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3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江汉盆地蚌湖地区隐蔽油气藏的预测为例,说明了在反演结果的解释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如何判别反演结果的正确性,如何将反演得到的波阻抗等数据体转换成储层厚度平面图和储层物理性质变化平面图,如何通过反演结果识别岩性圈闭,如何通过反演结果区别波阻抗相同的不同地质体;提出可以通过波阻抗剖面和地震剖面叠合等方法来检验反演结果的正确性;在过滤砂岩过程中,对过滤门槛值进行压实校正等一系列的处理可以得到合理的砂岩等厚度平面图;通过砂岩等厚度平面图与构造图的叠合来圈定隐蔽油气藏的范围,在解释过程中通过对几个主要问题的解决,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并获得了高产油流。  相似文献   
42.
四川盆地油气田空间分布的分形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分形理论对四川盆地油气田的空间分布特征了进研究。结果表明,油气田的空间分布可以统计地认为具有自相似性,分形几何学可以描述油气田的分布规律,应用盒维数方法计算了油气田空间分布的分维值,对不同区块的分维特征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分维值的物理意义。实际资料计算结果显示,盒子数目与尺度有很好的相关性,其相关值均达0.99以上。  相似文献   
43.
四川地区断层空间分布的多重分形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施泽进  罗蛰潭 《现代地质》1995,9(4):467-474
断层系统多重分形避免了容量维D0的不足,考虑了每一条断层对整体分维的贡献,反映了断层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四川地区断层分布图,运用多重分形理论检验了断层空间分布的自相似性,分区计算了四川地区各带的多重分维值。结果表明,断层破裂系统为分形结构,具有很好的自相似性,相关系数均达0.99。不同带分维值的较大差异,反映不同构造区域的断层分布特点。最后,对分维的含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4.
在官渡构造带六口井精细划分沉积微相的基础上,研究了各种沉积微相与地层速度,波阻抗参数的关系。经研究发现,本区沉积微相对地层速度及波阻抗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对沉积相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沉积微相、岩性、速度和波阻抗的变化规律及数学表达式。由于该区有利油气藏的沉积相主要分布于边滩中,因此用地球物理参数预测沉积相是可能的。将这些参数剖面转换成沉积相剖面,可用沉积微相定量预测控制边滩砂体的分布,这对砂体十分发育的,以河流相沉积为主的工区,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5.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长组砂岩储集层裂缝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宜川-旬邑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渭北隆起带上, 岩性观察、成像测井资料、薄片资料研究表明, 该区发育近EW向高角度区域性裂缝; 裂缝充填物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及沉积—构造埋藏史的分析表明, 该区主要裂缝形成于侏罗纪末期—早白垩世之前, 是构造挤压和深埋藏作用引起的联合应力作用下的产物。经尝试性研究, 基于声波时差和自然伽马资料的R/S裂缝识别方法对该地区裂缝识别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可以用来进行该区的储集层裂缝识别研究, 并且指出了正15井、旺9井区等不同程度发育裂缝系统, 对指导该区油气勘探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6.
本文扼要阐明了突变理论的基本思想,介绍了突变理论的A3尖点突变模型。建立了断层运动过程中的势函数,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平衡曲面方程的Taylor级数展开,求取了其标准形式,结合Thom的A3类尖点突变,讨论了在不同情况下断层的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47.
林吉祥  凌云  施泽进  陈波  吴琳 《新疆地质》2006,24(2):210-214
通过对中国西部吐鲁番盆地北部山前带的宽、窄方位角地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不同窄方位观测时,由于观测方向与断裂走向斜交存在较为严重的构造假象,并造成小断层难以成像.对于断裂带而言,不同方向窄方位角观测成像阴影带不同.全(宽)方位角观测可以获得各个方向小断层比较好的成像,同时也可以有效地获得断裂带的空间范围.在此基础上,通过随观测方位角不同的地震属性的变化来寻找和研究裂缝性储层发育区和估计裂缝发育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