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1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6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在西藏拉萨地块中新发现的榴辉岩为厚层状、块状,岩石新鲜,带宽500~600m,呈构造岩片产在含石榴子石云母石英片岩中。榴辉岩岩石类型简单,榴辉岩相矿物为石榴子石 绿辉石 金红石 多硅白云母 (石英)。Grt-Omp-Phe矿物温压计估算出榴辉岩的形成温压条件为T=730℃,p=2.7GPa,接近于柯石英和石英的转变线。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表明其原岩为典型的MORB玄武岩,来自亏损地幔。榴辉岩锆石的SHRIMPU-Pb年龄介于(242.4±15.2)~(291.9±12.8)Ma之间,15个测点的平均值为261.7Ma±5.3Ma,结合矿物包裹体的研究,认为代表榴辉岩的变质年龄,与Sm-Nd同位素等时线年龄(305Ma)可以对比。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推测榴辉岩的原岩时代为石炭纪—二叠纪。二叠纪MORB榴辉岩和区域上同时代岛弧火山岩的产出,表明拉萨地块中可能存在一条石炭纪—二叠纪的古缝合带,其中榴辉岩代表古特提斯洋壳的残留。  相似文献   
112.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中的超镁铁岩主要产在603.20~683.53m深度之间。超镁铁岩的上部直接围岩为高Ti-Fe型榴辉岩;内部夹有薄层状含柯石英高镁榴辉岩和厚层状多硅白云母榴辉岩;下部直接围岩为石英榴辉岩和普通榴辉岩。超镁铁岩的主体岩性为石榴石单辉橄榄岩,主要由橄榄石(60%~70%),石榴石(10%~25%),单斜辉石(5%~15%),斜方辉石(1%~5%)和少量金云母和钛铁矿或钛斜硅镁石组成。橄榄石Fo 79~89,其中一些以包裹体形式出现的高MgO橄榄石可能形成较早,主体橄榄石属变质重结晶阶段形成;石榴石以低CaO、高MgO和Cr_2O_3含量高(达3%)为特征,保留较好的进变质成分环带;单斜辉石Na_2O含量达到4%~5%,分为绿辉石和普通辉石类,属变质成因,结合矿物对的温压估算,岩石已经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岩石成分研究表明,石榴石单辉橄榄岩与其顶、底板榴辉岩及其中的榴辉岩夹层有一较大的成分间断,其中MgO含量约相差10%左右,认为超镁铁岩与榴辉岩的原岩不属同一岩浆演化产物。锆石SHRIMP定年表明石榴石单辉橄榄岩原岩时代为古生代346~461Ma,超高压变质作用时代为早中生代220~240Ma。认为CCSD主孔石榴石橄榄岩为古生代的超镁铁质侵入体,在印支期的中国南北板块俯冲折返过程中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13.
镜下鉴定和拉幔光谱测试结果表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预先导孔(CCSD-PP2)退变榴辉岩中石榴石内存在除绿辉石、磷灰石、锆石、金红石、磷灰石、石英、菱镁矿和磁铁矿等矿物包裹体外,还存在一种具有重要温压指示意义的碳硅石矿物包裹体.碳硅石包裹体拉幔光谱峰值稳定,主峰变化于786~789cm-1之间,次峰为966~977cm-1,两组弱峰峰值分别为769~781cm-1和915~918cm-1.寄主矿物-石榴石成分的反环带特征及矿物包裹体组合表明CCSD-PP2中退变榴辉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榴辉岩,经降温降压退变质作用形成的,碳硅石等超高压矿物是在榴辉岩峰期变质作用期间形成的.根据碳硅石形成于极度还原环境、压力大于6.0GPa,温度在1000℃以上的特点并结合前人的矿物温压计算结果分析认为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的部分榴辉岩是扬子板块俯冲至200km以下的上地幔下部,经超高压变质作用、形成碳硅石等矿物后快速折返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4.
0 引言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矿物学研究首先是由1981年在罗布莎和东巧两个地幔橄榄岩中发现了金刚石而引发的.1996~2004年,在地矿部地调局和加拿大NSERC资助下开展了"西藏超高压矿物群"的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115.
1前言自1980报道在西藏罗布莎蛇绿岩铬铁矿的人工重砂样品发现金刚石[1]和八面体假象蛇纹石[2]以来,已经发现了一个由70~80种矿物组成的地幔矿物群[3]。近些年的重要新进展有:(1)铬铁矿中发现超高压矿物柯石英和蓝晶石,EBSD研究  相似文献   
116.
地幔内超高压矿物的爆炸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蛇绿岩的豆荚状铬铁矿中,首次发现硅酸盐包裹体具有爆炸结构。在矿石薄片中普遍见到这种高能硅酸盐包体的爆炸结构。在爆炸结构中,铬尖晶石被炸落成不规律的显微碎块,具有尖锐棱角,碎块大小不一,堆积在硅酸盐包体内。此外,许多张性显微裂隙围绕爆炸的硅酸盐包体呈蛛网状分布。推断爆炸前的原生矿物是含水的镁硅酸盐和镁铝硅酸盐矿物。当这种高能级的超高压含水矿物受地幔柱带动超过“水线”时发生爆炸和放水作用,同时产生地震。  相似文献   
117.
东海榴辉岩中发现未知Fe—Cr—Ni矿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苏鲁地区榴辉岩期间 ,笔者发现了一种取自新鲜块状榴辉岩中的未知矿物。岩体位于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与蒋庄之间 ,地表露头为风化残积物。围岩属片麻岩 ,榴辉岩与其呈构造接触关系 ,附近有二辉橄榄岩相伴生。岩石以草绿和浅红色调为主 ,具块状或片麻状构造 ,粒状变晶结构。据原地矿部郑州综合研究所测定 ,岩石化学成分 (wB/% ) :SiO246.0 4,Al2 O31 2 .91 ,K2 O 0 .1 9,Fe2 O34 .78,FeO 1 1 .99,MnO 0 .2 5 ,MgO 6.5 3 ,CaO 1 0 .3 3 ,Na2 O 3 .2 4,TiO2 3 .0 5 ,P2 O5 0 .2 6,烧失量 0 .78,总计 1 0…  相似文献   
118.
在西藏罗布莎蛇绿岩块的豆荚状铬铁矿中,存在包裹体矿物镁橄榄石,这些镁橄榄石为无色透明多晶面形成的自形晶,Fo值可达到97-98,具富镁端员组分,选取一代表性颗粒的单晶进行X单晶和衍射分析,表明其为斜方晶系,空间群Pbnm,镁橄榄石晶胞参数,a,b,c以及M1-0和M2-0键长均小于地幔包裹体和一般地幔岩中橄缆中的对应值,测试出的晶胞参数与人工合成镁橄榄石的一致,镁橄榄石具有橄榄石族中已知最小的晶胞参数,据此推断它是在超高压环境下结晶的。  相似文献   
119.
西藏罗布莎铬铁矿体围岩方辉橄榄岩中的异常矿物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近些年,我们在西藏罗布莎蛇绿岩型铬铁矿中发现金刚石和柯石英等超高压矿物和异常地幔矿物,成果多次在美国AGU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发表在2007年(Geology)和国内期刊上,并有4个新矿物获得国际新矿物委员会批准.这些成果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也引发出一系列新的科学问题,例如,金刚石的赋存状态,物质来源和成因?与其伴随的铬铁矿的成因,与金刚石的关系?两者形成的地质背景、物理化学环境、保存和运移的规律、机制,等等.为了探讨这些问题,我们认为除了研究罗布莎铬铁矿之外,还应该开展铬铁矿的围岩地幔橄榄岩的研究,看看它们中都有什么矿物,与铬铁矿中的矿物究竟存在什么异同以及两者之间的成因联系?为此,我们从西藏罗布莎铬铁矿31号矿体不同高度取回两个各自为1吨重的方辉橄榄岩围岩样品,开展人工重砂矿物的分选.通过矿物成分、激光拉曼和X射线衍射光谱的研究,从中识别出金刚石等50余种矿物.经初步对,认为铬铁矿围岩方辉橄榄岩中发现的矿物组合与铬铁矿中相似,表明两者存在成因上的联系,并可能共同经历了从深部到浅部的地质过程.  相似文献   
120.
采用SHRIMP方法获得绿梁山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430±8Ma(12个测点平均),所有测点的Th/U比值均大于0.1,该年龄代表花岗岩的形成年龄.同时获得部分具有核-幔结构的继承锆石,其核部年龄为475~460Ma,Th/U比值为0.01~0.02,为典型的变质锆石,与围岩片麻岩中的锆石类似,反映了花岗岩与片麻岩之间的成因联系.绿梁山花岗岩属于钙碱性系列,SiO2含量为65.63%~74.78%,变化较大,属于过铝质岩石,推测其源岩以沉积岩为主.围岩片麻岩以变质沉积岩为主,可能为花岗岩的主要源岩.花岗岩的(87Sr/86Sr)t为0.71075(t=430Ma),εNd(430Ma)为-5.5~4.6,与围岩片麻岩的Sr-Nd同位素组成存在较大差别,可能反映了花岗岩形成于高温缺水的环境或者成岩时有地幔物质/年轻地壳物质的加入.花岗岩形成时代与片麻岩变质时代的一致性(430Ma),反映了它们为同一区域构造热事件的产物,是俯冲陆壳发生热松弛的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