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30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盐沼的侵蚀、堆积和沉积动力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时钟  陈吉余 《地理学报》1995,50(6):62-567
最近国外对盐沼侵蚀、堆积过程进行了较深入细致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主要包括野外短尺度详细的沉积过程观测,室内物理模拟的尝试和数学模拟的不断应用,本文对此作了综述。这将加深人们对盐沼如何响应海平面、潮型、泥沙供给和波浪气候变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22.
河口海岸底部边界层和细颗粒泥沙过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时钟 《海洋科学》2000,24(11):26-30
水动力、细颗粒泥沙过程是淤泥质河口海岸变化的重要物理过程 ;并具有这样的特征 :强密度梯度、高度不稳定和非均匀流、高浓度泥沙、底床与流相互作用、难确定的底床/水界面。淤泥质河口海岸水动力、细颗粒泥沙过程的研究主要起因于:1)海洋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港口航道的建设、维持(整治、疏浚)、海岸防护工程实践等需要。就淤泥质河口海岸水动力、细颗粒泥沙过程而言 ,水流最重要的部分是底部边界层。为计算河口海岸水流中的底床切应力 ,必需考虑边界层。在淤泥质河口海岸底部边界层内 ,强劲的潮流、波致流可以引起淤泥底床沉积…  相似文献   
23.
A finite-difference approach is used to develop a time-dependent mild-slope equation incorporating the effects of bottom dissipation and nonlinearity.The Euler predictor-corrector method and the three-point finite-difference method with varying spatial steps are adopted to discretize the time derivatives and the two-dimensional horizontal ones,respectively,thus leading both the time and spatial derivatives to the second-order accuracy.The boundary conditions for the present model are treated on the basis of the general conditions for open and fixed boundaries with an arbitrary reflection coefficient and phase shift.Both the linear and nonlinear versions of the numerical model are applied to the wave propag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ver an elliptic shoal on a sloping beach,respectively,and the linear version is applied to the simulation of wave propagation in a fully open rectangular harbor.From comparison of numerical results with theoretical or experimental ones,it is found that they are in reasonable agreement.  相似文献   
24.
长江口潮沼植物对动力沉积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6  
为探讨潮沼植物对动力沉积过程的影响,在长江口南汇东滩沼泽和邻近的光滩上进行了近底层流速、波浪、悬沙浓度、沉积物粒径和滩面淤积速率等对比实验,并在九段沙潮沼中做了两种先锋植物黏附悬沙的实验.结果表明,沼泽和同高程的邻近光滩近底层平均流速的比值为0.16~0.84;两种环境平均波周期、平均波高和平均悬沙浓度的比值分别为1.4,0.43,和0.71.波浪传入沼泽后,一方面波高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变得规则有序.海三棱草和草两种先锋植物群落黏附的悬沙分别达到298和40g/m2.由于水动力降低和植物的捕沙功能,细颗粒泥沙易于在沼泽中沉积下来,导致沼泽环境沉积物明显较相邻光滩细;沼泽中沉积速率加快,侵蚀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25.
垂向二维潮流数值模型及其在长江口北槽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变网格有限元方法,采用任意四边形等参单元,离散横向积分的Navier—Stokes方程,建立河口潮流垂向二维数学模型。应用此模型,对长江口北槽水域两个观测站的潮流水位、流速垂线分布和整个北槽潮流流速纵向分布进行了模拟。潮流水位、流速垂线分布的模拟值分别与观测站的实测值可以较为吻合,证明了本文模型的实用有效。模拟得到的涨急、落急时刻整个北槽潮流流速纵向分布给出了定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26.
1994年11月24-25日(枯季),在长江口南部水域内,对2个定点,2个段面(24个站位)进行了水流流速,盐度及悬沙浓度观测,而后,分别绘制出:(1)水流流速、盐度和悬沙浓度沿水深,时间变化过程组;(2)各层水流流速、流向随时间变化过程图。结果表明:1)实测水流流速、盐度及悬沙浓度垂向,水平分布具不连续性,表明了次级羽状锋的存在;2)在枯季,相对于径流、波浪而言,外海潮流对长江口次级羽状锋的影响占主导作用;3)次级羽状锋可能使得悬沙在南汇东滩附近大量淤积;4)次级羽状锋在长江口与杭州湾之间的水沙交换中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7.
基于现场观测流速、盐度资料,通过采用整体理查森计算公式、潮汐调和分析理论,本项研究定量分析了长江河口北槽的周期性层化对M2半日分潮潮流椭圆垂向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小潮期间层化显著强于大潮,仅小潮出现密度跃层。在向陆端位于导堤和丁坝内的各站位,各层的潮流椭圆均退化为往复流形式;然而,在向海端位于导堤和丁坝外的站位,各层的潮流椭圆均呈顺时针旋转。小潮期间整体理查森数与表、底层潮流椭圆率之差呈现清晰的正线性相关关系,表明层化对潮流椭圆的垂向结构有显著影响。在向海端位于导堤和丁坝外的站位,小潮期间表、底层潮流椭圆倾角差达到约40°,而大潮为10°以下。小潮期间大多数站位的表、底层潮流椭圆相角差达到20°~50°,而大潮为10°以下,小、大潮周期性变化明显。潮流椭圆倾角和相角都在密度跃层处存在明显的垂向突变。在强层化的小潮期间,层化导致的密度跃层处垂向涡动粘性系数的剧烈衰减可能是潮流椭圆椭圆率、倾角和相角垂向变化的主要物理因素。  相似文献   
28.
长江河口北槽弯道横向次生流、混合与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2月25至26日(枯季/大潮)、7月23至24日(洪季/大潮)分别在长江河口北槽弯道沿着3条横向测线CS6、CSW和CS3(每条测线上有北、中、南3个站位)测得水位、流速、盐度和含沙量的时间序列资料。通过这些资料的定量计算、分析,理解弯道横向次生流、混合与层化的时、空变化和各种物理机制及其相对重要性。3条横向测线均存在横向次生流,且横向测线CS3还出现横向次生环流。枯、洪季,仅在横向测线CS6、CS3出现环状欧拉余流。枯、洪季,沿着横向测线CS3,3个站位的横向斜压梯度比离心加速度和科氏加速度都大1~2个数量级,而后两项大小接近且数量级都是10-4,罗斯贝数在1左右。这些表明:横向次生流受横向斜压梯度、离心加速度和科氏加速度共同驱动,前一项相对于后两项更加重要。沿着3条横向测线:1)枯、洪季大潮,平均势能差异分别约为54.23、66.56 J/m3,表明洪季层化强于枯季;2)枯季涨潮,平均的势能差异普遍小于落潮,而洪季涨潮,平均的势能差异普遍大于落潮,表明枯、洪季湍流混合均存在潮汐不对称性;3)枯季,由横向、纵向水深平均应变(ΦS-y、ΦS-x)引起的势能差异变化率的范围分别是-67×10~(-3)~37×10~(-3)、-7×10~(-3)~11×10~(-3)W/m~3,而洪季,相应的范围分别是-45×10~(-3)~30×10~(-3)、-14×10~(-3)~13×10~(-3)W/m~3,表明枯、洪季差异不明显,横向水深平均应变(ΦS-y)均大于纵向水深平均应变(ΦS-x),前项对水体混合与层化的影响更大;4)枯季大潮,纵向平流(ΦA-x)、横向平流(ΦA-y)、纵向水深平均应变(ΦS-x)和横向水深平均应变(ΦS-y)的潮汐平均绝对值占四项总和之比例分别为26%、33%、18%和23%,而洪季大潮,相应的值的比例分别为13%、9%、22%和56%,表明枯季,平流项(ΦA-y最大)对混合与层化的控制可能占主导地位;洪季,应变项(ΦS-y最大)可能占主导地位。无量纲数(m)被用于判别横向平流(ΦA-y)、横向水深-平均应变(ΦS-y)的相对重要性。一个概念性模式被用于显示层化与横向次生流/环流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9.
杭州湾深水航道浮泥的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钟 《海洋通报》2001,20(6):40-50
对在杭州湾深水航道上的站点外观测到的水文泥沙数据进行分析,并绘制出水流、悬沙浓度随时间、空间变化的等值线图以及各层观测的水流流速、流向随时间过程图。得出了该处的水流、悬沙浓度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规律:流速基本上是随涨急、落急达到最大值,随涨憩、落憩达到最小值。流向随时间变化较大。悬沙浓度一般是在涨急、涨憩和落急附近达到最大值并在底层形成高含沙区,即有浮泥产生。即使是处于小潮,杭州湾依然有浮泥产生。利用一个悬浮泥沙声学观测仪,在杭州湾深水航道东挖槽小潮时,对底部泥沙浓度进行了实验观测。结果发现底部泥沙存在分层结构:从上往下分别是低浓度悬沙层、高浓度悬沙层和浮泥层。声学图像显示有四种不同频率的界面波:Ⅰ.介于低浓度悬消层和高浓度悬沙层之间的低频界面波;Ⅱ.介于高浓度悬沙层和可移动浮沙层之间的低频内波;Ⅲ.介于可移动移动浮沙层和固定浮泥层之间的波,被谨慎地解释为低频界面波;Ⅳ.在固定浮泥层上产生的是高频界面波。这些界面波起到次级的动力作用,增强了局部粘性泥沙的再悬浮和再挟运。  相似文献   
30.
地震的多分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