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81篇 |
免费 | 258篇 |
国内免费 | 28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1篇 |
大气科学 | 221篇 |
地球物理 | 288篇 |
地质学 | 640篇 |
海洋学 | 68篇 |
天文学 | 41篇 |
综合类 | 98篇 |
自然地理 | 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48篇 |
2020年 | 27篇 |
2019年 | 49篇 |
2018年 | 43篇 |
2017年 | 42篇 |
2016年 | 50篇 |
2015年 | 47篇 |
2014年 | 71篇 |
2013年 | 46篇 |
2012年 | 64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53篇 |
2008年 | 52篇 |
2007年 | 53篇 |
2006年 | 50篇 |
2005年 | 51篇 |
2004年 | 45篇 |
2003年 | 48篇 |
2002年 | 42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38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20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25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汉诺坝玄武岩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Re的挥发性丢失和壳-幔相互作用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采自汉诺坝玄武岩区周坝和白龙硐剖面以及白布洛张20井等地29个玄武岩样品的Re、Os含量和~(187)Os/~(188)Os比值。Os含量为11×10~(-12)~314×10~(-12),Re含量为40×10~(-12)~238×10~(-12),Re和Os含量有正相关趋势。碱性玄武岩(AK)的Re、Os含量高于拉斑玄武岩(TH)和过渡玄武岩(TR),玄武岩Os含量变化与分离结晶作用有关,玄武岩的低Re含量与地面喷发的火山岩浆脱气过程中Re的挥发性丢失作用有关。玄武岩的~(187)Os/~(188)Os比值为0.14735~0.61136,AK的~(187)Os/~(188)Os比值比TH和TR低且变化小。玄武岩的~(187)Os/~(188)Os比值与Os含量有负相关性。随着Os含量降低到小于75×10~(-12),~(187)Os/~(188)Os比值迅速升高,反映了地壳混染在TH和TR成因中的贡献。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观察到类似的地壳混染作用,说明了Re-Os同位素体系在示踪壳源物质上的优势。一些Os含量较高的TH的~(187)Os/~(188)Os比值表明其地幔源区既非亏损的又非经交代富集的SCLM,可能是混入了地壳俯冲物质的"Marble cake"型地幔。总之,汉诺坝玄武岩的Re-Os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支持了以往研究的主要成果,两类玄武岩地球化学差异性和异源成因论;分离结晶和部分熔融过程在玄武岩成因中的重要作用;碱性玄武岩的成因与地幔柱的关系等。同时揭示了一些新的现象:汉诺坝玄武岩形成中存在少量的地壳混染作用;地面喷发的火山熔岩在脱气过程中Re的挥发性丢失;拉斑玄武岩的源区更有可能为"Marble cake"型地幔。 相似文献
23.
24.
25.
26.
神经网络在判别煤矿突水水源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矿井突水水源的识别是矿井防治水工作的基础,快速准确地判别突水的来源对整个矿井的安全生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峰峰矿区梧桐庄矿为例,应用神经网络的方法,对矿井突水水源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可以用此模型来解决类似的评价和判别问题。 相似文献
27.
解析三维数字城市建设中Citymaker 3DGIS技术及3DMax建模技术,分析三维数字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探讨其技术体系架构,并通过"数字宜兴"数字三维仿真与规划辅助决策系统的建设,阐述其建设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8.
渤海海底地震仪探测试验及初步成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大容量气枪枪阵震源和海底地震仪在渤海首次开展人工地震深部地球物理探测试验。本次试验布设一条NWW-SEE向垂直构造走向的勘测线,共投放海底地震仪51台,回收成功50台。试验结果和数据分析表明,所使用的枪阵有足够的能量输出,海底地震仪记录震相丰富,可识别到Ps,Pg,PmP,Pn等多种震相。初至波层析成像结果表明,9 km以上地层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渤中地区新生代沉积基底埋深5~6 km,结晶基底埋深约9 km,郯庐断裂带内存在"U"型下凹的相对低速体并有向下切割的趋势。此次试验是我国在渤海深部探测中的成功示范,有效填补了渤海海域深地震测深数据的空白,为渤海深部地壳结构研究及含油气盆地形成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9.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缘和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本文选取了东海陆架盆地主要凹陷的17条地震剖面,采用平衡剖面技术,计算了主要凹陷新生代不同演化阶段的伸展率和压缩率。分析表明,东海陆架盆地构造演化总体由西向东跃迁。晚白垩世至晚古新世东海陆架盆地裂陷中心在西部坳陷带,始新世东迁至东部坳陷带,上新世东迁至东海陆架盆地东侧的冲绳海槽盆地。古新世中后期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北侧昆山凹陷反转; 中新世东部坳陷带的西湖凹陷反转。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与东部坳陷带构造演化不同,证明了东海陆架盆地的东西分带。西部坳陷带北部的长江坳陷和南部的台北坳陷构造演化不同,东部坳陷带北部的西湖凹陷和南部的钓北凹陷构造演化不同,证明了东海陆架盆地的南北分块.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