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黄河清八汊现行河口自改汊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监测其岸线变化,探讨其稳定程度对海岸带可持续发展以及海岸带韧性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GPS、GIS、RS技术从1996—2022年黄河三角洲行水河口的220幅遥感影像中推断出年平均海岸线位置,同时根据行水河口摆动次数划分为5个阶段,并以此为基础对海岸线变迁及其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行水河口岸线长期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整体呈淤进状态,各岸段岸线时空变化特征不同,最大侵蚀(-73.89m/a)区出现在两丁坝之间,最大淤积(393.20m/a)区出现在河口区附近。研究区90%的岸线表现为较强淤积至严重淤积,稳定性指数由两丁坝之间(0.135)、2007年出汊前旧河口(0.068)、2007年出汊后新生河口(0.006)依次降低。入海水沙量、河口位置变迁以及沿岸输沙是影响岸线稳定性出现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2.
33.
贝类四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综述了国内外贝类四倍体育种的研究现状和最新进展。四倍体诱导的方法主要有抑制第1极体或同时抑制2个极体的释放、抑制第1次卵裂、细胞融合、人工雌核发育和利用三倍体诱导四倍体,其中利用三倍体获得四倍体是迄今报道的获得具存活力的四倍体的唯一成功方法。四倍体育种中染色体组操作的结果除了产生整倍体外,还产生大量的非整倍体。四倍体贝类存活力较低,但具有较高的繁殖力,能产生较大的生殖细胞,并能与二倍体杂交产生100%的三倍体。  相似文献   
34.
根据震区地质构造特征及现场考察结果,2001年7月11日甘肃省肃南县祁青乡5.3级地震属中等强度一般破坏性地震,是托勒山北缘断裂最新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5.
钻机都在深山野外、昼夜不停的工作。机场距离宿舍、食堂有一定距隔,除中班可以在家吃完早餐上班外,中餐与晚班的晚餐、早班的点心均须在机场吃。带饭送饭到机场就都凉了,要吃热饭就必须生火再烧热,否则就要冷吃,冷菜冷饭吃了不但不舒服,同时有碍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36.
现在大家都在推广连续投砂法,这是因为连续投砂有以下一些优点:1.保持均衡的较高钻进速度;2.提高回次进尺,对深孔作业有很大意义;3.提高钻粒利用率,减少钻粒消耗量;  相似文献   
37.
基于D—InSAR的煤矿区开采沉陷遥感监测技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开采沉陷监测技术现状、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和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发展及其在地表沉陷监测中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D—InSAR技术在煤矿开采沉陷变形监测中的特点与技术优势。指出:应用D—InSAR进行煤矿区开采沉陷监测的具体目标是矿区地表沉降演变过程分析、采区地表沉陷动态监测与分析和矿区DEM数据更新;亟须研究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有:源数据获取与选择、数据处理方法、地面配合措施、精度与可靠性评价、多源信息集成分析等。D—InSAR为煤矿区地表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和开采沉陷实时动态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作为“数字矿山”的重要内容,D—InSAR可以有效地指导矿区生产、整体规划与长远发展,并为矿区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38.
本文通过水文地球化学及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建立了日本鹿儿岛县阿多火山陷落盆地的地下热水系模式。在地热作用及火山喷气作用的影响下,深循环的海水被加热形成本源热水,本源热水在上升途中发生气一液分离,产生两类性质不同的地下热水.热水出露地表,由于浅层地下水的混入,形成了本区的指宿及开闻温泉群.浅层地下水及表层水有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39.
40.
滇西兰坪盆地中多数金属矿床伴生大量膏盐体,为了探讨膏盐体与金属成矿关系,对膏盐体进行了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发育在云龙组中呈层状黑色石膏稀土总量,δEu(0.87)和δCe(0.95),87Sr/86Sr(0.708 629~0.710 189),δ34SV-CDT(9.6‰~+11.9‰)与区域云龙组地层地球化学特征相近;分布在云龙组地层中呈蘑菇状、指状侵入的块状石膏的稀土总量,δEu(0.65)和δCe(0.85),87Sr/86Sr(0.707 695~0.708 127),δ34SV-CDT(+12.6‰~+15.4‰)与晚三叠世三合洞组碳酸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近。结合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兰坪盆地的Sr、Cu、Pb和Zn等成矿元素主要来源于热卤水对地层的淋滤和萃取,成矿元素S主要为沉积地层中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