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8篇
  免费   606篇
  国内免费   750篇
测绘学   387篇
大气科学   447篇
地球物理   539篇
地质学   1882篇
海洋学   196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185篇
自然地理   187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39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122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46篇
  1988年   51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40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11篇
  1973年   7篇
  1964年   8篇
  1959年   16篇
  1957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烃源岩演化与生,排烃史模拟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思煌  何生 《地球科学》1995,20(3):335-341
本文提出了烃源岩演化与生、排烃史综合模拟模型,该模型包括埋藏史模块、热史模块、成熟史模块、生烃史模块与排烃史模块5个组成部分,模块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前一模块的输出结果可作为后一模块的输入条件,其中埋藏史、热只模块是上现今状态出发,逆时序恢复地层的古埋深、古孔隙度与古地温、而成熟史、生烃史与排烃史模块则以沉积物开始沉积时为起点,顺时序再现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生烃与排烃等地质作用的过程,给出成熟度。  相似文献   
992.
Cd2+和Cu2+对泥蚶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重金属Cd2+和Cu2+对泥蚶的毒害程度和泥蚶对重金属Cd2+和Cu2+的解毒能力,用毒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了Cd2+和Cu2+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Cd2+、Cu2+对泥蚶的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6.189、0.460 mg/L;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62、0.005 mg/L;相对毒性Cu2+Cd2+。在1︰1毒性单位的联合作用下,Cd2+和Cu2+对泥蚶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984、0.147 mg/L;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20、0.001 mg/L。2种重金属离子的联合毒性大于任一重金属离子的毒性,联合毒性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93.
青海察尔汗盐湖达布逊区段和别勒滩区段的成盐年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青生  黄麒 《沉积学报》1995,13(3):126-131
88-01孔和89-04孔是1989年后笔者用14C和230Th两种方法较为系统的测定了年龄的钻孔剖面。本文以此两孔为主,结合已有年龄数据的钻孔,重点讨论了达布逊区段的成盐年代,并根据88-01孔校正后的年龄,将达布逊区段四个大盐层的底板年龄大致划分为:S1约50000a.B.P.左右;S约为36000a.B.P.左右;S3约30000a.B.P.左右;S4约18000a.B.P.左右。根据别勒滩区段CK2022,CK6和CK1308三个钻孔剖面,讨论了此区约25000a.B.P.成盐年代。  相似文献   
994.
杨峰  阳军生 《岩土力学》2013,34(2):593-599
对于平面应变条件下岩土稳定性分析,基于线性规划的上限有限元需对常用的摩尔-库仑屈服准则形成的二阶锥约束进行线性化,直接地处理方法是以外接多边形替代锥体投影形成的圆域。为了提高线性化精度往往需直接增加外接多边形边数,从而造成线性规划模型中决策变量包含大量的塑性乘子变量,使计算难度大为增加甚至变得不可行。为此,引入Ben-Tal和Nemirovsky提出的一种二阶锥线性化方法,并将其嵌入到自编的上限有限元程序。经算例分析发现,该法与外接多边形线性化方法所获计算结果相互印证,且其通过适量的增加决策变量和等式约束数目,能保证摩尔-库仑屈服准则线性化精度,同时形成的线性规划规模更小,可望应用于基于线性规划模型的上限有限元中。  相似文献   
995.
台风及其生成的巨浪是严重的海洋灾害现象,历史受到人们的关注。台风浪场的预报方法大体上有三类,一是以天气学为基础的经验方法;二是统计预报方法;三是基于流体力学的数值预报方法。目前,我国在海浪预报业务中仍以天气学预报方法为主,统计和数值预报方法只起辅助作用。然而,天气学方法往往受到个人经验和手工操作的限制,不但工作效率不高,而且预报效果也受到明显影响。建立台风浪场智能数据库系统,是实现预报业务客观化、  相似文献   
996.
数字工程建设与空间信息产业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当前数字工程建设的现状与需求出发,论述了数字工程的概念和技术特点,指出数字工程的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将会进一步推动空间信息产业化。  相似文献   
997.
当平差一个按方向观测的三角网时,平差方法一般有下面三种类型:第一类型是条件观测平差法,其中也包括带有未知数的条件观测平差法;第二类型是以三角网中观测方向的定向角及三角网中某些几何量(三角点的坐标、三角边的边长和方位角等等)作为未知数的一般间接观测平差法,其中也包括带有条件的间接观测平差法;第三类型是以三角网中观测方向的定向角,和当三角网按第一类型条件观测平差法平差时的部分条件式的联系数,作为未知数的间接观测平差法,属于这类型的有:阿湼尔平差法和弗利特里希平差法等。本文将叙述一种混合间接观测平差法的基本原理,这种平差法是以三角网中观测方向的定向角、三角网中某些几何量(三角点坐标、三角边的边长和方位角等)以及当三角网按上述第一类型的条件观测平差法平差时的某些条件式的联系数作为未知数的间接观测平差法。这种平差法可以看作为上面第二、第三两种类型平差法的混合。因此这种平差法亦综合了这二种类型平差法的某些优点,主要表现在法方程式数目少(有时少得很多)和便于分区平差。这种平差法可能适用于按等权方向观测的三角网平差,如:具有复杂图形的城市三角网、大规模的天文大地网、Ⅱ等补充网和某些插点的平差。  相似文献   
998.
青海器测时期以来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青海省26个代表站1961~2002年气温月资料,给出了加权平均的气温标准序列,分析了青海近42年来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气温呈上升趋势,升温率为每10年0.25℃.年平均气温20世纪60年代最低,70年代起气温逐渐升高,进入90年代后升幅最为明显,并达到年代平均气温最高值.气温变化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差异,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趋势普遍存在不对称性.青海气温变化趋势与同期全国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全年和秋、冬两季青海气温的升温率明显大于全国气温升温率,年平均气温变化的位相超前于全国气温变化5~6年,这一结论有助于证实"青藏高原主体可能是我国气候变化的先兆地区"的论断.  相似文献   
999.
帕米尔-西昆仑地区新生代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帕米尔-西昆仑地区新生代地层51个采点古地磁样品系统的古地磁测试,获得了研究区新生代较可靠的古地磁数据。尽管上述研究剖面因为单斜地层无法对所获得的古地磁结果进行褶皱检验,但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其地理坐标下平均的高温特征剩磁方向远离现代地磁场方向,且和田朗如乡古近纪、策勒恰恰古近纪、叶城柯克亚乡新近纪剖面所获得的古地磁结果具有正、反2种极性,由此,我们认为以上剖面的高温特征剩磁很可能代表了岩石形成时的原生剩磁方向。结合研究区已有的古地磁数据,认为在新生代印度板块向北挤压作用下,塔里木地块西缘地区(帕米尔高原东北缘)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始相对欧亚大陆在古地磁误差范围内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构造旋转作用(1°~1.6°),而始新世以来相对欧亚大陆则发生了明显的逆时针旋转(22°~38°),该地区的逆时针旋转作用可能与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新生代以来的右旋走滑作用有关,而在帕米尔高原以东则主要以沿大型走滑断裂的走滑作用为主,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旋转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荒漠化及其系统过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荒漠化是全球重大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荒漠化及其系统过程认为,荒漠化是在土地利用系统中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植被覆盖度下降,并通过一系列反馈机制形成的土地退化过程。由于系统内植被破坏对土壤侵蚀存在放大效应,应注重对我国南方山地丘陵水蚀荒漠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