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01.
末次冰盛期(LGM)是地质历史时期一个极端干冷的典型模态,气候恶化,中国剧烈降温,降温幅度自南向北依次增大,华中、华北年均温较今低8~10℃;降水普遍减少,北方年均降水量只有现代的30%~40%,长江以南地区为现代的60%~80%。因气候恶化,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减少,资源密度也下降,中国北方人类活动迅速衰弱,遗址数量较MIS3和PG时期明显减少,遗址分布南缩;同时狩猎采集出现迁移更频繁、流动性更强的行为模式。LGM中国自然带系统南移,当时遗址主要分布在华北和黄土高原中南部的温带草原,以及东北的寒温带森林-草原带;同时随着自然带与猛犸象动物群的南移,西伯利亚人群南迁,带来了新兴的适用于草原环境的细石器技术,是北方人类对LGM恶化环境的调整与适应的重要体现。为适应LGM中国长江中下游冷湿的环境,发明了陶器,是南方人类在LGM深化资源的加工过程和扩大资源利用范围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2.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史前交通路线与分区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但并非是生命的禁区。确切证据表明,末次冰消期人类已扩张至高原地区,并通过长期实践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交通路线格局。通过构建自然因子模拟—遗址分布校正方法,利用GIS得到青藏高原史前交通路线模拟结果,再结合考古证据对模拟路线进行印证。依据模拟结果将高原分为以下4个区:东北区、东南区、西南区以及西北无人区。其中东北区路线遗址点密度高,落入路线内的遗址点数量占总数的88.56%。路线形成于旧石器时期,其方向为东西向,密切联系东北区的内部,并向外沟通黄土高原与北方地区,其形成与发展为彩陶、粟黍、小麦的传播以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东南区路线为南北走向,北与黄河上游地区连接,南与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沟通,加强了南北方地区的文化交流,是民族融合与交流的大走廊。西南区位于高原的腹心地带,模拟的路线体现了人类对青藏高原主体的征服,其线路总长度4602.32 km为3个区域内最长,是人类向高原进军的第2条重要通道。西北无人区主要为高寒荒漠区,其自然环境极端恶劣不适宜人类生存,故无路线分布。  相似文献   
103.
The estimation of surface evapotranspiration(ET) with satellite dataset is one of the main subject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disaster monitoring and the circulation of water vapor and energy i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TAR).This research selects satellite images on January 11,April 6,July 31 and October 19 in 2010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winter,spring,summer and autumn respectively,estimates the distribution of daily surface ET based on the 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SEBS) along with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PET) and ET derived from Penman-Monteith(P-M) method.The results are obtained as follows.(1)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 of ET and PET basically decreases from the southeast part to the northwest part of TAR.Although ET and PET have similar spatial distributions,there are still some differences to estimate the extreme values especially the maximum value in the middle and southeastern parts of TAR.No matter what kind of methods we adopted,the maximum value of ET and PET always appears in summer,followed by autumn or spring while that in winter is the smallest.(2)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accuracy of SEBS model in the estimation of ET,we compared the ET from SEBS and the ET obtained from P-M method.Results show that the ET from SEBS could estimates the variation trend of actual ET,but it slightly underestimates or overestimates the value of ET as a whole,especially for those areas with thick forest.(3)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exhibits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the southeast part to the northwest part of TAR which displays remarkable consistency of distributions between ET and vegetation index.ET is well positively related to NDVI,minimum,mean,maximum air temperature and sunshine duration in different seasons while negatively related to precipitation,relative humidity and wind speed in summer.  相似文献   
104.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黄河与湟水谷地,由于剧烈的地质活动、 较大高差与强烈水力作用等,使得地质灾害非常频繁,为明确该区域的地灾易发性区划,选取地貌、坡度、坡高、植被、岩性、降雨量和距断层、距河流、距道路等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信息量模型计算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其综合地质灾害易发性指数,将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划分为极高...  相似文献   
105.
中全新世仰韶文化扩张的环境背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在仰韶时期迅速扩张,由先前的以渭河流域为中心扩张到西至青海东部,东达黄河下游地区,北抵内蒙古长城一线,南至汉水流域的广大地区。全新世大暖期暖湿的气候条件与仰韶文化的迅速扩张关系密切。仰韶时期,黄土高原年均气温较现代高约2℃,年降水高出现代约100 mm,季风强劲,降水增加,400 mm等降水量线较现代向西北内陆推进200 km左右,黍粟作种植的范围扩大,仰韶文化相应扩张。400 mm等降水量线成为仰韶文化扩张的西界,也是全新世大暖期仰韶黍粟作种植区和北方细石器狩猎—采集区分界线。  相似文献   
106.
拉萨市城关区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属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通过对城关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与测绘,发现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83处,其中泥石流38处,崩塌37处,不稳定斜坡5处,滑坡2处,岩溶崩塌1处;对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城关区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多,点多面广、密度大,分布不均衡,呈线状、带状分布;地质灾害多发生在6~8月,与降雨在时间上具有较强相关性,强降雨成为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