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质学   1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从生态经济位理论出发,提出了城市生态经济位概念及度量方法,并根据生态经济位计算模型,从社会、经济和环境因子三个层面归结了30个指标,建立了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依此测算了2002年、2003年西部干旱区6个省会城市的生态经济位,得出2002年和2003年在西部干旱区省会城市中,乌鲁木齐的生态经济位最大,西宁的生态经济位最小的结论。文章最后分析、解释了西部干旱区6省会城市生态经济位动态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32.
攀西地区生物资源开发的基础、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资源开发是加快攀西综合开发的战略决策。攀西生物资源得天独厚,生物资源的开发有良好的现实基础,是现阶段最有可能迅速从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产业。从思想观念、人才、技术、资金、机制等方面分析攀西生物资源开发的限制因素,提出了营造适合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的环境、提升生物资源开发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等对策。  相似文献   
33.
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开发经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可以说,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生物资源不变的基础,而社会、经济、文化、行政等环境条件的灾害程度与自然创新能力是生物资源开发的支撑和保障。采用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创新的经济绩效5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78个四级指标建立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攀西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攀西地区除技术创新的经济绩效综合值较高外,其余指标相对都较低。攀西地区知识创造能力是最薄弱环节, 特别是凉山州,知识创新能力的综合值仅为7.99,不到四川省平均水平的一半,约为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1/4。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攀西也十分落后。攀西地区创新能力与东中西部地区相比,差距也十分明显,除知识流动综合评价值、技术创新的经济绩效高于西部平均值、技术创新的经济绩效高于中部地区平均值外,其余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距。针对差距从技术研发、成果推广、技术交易、风险投资、融资担保、人才交流、管理咨询、信息网络系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34.
浅析江河源区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我国冰冻圈萎缩的压力,明晰基于冰冻圈变化条件下江河源区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科学问题,是长江、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保障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分析江河源区范围、江河源区和我国冰冻圈的关系、目前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的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冰冻圈变化的复杂背景下,提出并阐述了江河源区生态系统脆弱性研究的5个重要科学问题:(1)脆弱性概念的延伸和拓展;(2)气候系统的非线性作用;(3)脆弱性评价的时空尺度;(4)脆弱性评价的临界阈值;(5)脆弱性评价的界面链接等。  相似文献   
35.
方一平 《山地学报》2023,(6):879-890
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共同的挑战,居民生计必须适应社会生态系统的波动,生计产出才有更高、更强的韧性。动态的社会生态系统对生计的支撑效果监测是一个既复杂又尚待解决的难题,而开展基于自然的生计效应模拟是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以干湿和用地条件为基础,以横断山区76个县(区、市)为样本,着眼居民日常基本生存状态表征,采用EViews 10软件探讨主要自然变量在居民基本生计维系中的角色和量变关系。结果表明:(1)自然系统主变量对本地居民基本生计的贡献率达到72%,充分体现了横断山区自然系统对居民基本生计支持的鲜明主导性,居民基本生计对横断山区自然系统的高度依赖性。同时,提升耕地量质是有效促进居民基本生计水平的最高优先序,而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弱化生态系统脆弱性能有效收缩对居民基本生计产生的负向作用幅度。(2)在基本生计向富足生计转型过程中,耕地始终是极为关键的生计基础,耕地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功能保全直接影响横断山区居民的自然资本及其基本生计保障能力。(3)自然、社会系统对居民基本生计的支撑效应既因地理尺度而异,又因地域类型而别,也因发展阶段而变。着重生态和社会系统的协同配合是生计改进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36.
方一平  刘淑珍 《山地学报》1999,17(4):375-379
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聂荣县草地发展的相关因子进行了系统关联分析,得出由牧业人口和载畜量为主的人为因素是影响该县草地退化,沙化的最强因子,利用灰色系统预测方法对草爱化与强关联因素进行10年的中期预报,并对牧业人口与牲畜结构进行了方案优化与比较。  相似文献   
37.
山地灾害与环境治理的人文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角度 ,探讨山地灾害与环境治理的人文途径。认为除土木工程、生物工程手段外 ,山地灾害与环境治理关键在于通过科技和经济手段 ,减轻人类活动对有限资源 ,特别是土地资源的依赖 ,通过社会保障手段刺激社会信息的有效增殖来实现山地灾害与环境退化的防范与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38.
多年冻土对青藏高原草地生态承载力的贡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多年冻土作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维系的重要因素,是客观刻画高寒草地生态承载力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文中采用结构动力学方法,从草地质量、草地干预、草地潜力、草地压力4个维度建立高寒草地生态承载力结构动力学模型,分析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草地生态承载力的变化以及主要结构要素,量化多年冻土变化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承载力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多年冻土区草地生态承载力呈增加趋势,尤其是1998年以后上升显著,这主要归因于草地生长季节降水增加、气温升高、净初级生产力增幅驱动以及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的共同作用。(2)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变化与草地生态承载力呈负相关,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对草地生态承载力的贡献率约为10%,即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每增加1个单位,将导致草地生态承载力下降0.1个单位。由于青藏高原空间差异显著,加之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这一贡献水平只是一个粗略的参照值。  相似文献   
39.
冰冻圈及其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冰冻圈及其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是以探索冰冻圈及其变化的脆弱性概念为前提和基础,以冰冻圈变化的自然影响为链接点,以社会经济影响研究为突破,以脆弱性研究为桥梁与纽带,以应对与适应冰冻圈变化影响、风险为目的的冰冻圈科学领域的新兴研究方向。探讨了冰冻圈及其变化的脆弱性概念,并以影响—脆弱性—适应为主线,针对冰冻圈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脆弱性研究、适应研究内容及其关键科学问题、脆弱性评估模型、尺度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初步搭建了中国冰冻圈及其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体系。基于冰冻圈要素的多样性、变化影响的复杂性与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从2个梯度勾绘了冰冻圈及其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格局与空间布局。中国冰冻圈及其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研究除深化冰冻圈变化的影响与脆弱性研究之外,应加强不同利益相关者协同设计、共同参与的冰冻圈变化适应应用研究,并关注冰冻圈灾害风险、渐变风险研究。  相似文献   
40.
为探讨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揭示其内在规律,以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为基础,以耕地资源少、坡耕地密集的川西地区为研究案例,选择退耕还林面积、退耕还林补助作为政策的主变量,构建农民收入与退耕还林政策灰色关联度模型,识别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民收入影响程度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川西地区退耕还林政策的两个变量均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较强关联,从影响类型看,退耕还林面积与退耕还林补助相比,退耕还林面积与农民收入的关联性较强;从区域内部看,阿坝州、甘孜州较凉山州而言,农民收入与退耕还林政策的关联度整体水平略高;从动态看,农民收入与退耕还林面积关联度曲线呈“U”型,农民收入与退耕还林补助关联度变化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