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0篇 |
免费 | 68篇 |
国内免费 | 13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1篇 |
大气科学 | 65篇 |
地球物理 | 24篇 |
地质学 | 306篇 |
海洋学 | 71篇 |
天文学 | 5篇 |
综合类 | 9篇 |
自然地理 | 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17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9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27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11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7篇 |
1973年 | 1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储层孔隙度预测与孔隙演化史模拟方法探讨——以辽河拗陷双清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成岩作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辽河拗陷双清地区不同沉积微相成岩指数ID与储层平均有效孔隙度的相关模型,预测了该地区古近系Es3下储层的孔隙度,恢复了孔隙演化史,确定了有效油、气储层的分布范围。孔隙度预测的结果表明,有效油、气储层分布于孔隙度大于8.5%和5.8%的斜坡区。储层预测平均孔隙度与实测孔隙度之间的绝对误差为2.8%,而研究区储层的填隙物含量在1.2%~45.0%之间,平均为16.9%。由此可见,这种模型可用于填隙物含量较高储层的钻前孔隙度预测和孔隙演化史模拟。孔隙演化史的模拟结果表明,储层孔隙度在埋藏早期主要受沉积相的影响,而在晚期则主要受成岩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52.
53.
夏季南亚高压与邻近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水汽变化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9-2015年ERA-interim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南亚高压(SAH)与邻近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水汽空间分布特征,讨论了二者的相关关系和因果联系。结果表明:(1)在对流层上层,水汽大值区位于南亚高压的东南侧,并随高度升高向西北倾斜到100 hPa,水汽大值中心基本位于南亚高压中心附近。(2)南亚高压偏强(弱)时,南亚高压东部UTLS区水汽显著偏多(少),而南亚高压西北部水汽异常不显著。(3)南亚高压偏强(弱)时南亚高压中部UTLS区水汽偏多(少)可能与南亚高压对水汽的抽吸和对水汽输送屏障有关。(4)而南亚高压东南侧UTLS区水汽偏多(少)时南亚高压偏强(弱)可能与深对流输送的水汽潜热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54.
本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五国及毗邻的中国西南地区地层的对比研究,依据研究区构造演化、沉积岩石组合和古生物群特征将整个区域划分为5个地层分区:冈瓦纳型的印度地层区、过渡型亲冈瓦纳的滇缅马地层区、过渡型亲华南的印支地层区、属劳亚大陆的扬子地层区和华夏地层区。论述了地层区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对各地层区间做了沉积演化对比,进而阐明了区域的重要构造事件与洋盆沉积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55.
56.
本文根据已有的建筑经验,应用明特林应力分布理论及双层地基概念和土的临界应力的分析,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沉降计算方法,并论证了在第三类土层排列区(即埋深30~40mm的⑦层粉砂层)超高层桩基设置的可能性,以大大减少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57.
58.
近10多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变化和风暴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显著变暖,导致世界性海平面持续波动上升。根据我国沿海验潮站潮位资料统计分析表明,近10多年(1989~2000)来我国沿海海平面也早持续上升趋势,而且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同时,近期发生在我国沿海的风暴潮强度较前期(1975~1986)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59.
尼泊尔低喜马拉雅推覆带油气苗来源不清极大地影响了该区油气勘探.在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利用油气地球化学、碳同位素及生烃史模拟对尼泊尔代莱克地区油源和成藏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尼泊尔代莱克地区油苗产于Padukasthan断裂,可分两期,第一期呈含油断层泥产出,氯仿沥青"A"为149~231 μg/g,RR.为0.81%,氯仿沥青"A"的δ13C相对较重(-26.24‰~-27.10‰),族组分具有正碳同位素序列,发黄绿色荧光,为典型的低熟煤成油,第二期呈液态油产出并遭受微生物降解,金刚烷IMD指数为0.33~0.45,R.为1.24%~1.53%,3,4-DMD含量46%~47%,全油δ13C为-29.50‰~-29.45‰,族组分碳同位素趋于一致,发蓝色荧光,为海相成因高熟油;②第一期油来源于Surkhet群的Melpani组和Gondwana群煤系烃源岩,为Ⅲ型有机质低熟阶段的产物,第二期来源于Surkhet群的Swat组浅海陆棚相黑色页岩,为Ⅱ1型有机质生油高峰的产物,两期油与Lakharpata群过成熟黑色泥岩和Siwalik群未熟泥岩没有亲缘关系;③尼泊尔低喜马拉雅推覆带具有"多源多期、推覆增熟、砂体控储、披覆控聚"的油气成藏模式,油气成藏过程可划分为沉积浅埋、构造圈闭形成、深埋油藏形成、气藏形成和晚期改造定型5个演化阶段;④尼泊尔低喜马拉雅推覆有利于Gondwana群、Surkhet群深埋增温、持续快速生烃和晚期成藏,对比邻区巴基斯坦的含油气盆地,尼泊尔低喜马拉雅推覆带及相邻类似地区具备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