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4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辩证的思维方式提出含油气系统是一种动态平衡系统,系统中的过程是受地质因素控制,原有相对平衡状态不断被打破而形成新的系统平衡的动态过程,并以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为例阐述了这一观点,指出构造运动在含油气系统中的作用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62.
将青藏高原北部祖尔肯乌拉山一带,广泛分布的一套近水平熔岩被状产出的、同位素年龄为古近纪始新世中晚期的中酸性熔岩(岩性主要为安粗岩、粗面岩、橄榄玄粗岩夹火山角砾岩),新建为正式组级岩石地层单位祖尔肯乌拉山组,指定了正层型和副层型剖面,并进行了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63.
鄂尔多斯盆地早侏罗世富县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综合研究钻井剖面、野外露头基础上,结合室内编图、比层对比资料,指出早侏罗世富县期冲积扇-河流相沉积与古地貌密切相关,其古地理格局受印支运动后古构造面上的五条河谷控制;区内存在的冲积扇,分布于深沟河谷的陡壁一侧,为进积型冲积扇;富县期5条河流除晋陕河流为网状砂质河流外,其余均为低弯度砾砂质河流,边滩与洪泛平原微相沉积分布较广,并认为甘陕主河道流向为由西向东,“杂富县”为富县晚期洪泛平原微相产物。  相似文献   
64.
龙门山前缘地区卡尼阶-诺利阶马鞍塘组中部发育一套薄-中层状黑灰色、灰黑色、黑色(含介壳)钙质泥(页)岩,在该套岩石中瓣鳃类生物多见,原生二价金属硫化物(黄铁矿)发育,水平层理发育,显示着低能环境贫氧条件的典型特征。与马鞍塘组中部黑灰色、灰黑色钙质泥(页)岩相当层位的卡尼期晚期沉积,在松潘-甘孜地区、昌都地区、可可西里地区均可见到,多显示为黑色、灰黑色色调,岩性为泥(页)岩或粉砂质板岩、钙质板岩,反映了一次黑色页岩地质事件在中国西部古特提斯东部地区产生了大范围的影响。全球对比表明,该套深色泥(页)岩在西特提斯、印度喜玛拉雅等地均有分布,覆盖在卡尼期早期碳酸盐沉积之上。据此,作者认为晚三叠世卡尼期特提斯范围的黑色页岩事件,很有可能与卡尼期全球性的碳酸盐生产危机有关,马鞍塘组中部发育的深色泥(页)岩即是此次事件在扬子地台西缘的反映。根据对川西北地区绵竹汉旺、安县雎水、江油马鞍塘等剖面的实际考察与研究,认为代表缺氧事件沉积的马鞍塘组中部黑灰色泥(页)岩之下为卡尼阶灰岩段(即汉旺组中下部灰岩段,主要为鲕粒灰岩、海绵礁灰岩等),之上为诺利阶灰色粉、细砂岩夹灰岩、泥岩段(相当于石元组)。黑灰色钙质泥(页)岩不仅是该组岩性变化的转折点,亦是古生物、古生态急剧变化的转折点。在马鞍塘组下部广泛可见的六射海绵、海百合、苔藓虫、珊瑚等海相化石在马鞍塘组中上部地层(上卡尼阶至诺利阶底部)中很少看到,仅见丰富的瓣鳃类、菊石、腕足类等有壳类动物化石。
  相似文献   
65.
上扬子地区晚二叠世晚期及早三叠世早期异常碳酸盐岩可以按成因分为3大类:A类-生物成因 的异常碳酸盐岩,B类-非生物成因(化学及水动力成因) 的异常碳酸盐岩,C类-生物、水动力及化学等复 合成因的异常碳酸盐岩;还可进一步识别出8个具体类别,包括微生物岩、角砾状灰岩、扁平砾屑灰岩、条带 状灰岩、薄板状、纹层状泥质灰岩、鲕粒碳酸盐岩及a、b型蠕虫状灰岩。近乎极端的古海洋环境和古气候条件 是P/T转换时期以错时相为主的异常碳酸盐岩得以发育并作为早三叠世重要沉积类型的基础;P/T生物大灭绝 事件发生以后,底栖动物对海相沉积层表面的破坏几乎停止,海洋洋流近乎停滞,与此同时表层海水饱受季风 与飓风风暴的侵扰,分布在生物礁或浅水碳酸盐岩台地之上的透光带菌藻生态系统生长为具有一定抗浪能力的 微生物岩,频繁的风暴对海底的影响使得同生期弱固结的碳酸盐软泥被打碎而形成同生砾屑,一定的古地形坡 度又加剧了风暴为诱因的碳酸盐沉积物重力流的发育;此外,碳酸钙过饱和的海水可以使得碳酸盐直接化学沉 淀于海底,同时巨型季风带来的黏土和粉砂与碳酸盐化学沉积共生,这一系列的过程发生于早三叠世早期特殊 的古环境中,造成了上扬子地区多种多样的异常碳酸盐岩沉积。  相似文献   
66.
川西北地区绵竹和安县等地发育的下卡尼阶岩性以灰色鲕粒灰岩、海绵礁丘粘结及障积成因的凝块石灰岩为主,上卡尼阶岩性突变为灰黑色页岩、粉砂岩,这与西特提斯地区卡尼阶在岩性和颜色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次研究用激光微区碳、氧同位素测试方法分析了川西北地区卡尼阶中有孔虫、双壳类及腕足类化石壳体和植物叶片化石的碳、氧同位素,结果显示上卡尼阶化石中氧同位素值较下卡尼阶略有变小,上卡尼阶泥质粉砂岩中化石的碳同位素较下卡尼阶灰岩明显变小,可能反映了淡水输入的影响。结合研究区卡尼阶的沉积学特征,笔者认为川西北地区同样受到卡尼期洪水事件的强烈影响,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淡水输入是造成川西北地区海绵礁(丘)大量周期性死亡及最后消失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7.
通过对藏北祖尔肯乌拉山地区大面积分布的新生代火山岩的^40Ar-^39Ar同位素测年结果分析表明,火山岩^40Ar-^39Ar同位素年龄介于45Ma~39Ma之间,集中于40Ma左右,属始新世。火山岩^40Ar-^39Ar同位素年龄的精确限定,不仅为该区生物化石缺乏的新生代陆相红层沉积时代上限提供了同位素年代学依据,而且为藏北EMⅡ型富集地幔形成时限提供了同位素年代学的约束。  相似文献   
68.
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测定了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在不同生长期的藻细胞密度、粒径、叶绿素a浓度、浮游植物吸收系数以及比吸收系数.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中,光照强度对铜绿微囊藻及斜生栅藻的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浓度以及440、675 nm处吸收系数均有着显著的影响.两种藻在光照强度为50μmol/(m2.s)条件下,藻细胞密度、叶绿素a浓度及吸收系数值相对最大.相关性分析表明:藻类特征波段440、675 nm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藻细胞密度在不同光照条件下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其中叶绿素a浓度与藻类吸收系数存在着幂函数的关系,而线性关系能更好的说明藻细胞密度与吸收系数之间的关系.在不同光照强度及培养时期,藻类比吸收系数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随光强增加比吸收系数呈上升趋势.铜绿微囊藻440、675 nm处比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斜生栅藻比吸收系数与叶绿素a浓度之间无显著相关,体现了不同藻类由于色素组成及比例差异其色素包裹效应也各不相同.对不同光照强度下的铜绿微囊藻及斜生栅藻进行400~700 nm波段积分,得到了两者在5、50及100μmol/(m2.s)不同种光强下的平均比吸收系数分别为0.0144、0.0134、0.0160,0.0086、0.0088、0.0105 m2/(mg Chl.a),铜绿微囊藻比吸收系数明显大于斜生栅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