岩大范围变化的化学蚀变指数所记录,伴随着间冰期及冰期后海洋的增氧,扬子陆块新元古代沉积物部分微量元素含量又一次增加,对应着伊迪卡拉生物群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4.
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国地层表(2014)中—新元古界尚存的地层学问题,并以十多年来有关专家及本课题组地层年代学成果为基础,结合地质事件的时空发育和对比关系,重点研究了中元古界底界、中元古界待建系、中—新元古代过渡时期地层关系、成冰系底界的划分及震旦系罗圈冰期的时代归属。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案建议,并进一步讨论和对比了中国华北、扬子和塔里木三大陆块中—新元古代地质特征异同。研究表明:中国中元古界以1800 Ma(或1780 Ma)为底界,比1600 Ma更合理;中元古界待建系虽在华北陆块北缘和南缘、扬子陆块北缘和南缘均发育,但以扬子陆块北缘神农架地区神农架群最佳,建议暂以神农架群为待建系候选层型进行重点研究;华北胶辽徐淮吉豫的原青白口纪地层很可能跨越了1000 Ma界线,有一部分地层属于中元古界;建议与国际接轨,原南华系与成冰系对应(720~635 Ma);青白口系以820 Ma构造面为界两分,下部称青白口系下统(1000~820 Ma),上部称青白口系上统(820~720 Ma),待以后证据更充分时再决定是否分为两个系;华北陆块南缘以罗圈冰川为代表的罗圈组及相应地层...  相似文献   
105.
山东诸城晚白垩世恐龙化石埋藏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诸城是中国以晚白垩世大型鸭嘴龙类为主的恐龙化石产地。本文从化石埋藏地地质背景、埋藏沉积相与古水流、骨骼化石分布、改造与聚集特征及分类学、骨骼化石微观组构和埋藏模型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诸城晚白垩世恐龙骨骼化石埋藏学特征。诸城晚白垩世晚期(火山岩长石Ar-Ar年龄为76.2~73.5Ma)恐龙化石主要集群埋藏于冲积扇泥石流(DF)、洪泛平原(FP)与辫状河道(BRC)沉积层中,化石密集、成层分布,但残体骨骼层内骨骼化石大小、形状混杂、疏密不均、属种的单—以及残体骨骼大小、形状和规模不等,多数骨骼化石为不完整的长柱状、板状形态,骨骼呈定向排列,具有短距离搬运、异地快速埋藏及集群埋藏特点。沉积物及薄片分析显示,诸城恐龙生存及骨骼化石埋藏的环境为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埋藏—保存模式可概括为:恶劣的生存环境—恐龙批量死亡—遗体腐烂—骨骼被洪流或泥石流冲刷、搬运至目前沉积场所—快速掩埋—浅埋藏成岩—地壳抬升暴露。诸城恐龙化石埋藏学的研究,为我们了解和恢复中国华北地区晚白垩世时期的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气候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6.
华北克拉通南缘汝阳群中以大型具刺疑源类为代表的真核生物群的时代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新近在豫西汝州阳坡村洛峪群洛峪口组中获得的凝灰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1639±13Ma,结合熊耳群和汝阳群已获得的其他年龄数据,将这类形态复杂的真核生物群出现的时间限定在1.75—1.64Ga,即中元古代的早期。这说明,过去一直被认为的代表进化程度较高但仅属于新元古代的一些真核生物群,其实在中元古代早期就已经出现了;由此可以进一步推测,在更古老的地层中应有更原始的微体化石出现,从而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界(>1.60Ga)将成为探寻最古老真核生物祖先的重要窗口。同时,将这些在中元古代早期就已经出现并在以后较长地史时期都存在的真核生物群用于标定地层形成时代或作为相关地层的对比标志,值得重新考虑和商榷。  相似文献   
107.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对其油气勘探和基础地质研究工作已有70余年的历史,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柴达木中生代原型盆地恢复及构造演化等问题仍存在着诸多争议,影响了盆地的油气勘探进程。项目组对现今柴达木盆地周缘中生代地层开展沉积学、岩石学、沉积相分析等综合地质调查研究,在位于德令哈至都兰国道旺尕秀煤矿东南10 km山沟内原白垩系犬牙沟组地层中,发现一套滨浅湖相风成砂沉积。对其进行1∶100沉积构造厘定和岩石特征剖面实测研究后发现,剖面上发育典型的大型板状斜层理、颗粒流(grain flow)和下降流(fall flow)风成砂构造,并且伴生大量虫迹(traces)、潜穴(burrows)、泥裂和液化弯曲层理潜水位线之下的滨浅湖相沉积构造。同时采集大量组板状交错层理、斜层理等沉积构造古风向产状数据,室内利用古风向数据校正、玫瑰花图绘制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犬牙沟组风成砂沉积时期应盛行西风和西北风,与中国北方晚侏罗世—白垩纪时期区域研究资料一致。犬牙沟组垂向上显示了风成与水成交互—风成主导—水成主导的变化趋势,表明干湿波动性气候的存在。前人研究认为风成沉积是重要的油气储层,柴达木中生代盆地新发现的一套滨浅湖相风成砂沉积,对于盆地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意义,且能为柴达木中生代盆地原型盆地恢复及构造演化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8.
109.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泥灰岩成因探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冀中坳陷束鹿凹陷中部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部(简称沙三下)泥灰岩属一类特殊的岩石类型组合,既非典型的碳酸盐岩,又非经典的碎屑岩。在进行了详细的岩心、薄片观察和各种分析化验资料的综合分析基础上,认识到研究区岩石为混积岩类,将混积岩(广义的)、混合沉积的概念和体系引入沉积物类型和岩相的划分中,为泥灰岩的科学定名提供了依据。据此对混积岩的类型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共划分出3大类型:结构混合、互层混合和夹层混合。每一类可以再细分为多种,其中结构混合包括①陆源组分为主的混积岩,②以内源组分为主的混积岩。互层混合成因的混积岩是最重要的岩石类型,本区所谓的纹层状泥晶灰岩大部分属于这一沉积类型,主要由灰质泥岩或泥灰岩与泥晶灰岩组成明暗相间的条带,有时含丰富的有机质。互层出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依据其岩石中原地组分和异地组分的含量不同,可进一步划分为4种类型。夹层混合沉积,表现为巨厚的碳酸盐岩质砾岩层夹前两类混积岩。构造、气候及物源等是控制混积岩形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0.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吐孜阿克内沟中三叠统克拉玛依上组顶部和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底部的油砂露头剖面的精细野外实测,在克拉玛依上组油砂露头共识别出11个单砂层,岩性以灰褐色含砾粗砂岩、粗砂岩以及中砂岩等粗粒岩石为主;在八道湾组底部砂岩中共识别出12个单砂层,为多期河道迁移叠加的产物,每一单砂层均以含砾砂岩、中粗砂岩、中细砂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