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9篇 |
免费 | 214篇 |
国内免费 | 21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7篇 |
大气科学 | 102篇 |
地球物理 | 117篇 |
地质学 | 694篇 |
海洋学 | 97篇 |
天文学 | 20篇 |
综合类 | 120篇 |
自然地理 | 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40篇 |
2021年 | 45篇 |
2020年 | 47篇 |
2019年 | 100篇 |
2018年 | 46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37篇 |
2014年 | 60篇 |
2013年 | 53篇 |
2012年 | 51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51篇 |
2009年 | 56篇 |
2008年 | 47篇 |
2007年 | 51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40篇 |
2004年 | 33篇 |
2003年 | 44篇 |
2002年 | 23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26篇 |
1999年 | 38篇 |
1998年 | 19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26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6篇 |
1979年 | 3篇 |
1973年 | 6篇 |
1959年 | 5篇 |
1958年 | 2篇 |
1957年 | 4篇 |
1933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82.
83.
威特DI2002测距仪实测精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威特DI2002测距仪的实测资料的分析,认为(1)DI2002测距仪实测精度较高,与ME-3000测距仪具有同等的实测精度,(2)DI2002仪器性能稳定,加、乘常数变化幅度小,频率变化也很小,其频率的稳定性远比ME-3000测距仪匹配的测频仪高。(3)DI2002与ME-3000测距成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在ME-3000测距仪老化的情况下,可以用DI2002替代ME-3000用于跨断层水平形 相似文献
84.
通过柴厂金矿田的地质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认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深源,部分萃取自含矿围岩,矿质来源,运移通道和储矿构造扩容带是金矿成矿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构造活动是主导性控制因素。据此提出了进一步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85.
通过调研扬子地区震旦纪(埃迪卡拉纪)—寒武纪(E—C)转折期大陆风化、海洋环境和有机质富集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扬子地区E—C转折期遭受了较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且在这一时期区内兼具浅水碳酸盐台地和深水盆地环境。在台地相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不整合接触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之上,该不整合与E—C转折期全球“大不整合”具有紧密的关系,盆地区发育的完整的沉积地层记录了台地区被风化地层的痕迹。现有大陆风化的地球化学证据集中于n(87Sr)/ n(86Sr)、δ13C、CIA和e??Nd(t)等,同时这些地球化学数据也局限在少数的剖面和层段,因此迫切需要更多的地球化学参数来反映该风化作用的影响范围和演化特征。准确认识扬子地区E—C转折期大陆风化作用与海洋环境演变间的耦合关系,是揭示古生物演化、有机质富集机制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6.
拔海5,500—5,600米处,野博康加勒冰川末端,因表碛覆盖而引起的差别消融,形成了密集的冰芽。 相似文献
87.
目前水文工作中还有相当数量的观測工作是“委托观測人員”担任的,其中雨量站的观测工作几乎全部由委托观測员担任。这种現象今后不但不会减少,而且还会随著國家建設事業的發展更多起來?幽壳暗那榭鰜砜?大多数委托观 相似文献
88.
滇西芒棒盆地是在上新世喜山运动后期高黎贡山强烈隆升过程中形成的近SN向的断陷盆地,在盆地内发育芒棒组碳质粉砂岩等半成岩,规划建设中的中缅公路保山-腾冲高速公路段从该套地层中通过。野外调查发现:该套碳质粉砂岩具有成岩差、易崩解、结构性强等特性,容易引发边坡失稳、隧洞围岩冒顶等工程地质问题。室内试验测试表明:该类岩石具有天然含水量高、孔隙度大、低膨胀性和有机质含量高等特点。由于有机质的胶结作用,天然岩体和干燥岩块浸水后的性状显著不同,岩体干燥后具有水稳性增强和膨胀势降低的特性。结合典型工程实例,开展了原位直接剪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碳质粉砂岩具有抗剪强度较高、峰残降差小等特点,是该类地层中大型不稳定斜坡体和蠕滑型滑坡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9.
1982年7月13—19日,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学术讨论会在昆明举行。出席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国家气象局,西南、西北九省、区气象局,高等院校等单位的代表共一百四十余人。收到研究论文和报告84篇。 会议宣布,我国第一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胜利结束。 1979年5—8月,在世界气象组织进行南亚夏季风 相似文献
90.
柴达木盆地北缘(以下简称柴北缘)—东昆仑地区已经勘查发现了一批造山型金矿,它们是加里东和晚华力西—印支复合造山作用的产物。通过柴北缘—东昆仑地区12处造山型金矿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该区造山型金矿中发育两种不同的成矿流体:低盐度的H2O-CO2-NaCl-CH4流体和低盐度的H2O-CO2-NaCl±CH4。前者的XCH4、XCO2和XH2O分别为0.14~0.34(平均值0.24)、0.11~0.59(平均值0.34)和0.64~0.31(平均值0.42),温度变化为180~270℃,压力为180~560Mpa,是晚加里东期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主要沿加里东碰撞造山带边界的上地壳底部-中地壳上部的塑性变形带大规模流动,并在本区形成了广泛的金矿化;后者的XCH4、XCO2和XH2O分别为0~0.12(平均值0.06)、0.18~0.25(平均值0.21)和0.79~0.69(平均值0.73),温度变化为280~449℃(主要在280~360℃),压力为80~230Mpa,主要与晚华力西—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有关,其中不少矿床还受侵入岩浆作用的影响,其沿晚华力西—印支期碰撞造山带边界的上地壳大规模流动,导致了本区造山型金矿的最终定位。上述两期成矿流体的盐度相差不大,总体变化在1.4%~11.4%(NaCl)(大部分集中于2.7%~9.1%)。压力-深度换算结果显示,本区晚华力西—印支期碰撞造山作用表现出地壳强烈隆升过程,其最大隆升幅度达12km。这说明该区大规模的造山型金成矿作用发生在地壳隆升的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