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1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158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101篇
地球物理   63篇
地质学   422篇
海洋学   47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83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861.
基于GPS获得的中国大陆现今地壳运动速度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国强  苏小宁 《地震》2014,34(1):97-103
利用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1999至2011年底的全部GPS观测资料,采用统一的数据处理策略和最新的地球物理模型,分别获取了中国大陆相对于全球ITRF2005参考框架和欧亚板块的现今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通过速度场分析,给出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大背景和基本特征,为地震预测、地球动力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62.
基于多元地学大数据的三维成矿预测方法是开展深部找矿预测的新方法和新手段,也是当前成矿预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大数据具有高维、混杂、非精确等特点,其分析处理过程面临多重不确定性。多元地学大数据整合是三维成矿预测的最终环节,其存在的不确定性将直接作用于预测结果,影响进一步的找矿应用和风险评估。本文以宁芜盆地钟姑矿田为例,从大数据思维出发,定量分析和度量预测要素和数学模型在数据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及对三维成矿预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断裂构造、背斜轴部等预测要素的不确定性对三维成矿预测结果的影响最为强烈;数据整合模型中,较之Logistic回归模型和证据权重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可能具有更高的不确定性程度。进一步工作可通过增强上述预测要素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采用更多的数据整合模型进行更为全面的不确定性分析和评价,以获得更为可靠的三维成矿预测成果,从而降低成矿预测和找矿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863.
周述学  王兴  弓中强  石春娥 《气象学报》2017,56(6):996-1010
长三角4个省会(直辖市)城市(上海、南京、合肥、杭州)中,合肥与南京的PM2.5浓度演变有较高的一致性。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2013-2015年合肥非降水日(日降水量低于10 mm)100 m高度(代表近地层)和1000 m高度(代表边界层中上部)的72 h后向轨迹进行分类,结合合肥2013-2015年PM2.5日均浓度资料,探讨近地层和边界层中上部输送轨迹与长三角西部PM2.5浓度的关系。近地层和边界层中上部分别得到7组和6组不同的后向轨迹;不同输送轨迹对应的PM2.5浓度、重污染(重度以上污染,PM2.5日均浓度大于150 μg/m3)天数、能见度、地面风速、相对湿度等都有显著不同,尤其是在近地层。100 m高度,平均长度最短、来向偏东的轨迹组对应的PM2.5浓度均值最高(约是组内均值最低值的2倍)、重污染天数最多,且占比最高(30%),重污染日对应的气流在过去72 h下降高度均值仅28 m,明显低于其他PM2.5污染等级日;来向偏西北、长度较短的轨迹组,PM2.5浓度均值和重污染天数为第2高,这一类轨迹占比14%,气流到达本地前存在明显的下沉运动,反映了远距离输送加剧本地PM2.5重污染的特征。这两类轨迹常对应PM2.5日均浓度的上升。PM2.5平均浓度最低的2个轨迹组分别是来自东北和西南的较长轨迹组,所占比例分别为6.4%和10.3%,这2类轨迹往往对应着PM2.5日均浓度下降。1000 m高度的结果与100 m高度结果类似,但PM2.5平均浓度的组间差异不及100 m高度,与2001-2005年PM10浓度与输送轨迹的关系不同。对3 a中84个重污染日两个高度的后向轨迹进行聚类,近地层和边界层中上部各得到7类和6类PM2.5重污染日的天气形势。近地层92%的重污染日对应的海平面气压形势场上,从华北到华东属于均压区,气压梯度小,轨迹来向以偏东到偏北方向为主,垂直方向延伸高度在950 hPa以下。1000 m高度,77%的重污染日属于相对较短的轨迹组,对应的850 hPa高度场特征为从中国西北(新疆)到东南受高压控制,长三角或位于高压底部,或位于两高压之间的均压区。这对PM2.5浓度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864.
865.
我们讨论了荷电星核坍缩中的光学表现。在QM的情形下,若坍缩形成奇点,在光学上将可看到有限时间内发生的无限红移和光强的消失。但奇点的形成不象是一种实际的可能。更可能是形成稳定的振荡位形。如果Q与M很接近,这种位形能有很大的红移。  相似文献   
866.
我们对激波传播的前期,以绝热解为基础,建立了辐射能耗对传播影响的一级微扰方程。若对传播后期采用无驱动近似,我们重新建立了等效分界时刻的定义标准。把前期作为绝热传播的方法与本方法比较表明,前者的结果比后者大若干倍。  相似文献   
867.
车子强  吴忠良  高原 《地震》2023,43(1):105-123
海原断裂带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一条NWW走向大型边界断裂带,为了研究该区域地壳速度结构与变形特征,使用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布设的跨海原断裂带流动地震台阵(SACHY-Array)和研究区域内固定地震台站共61个台站(40个流动台站和21个固定台站)的垂向连续波形数据。采用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提取了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周期范围为5~30 s、分辨率1°×1°的Rayleigh波相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图像。结果表明,短周期5~10 s内,河西走廊过渡带东部、鄂尔多斯地块西北部以及银川地堑南部均呈现低速异常体,祁连造山褶皱带东段表现为相对高速体;海原断裂带西南侧快波偏振方向为NWW、 NW向,鄂尔多斯西缘及邻区快波偏振方向主要为近NS向,各向异性方向与区域断裂走向基本一致。15~30 s周期内,河西走廊过渡带东部及银川地堑南部的低速异常逐渐减弱且范围不断减小,15 s周期左右,河西走廊过渡带东部的低速体在烟筒山断裂带下方有错断的趋向,陇中盆地中央、鄂尔多斯西南缘均存在高速异常体;方位各向异性方向与短周期基本一致,不过各向异性强度较弱。本文认为,海原断裂带是高低速过渡带,位于断裂带...  相似文献   
868.
???GPS?ο???????????????У?????Rinex????е???????????????£???????????μ??????ò?????????????????????ì??????????????????????????????????????????????????????????????????????????????Ч???  相似文献   
869.
大视场成像是低频射电干涉阵列数据处理的核心技术,也是实现未来平方公里阵射电望远镜(square kilometre array, SKA)宏伟科学目标的基础手段。为了改善uv-faceting和w-projection这两种大视场成像算法,研究了它们之间的混合算法(称为w-facets);此外,为了加速该混合算法,提出基于多核CPU和GPU的并行算法。验证性实验表明,与uv-faceting算法相比,该混合算法每束光能降低4 mJy噪声水平,图像的动态范围最高提升2.34 dB;并且,在图像质量最好时,与目前在澳大利亚默奇森宽视场阵列(Murchison widefield array, MWA)项目数据处理中广泛使用的w-stacking算法的结果基本一致。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基于多核CPU的并行算法在一定线程数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当分面数与线程数相等时,加速效果最佳;基于GPU的并行算法加速比高达201.8倍,是多核CPU的并行方法最佳结果的8.9倍左右。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即将开展的大视场成像相关科学任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70.
利用敦煌、酒泉、张掖、民勤探空站2014—2019年的探空数据,对祁连山北坡云的发生频率及云垂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北坡全年云的发生频率为20%~40%,以1~3层云为主,且单层云的发生频率高于多层云,多层云以2层云为主;云的发生频率夏高冬低,夏季单层云和2层云出现的频率较为接近,而春、秋、冬季节单层云出现频率远高于2层云和3层云;全年平均云高度2层云的下层云厚度明显大于上层云,3层云的底层云与中层云之间晴空夹层厚度大于中层云与顶层云之间的晴空厚度;祁连山北坡云层高度季节变化显著,单层云和多层云的高度都表现为夏高冬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