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判断中国东部中低山地冰川作用遗迹的真伪,只能通过科学实践检验和学术争鸣加以解决。利用实地考察所测数据资料,证明山东蒙山确无第四纪冰川遗迹。包括蒙山在内的山东中低山丘陵,迄今为止没有发现符合判别标准的末次冰期冰川地貌三要素组合。蒙山兰溪峡谷的谷形指数(0.07~0.24)与世界各地真正的冰川槽谷不符,被当作冰川证据的蒙山兰溪峡谷谷壁擦痕和拦马墙巨砾堆积堤砾石擦痕,不具有作为冰川地貌证据的唯一性或专属性,而是砾石沿河谷滚动、拖拽摩擦和撞击的结果。不连续、不对称分布于兰溪下游凹岸的拦马墙巨砾堆积堤,沿流向延伸或呈流线构造,具有平行主流的平顶、陡坡砾石堆和立石等景观,砾石的圆度、分选和砾组构造均指向泥石流堆积堤或特大洪水巨石边滩。它可能是1668年7月25日郯城大地震保存下来的群发性灾害遗迹。  相似文献   
12.
狼山地区色尔腾山岩群的研究对探讨华北板块北缘西段晚太古代的构造演化及指导该区铁、铜等矿产勘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尚德—明路一带色尔腾山岩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研究发现,研究区色尔腾山岩群岩石中富钠贫钾,轻稀土富集,Eu略微亏损;总体富集微量元素;原岩建造为泥质碎屑岩—中基性火山岩和碳酸盐岩建造特点,形成环境为滨海相—浅海相,伴随有小规模的岛弧型火山喷发,晚太古代古蒙古洋开始闭合;同时较厚的碳酸盐岩的沉积说明尚德—明路一带海水较深,不利于含铁、铜的物质沉积。  相似文献   
13.
华北板块北缘西段裂谷系金矿床成矿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云鄂博群和渣尔泰山群是华北板块北缘中新元古代裂陷谷沉积的陆缘碎屑岩、泥页岩、碳酸盐岩及少量火山岩建造,赋存的典型金矿床有白云鄂博北部金矿床、朱拉扎嘎、浩尧尔忽洞等成型金矿床.从区域成矿角度看,由西向东构成了一个巨大的Au-Cu-Pb-Zn-S(Fe)-Mn-Au-REE-Nb-Fe热水沉积成矿系统.地质特征表明金矿床均具有明显的层控型特点;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金的来源主要与中元古代火山活动及沉积地层有关;同位素年龄暗示一期重要成矿时代与华力西晚期的岩浆-构造事件相耦合.认为金矿床成因可概括为热水喷流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复合型.显示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4.
研究白垩纪祁连山构造隆升过程对认识青藏高原形成及其环境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兰州—民和盆地连续出露的河口群沉积物较好地记录了早白垩世祁连山隆升过程。河口群从下向上由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滨湖、滨浅湖、半深湖、三角洲7个沉积相体系组成;综合分析沉积相时空演化、砾石成分及古水流方向统计和岩石磁化率测量,揭示出早白垩世祁连山经历了3期隆升过程:早期(约143~123Ma)快速强烈隆升阶段,此时祁连山东段开始逐渐断陷下沉,盆地沉积了冲积扇至滨浅湖相沉积体系的砾岩、砂岩和泥岩,岩石磁化率值总体偏低,隆升速度较快;中期(约123~113Ma)稳定隆升阶段,湖盆面积达到最大,沉积物以半深湖相泥岩为主,磁化率值总体偏高,隆升速度较慢;晚期快速隆升阶段,约从113Ma开始,祁连山隆升速度加快,湖盆萎缩,沉积了以三角洲相为主的泥岩和砂岩,磁化率值总体偏低,直至109Ma以后,盆地回返,祁连山地区整体抬升遭受剥蚀。  相似文献   
15.
白垩纪是距今最近的"温室地球"时期,研究其气候演变对认识现今气候环境格局形成及演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六盘山地区下白垩统六盘山群李洼峡组中段红色、绿色泥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2种泥岩中大部分元素变异趋势相似;化学风化指数(CIA)相当(红色泥岩平均为66.3%,绿色泥岩平均为65.5%),反映中—低化学风化强度;A-CN-K图解显示源岩单一。利用CaCO3质量百分含量,(CaO+Na2O+K2O)/Al2O3,TFeO/Mn,Ti/Sr,Rb/Sr,Sr/Ba比值等指标分析显示泥岩颜色差异与气候背景有关,红色泥岩形成时气候较为稳定,表现为相对湿润且氧化的环境,而绿色泥岩形成时气候波动较大,表现为相对干旱且还原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古火灾事件研究对于重建当时的古气候及古地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白垩纪是全球火灾事件最盛行的时期之一,但在我国目前报道较少。本文通过对内蒙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东部乌兰剖面早白垩世砂岩中发现的大量炭屑的显微形貌特征观察和多环芳烃(PAHs)测定,发现炭屑燃烧痕迹明显,木质细胞结构保存完好;同时在样品中检出了燃烧源的多环芳烃(PAHs)菲、芘、苯并荧蒽、苯并[e]芘等,证实炭屑是火灾产物,燃烧温度可达520℃以上。结合沉积环境分析、孢粉资料和岩石磁化率测量,认为乌兰剖面上3个炭屑密集层代表该区在早白垩世经历了3个大火频发时期,炭屑是火灾过程中松柏类和衫科类等高大乔木燃烧后的残留物,并推测大部分炭屑是由周边地区发生火灾堆积,后期通过快速搬运而来,结合前人在霍林河煤田发现的早白垩世火灾事件,推断我国华北地区在早白垩世大火频发,是早白垩世北半球中纬度火灾带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宕昌县瓦石沟辉锑矿是近年来在西秦岭地区新发现的具有一定开发价值的辉锑矿床,是通过持续的化探异常查证取得的找矿成果。通过对成矿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合矿区详细地质资料可知,辉锑矿床主要赋存于石英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中,矿化程度与硅化及萤石化等围岩蚀变成正相关,初步认定为瓦石沟辉锑矿属于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脉状...  相似文献   
18.
为了准确解释环境磁学参数记录的极地古气候环境变化信息,本研究对白令海和西北冰洋61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高、低频质量磁化率(χ)、非磁滞磁化率(χARM)和磁化率-温度(k-T)分析,以探明该区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种类、来源与搬运路径。结果显示,样品的χ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白令海的χ值整体高于楚科奇海,并在育空河口外侧和圣劳伦斯岛南侧较高,向北和向西南方向逐渐减小。楚科奇海中东部陆架上表层沉积χ值高于阿拉斯加沿岸,而西北冰洋深海平原和洋脊区的χ值最低。χARM的变化趋势与质量磁化率相似,但频率磁化率的变化趋势与质量磁化率正好相反。k-T分析结果显示阿留申海盆沉积物中的铁磁性矿物以磁赤铁矿占主导,白令海陆架育空河口外侧和圣劳伦斯岛南北两侧为磁铁矿,白令海陆架西部和楚科奇海陆架中东部为磁赤铁矿和磁铁矿,楚科奇海阿拉斯加沿岸为黄铁矿,而西北冰洋陆坡、深海平原和洋脊区为胶黄铁矿和黄铁矿,但高纬度区沉积物中的胶黄铁矿含量更高。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区域性分布受沉积物来源、洋流和底质环境等因素的控制。白令海和楚科奇海陆架磁赤铁矿来源于亚洲大陆,白令海陆架东部的磁铁矿来自育空河流域,阿拉斯加沿岸沉积物中的黄铁矿,应为阿拉斯加西北部陆源侵蚀来源的或早期成岩作用形成的,西北冰洋深海盆区的胶黄铁矿,为自生成因的。  相似文献   
19.
胡鸿飞  戴霜 《现代地质》2013,27(2):278-287
研究六盘山白垩纪盆地演化对于认识中国大陆白垩纪及现今构造-环境格局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六盘山地区火石寨剖面的沉积地层进行古地磁采样测量,初步获得六盘山群的磁性地层年代为100~130 Ma。综合古地磁测年结果、盆地沉积演化和构造事件分析,认为白垩纪六盘山盆地具拉张断陷性质,经历了早期拉张裂陷阶段(125.3 ~ 129.6 Ma)、中期扩张-稳定坳陷阶段(109.6 ~125.3 Ma)和晚期湖盆萎缩阶段(102.0~ 109.6 Ma)。盆地早期拉张裂陷和中期扩张坳陷阶段的时限与目前已确认的中国东部构造伸展转折的高峰期(110 ~ 140 Ma)相对应,是对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作用和构造体制转变的响应。  相似文献   
20.
西宁盆地谢家剖面车头沟组底部木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在西宁盆地谢家剖面车头沟组底部发现原始埋藏的钙质木化石不仅填补了植物大化石缺失的历史,同时对研究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植物生态环境演化和构造运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木化石埋藏特征、层位地层岩性和沉积环境的综合分析,认为其为近水河岸生长的成年乔木化石,株距3-8米不等,形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植物群落,后期由于附近山地的隆起和该区气候向干旱化发展,植物遭受掩埋后经过石膏的交代作用进而形成硫酸钙质化石,说明该地区气候从中新世早中期开始恶化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