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藏北高原的柴达木盆地保存有完整的新生代沉积地层,通过对柴西茫崖凹陷背斜北东翼长尾台剖面详细的野外测量,结合室内薄片鉴定,研究了该剖面岩石组构、沉积构造、沉积相、岩石组合特征,划分了各组基本层序,分析了其旋回特征。最后,系统总结新生代地层的整体沉积演化特征,试图通过这些特征来揭示该地区整个新生代的沉积环境演化。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北部渐新统雅西措组湖相地层中的叠层石,具有典型的毫米级暗色富有机质纹层与浅色富碎屑纹层交替的生长节律,纹层形态呈穹窿状产出。为了探索湖湘叠层石纹层的成因和时间意义,我们采用激光微区采样技术分别对单个暗色纹层和浅色纹层进行了碳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每一个共轭纹层对中,暗色纹层相对于浅色纹层明显富集δ18O和δ13C,而且δ18O和δ13C之间具有正向变化关系,即δ18O和δ13C显示同步亏损和富集,反映季节性气候变化是影响纹层同位素信号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因素,支持叠层石的对偶纹层为年纹层成因,它可以为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提供一种高分辨率地质材料。  相似文献   
13.
伊海生  时志强  杨伟  惠博 《沉积学报》2010,28(3):405-411
对采自青藏高原北部渐新统雅西措组中的叠层石样品进行了研究,通过切面观察和薄片鉴定,确定这些叠层石具有典型的富藻生物纹层和富屑碎屑纹层交替的显微结构特征,纹层生长带呈阶段式波状和柱状产出。采用样品数字图像的灰度值作为计量纹层个数和纹层厚度变化的指标,提取了4件样品的显微纹层厚度变化序列。根据功率谱分析结果,认为叠层石纹层层偶为年际生长纹层,纹层层偶的厚度变化与太阳黑子活动的11年天文周期具有一定的联系,提出湖相环境中叠层石的生长节律记录了太阳活动驱动的气候与环境变化的信息。 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下石炭统马角坝组顶部的铁质鲕粒的研究发现:铁质鲕粒由核心和同心圈层组成,核心成分主要是赤铁矿碎屑和石英颗粒,圈层厚度较小,整体呈胶状形态,由赤铁矿围绕核心呈致密板状平行排列,整体上结构一致;铁质鲕粒是在适合的pH、Eh条件下,大量铁质围绕石英碎屑或矿物碎屑转动时胶体沉积形成的,沉积环境为潮间-潮下的浅水动荡环境,是大规模海退暴露后海平面初始上升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对南盘江地区进行野外石油地质考察,在中三叠统法郎组中发现液态油苗。该油苗位于云南省泸西地区,地表延伸长度超过12km。含油层位的岩性为全黑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油气显示性质为液态油苗和稠油,呈褐黑色、褐黄色,多以浸染状、晶间孔型、溶洞型和裂缝型产出。含油层的下伏地层为中三叠统个旧组,主要为一套碳酸盐岩沉积,产2套累计厚度16m左右的油浸砂糖状白云岩。含油层上覆地层法郎组上段为一套泥质碎屑岩沉积,该套地层的泥岩段中有大量油斑产出。液态油苗的发现显示了该区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一种包覆颗粒沉积新类型:鲕状泉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包覆颗粒(以鲕粒为典型代表)作为一种特殊的沉积颗粒类型,以其特殊组构及长达两个世纪的成因理论演变著称于世.形成包覆颗粒的主导因素主要涵盖:微生物活动域、化学沉淀作用、水动力环境及地形条件、充足的核心物质补给、埋藏条件和水介质中的腐植酸条件等.而包覆颗粒成因理论发展至今,单因素理论似乎已经无法合理阐述包覆颗粒皮层沉淀物的精确形成,本文试图在传统的研究方法基础之上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羌塘东北缘的温泉地区,如同巴哈马群岛一样,是全世界包覆颗粒正在发育的几个少数地区之一,更是研究包覆颗粒及热泉沉积难得的"天然实验室".该地区发育的鲕状泉华宏观上具有"黄豆状"聚合体的三维形态,与岩溶钙华、正常湖相鲕粒相比有显著的不同.本文在对鲕状泉华发育地区的泉水水化学分析基础上,借助常规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技术手段,对鲕状泉华展开了矿物学及岩石学的研究.结果表明:温泉地区热泉水具有较高的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高方解石饱和指数(SIc皆大于0,平均值为0.63).鲕状泉华宏观上呈黄豆状,颗粒及填隙物颜色皆为淡黄色.微观上,泉华颗粒共发育六种单元纹层类型,且六种单元纹层发育不同组合样式而构成四种颗粒类型;泉华胶结物矿物颗粒(方解石)C轴垂直于纹层面生长,世代结构明显.综上,鲕状泉华的颗粒类型为核形石,其生长环境水体较浅,水动力较强,具特殊的水文化学条件以及广泛的藻类活动(硅藻)等多因素相互作用主导颗粒发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乌药不同炮制品的指纹图谱,并利用化学计量学方法研究乌药不同炮制品化学成分的差异及筛选潜在的质量标志物。方法:分别收集6个批次乌药药材并制备成乌药生品、盐炙品和麸炒品,采用Agilent ZORBAX SB-C18(5 μm,4.6mm×250 m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0.1%甲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25℃;进样量为5 μl;并基于UPLC-Q-Exactive Orbitrap-MS技术对乌药不同炮制品指纹图谱中共有峰进行解析,并采用SPSS 26.0,SIMCA 14.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建立了不同批次乌药不同炮制品的指纹图谱,确定了9个共有峰,通过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区分了乌药生品、盐炙品和麸炒品,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出乌药炮制前后质量差异标志物,进而对其中2个质量标志物(3号峰,去甲异波尔定和5号峰,异乌药内酯)以及6号峰乌药醚内酯进行含量测定。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不同批次的乌药生品、盐炙品和麸炒品HPLC指纹图谱稳定、简便、快速,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可用于探索乌药不同炮制品的潜在质量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黄陵地区新元古代侵入杂岩可为研究扬子板块北缘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及其深部动力学机制提供关键信息。依据岩石组合及分布特征,可将黄陵杂岩划分为黄陵庙岩套、三斗坪岩套、大老岭岩套和晓峰岩套四个单元。本文以黄陵杂岩的围岩崆岭杂岩中花岗片麻岩、黄陵庙黑云母花岗岩和三斗坪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的野外地质和岩石学研究基础上,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崆岭杂岩花岗片麻岩原岩年龄为1978±13 Ma,且记录了2.5 Ga的构造-热事件。黄陵庙黑云母花岗岩和三斗坪闪长岩分别形成于815±9 Ma和813±6 Ma,与黄陵庙岩套和三斗坪岩套的侵位时限基本一致。综合分析本次研究结果与前人资料,认为黄陵杂岩主要形成于863~794 Ma,为新元古代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通过综述区域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资料,认为黄陵杂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提出扬子板块北缘在新元古代早期经历了长期的俯冲-增生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19.
20.
塔里木东南缘安南坝地区新发现的花岗闪长质片麻岩主要由斜长石、碱性长石、石英、角闪石、黑云母等组成。岩石SiO_2(70%)、Al_2O_3(15%)、Na_2O(3.56%~4.15%)含量较高;MgO(0.39%~0.59%)、Fe_2O_3(0.23%~0.36%)、FeO(0.76%~1.11%)含量、K_2O/Na_2O值(0.64~0.81)及Mg#值(19~27)均较低。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稀土元素总量低(∑REE=28.81×10~(-6)~68.51×10~(-6)),(La/Yb)N=(46.27~98.27),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表现为右倾型,Eu(δEu=1.57~2.00)呈明显的正异常。岩石Rb、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较高,Nb、Ta等高场强元素及Cr、Ni等相容元素含量较低。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花岗闪长质片麻岩具有高铝型TTG和低重稀土元素系列TTG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阿克塞县安南坝地区花岗闪长质片麻岩可能是在榴辉岩相压力条件下,由加厚的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源区残留相主要为石榴子石、金红石(少量)及角闪石。LA-ICP-MS锆石U-Pb上交点年龄为2555±11Ma,代表了花岗闪长质片麻岩的成岩时代,说明新太古代晚期是塔里木东南缘重要的陆壳增生期。此外,岩石中还获得了约2.44Ga、约1.96Ga的变质年龄,表明塔里木东南缘基底岩石在古元古代经历了2期构造-热事件的叠加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