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41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77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113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为了解极光电集流在sawtooth事件期间的响应情形,本文利用北半球高纬地磁台站的磁场数据,建立了以球元基本电流系反演法求得大尺度电离层水平等效电流系分布的方法,以此研究了2000年9月30日同步轨道LANL卫星观测到的sawtooth事件期间极光电集流的变化.本文将sawtooth注入事件后极区电离层夜侧西向电集流增长的特征,与中低纬地基磁场北向分量正弯扰的特征做比较分析.两者的观测结果都表明在本sawtooth注入事件期间有电流楔的形成,且电流楔约有11 h磁地方时(MLT)的宽度.此外,中低纬磁弯扰达到最大扰动值的时间一般比高纬电集流达到最大扰动值的时间长,说明影响中低纬磁弯扰变化的电流源较丰富.  相似文献   
162.
南疆西部一次强降雨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常规天气图和喀什CINRAD/CC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对2008年lO月8—9日发生在南疆西部偏北的区域性强降雨进行分析。发现:本次降水是在有利环境场下,先出现局地对流雷阵雨然后转为混合型降水,强降水是混合型降水回波中由中尺度对流发展所致,具有范围小、时间集中、中尺度雨团活跃等特点。组合反射率因子较好地反映了中小尺度发展的全过程;径向速度较好地反映了气流的变化及逆风区;风廓线可很好描述各层风向风速的演变。  相似文献   
163.
提出了基于土地利用类型本体的语义相似度计算模型,建立了顾及空间邻近和语义邻近的土地利用数据综合方法,基于本体语义相似度进行图斑融合的加权骨架线剖分。该模型较好地考虑了人的认知特性,改进的土地利用数据综合过程能够更好地反映和概括土地利用特征。实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FNL(1o×1o)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雷达资料,对乌鲁木齐2015年12月10日-12日的极端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演变及暴雪产生和维持的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雪过程是欧洲脊发展推动乌拉尔山地区长波槽东移南压,同时配合低层风场的辐合切变、地面冷锋及地形强迫抬升等共同作用造成此次过程。500hPa偏南气流,700hPa、850hPa的偏北气流在乌鲁木齐的交汇有利于加强冷暖空气的汇合和水汽的聚集,为乌鲁木齐强降雪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各物理量场的配合及地形作用使得此次乌鲁木齐大暴雪持续时间长,降雪强度大;降雪前期乌鲁木齐逆温使不稳定能量集中释放;散度辐合中心最强时段及上升运动均与降雪时段对应,乌鲁木齐地形引起的强迫抬升为暴雪提供有利的垂直环流;水汽的主要来源为阿拉伯海及孟加拉湾,且水汽在中低层的辐合上升明显,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的出现时间对本次乌鲁木齐大暴雪的最强降水时段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NCEP/NCAR逐6 h 1°×1°的再分析资料和FY-2卫星逐时云顶亮温资料,分析2018年5月21日南疆西部极端大暴雨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100 hPa南亚高压双体型、500 h Pa塔什干低涡与贝加尔湖附近低槽"东西夹攻"、低空偏东急流强,为此次大暴雨提供了有利的高低空天气系统配置。副热带西风急流与极锋急流形成的高空强辐散区,在大暴雨区上空与低空偏东风急流左前方强烈的气旋式辐合区叠加,有利于上升运动维持;大暴雨发生前4 h,2个垂直环流圈的上升气流在暴雨区中心上空汇合,使得上升运动进一步增强。极端大暴雨发生前南疆西部整层大气湿润,低层偏西气流与偏东急流在暴雨区中心附近形成强烈辐合,促进了南疆盆地水汽向暴雨区集中和汇聚,同时有利于地面中尺度系统的发展和加强。卫星云图上多个γ中尺度MCS的活动造成本次极端大暴雨,强降水发生在TBB梯度最大的区域,极端大暴雨开始前3 h TBB下降超过30℃,与我国中东部地区局地暴雨发生前TBB的变化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166.
阐述了海洋地球物理导航和水下声学导航等水下定位的技术方法,着重探讨了水声定位在深拖系统定位中的应用。分别简述了3种传统的声学定位系统的优缺点,并详尽介绍了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分别举例说明市场上典型产品的性能及应用情况,指出了在水下拖体导航中有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其发展方向,重点介绍了当前水下拖体定位技术发展的新方向,认为组合式声学导航和融合导航将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67.
基于2017-2019年南疆地基GPS大气可降水量(下文简称“GPS-PWV”)、常规探空水汽廓线计算的大气可降水量(下文简称“RS-PWV”)和逐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南疆西部和昆仑山北坡GPS-PWV时空变化特征、夏季不同海拔高度不同降水量级下GPS-PWV变化与实际降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1)南疆西部和昆仑山北坡GPS-PWV与RS-PWV,二者具有符合预期的很高的相关性。(2)不同海拔高度站点GPS-PWV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大部分站点GPS-PWV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3)各站点GPS-PWV逐月变化均呈单峰型,冬季12月或1月最小,夏季7、8月最大;春、夏季各站GPS-PWV距平日变化为单峰型,秋、冬季GPS-PWV距平日变化除秋季乌恰站、若羌站为单峰型外,其它均为三峰或四峰型。(4)各站有、无降水时PWV平均值差异明显,昆仑山北坡差异更大;降水发生前GPS-PWV已开始上升,南疆西部PWV峰值主要出现在降水前0~1 h,昆仑山北坡PWV峰值主要出现在降水前0~3 h和7~9 h。  相似文献   
168.
利用2011—2020年ERA5再分析降水资料、CERES云物理参数产品,分析新疆云参数的时空变化分布特征,归纳总结云物理参数与降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云水路径(冰相)值、云粒子有效半径(冰相)、云光学厚度与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一致,均为山区最大,北疆次之,南疆最小。2)夏季(6—8月)在南、北疆、山区云水路径(液、冰相)、云顶(底)温度、云光学厚度与降水量呈同位相变化;云粒子有效半径(液、冰相)、云顶气压与降水量呈反位相变化。3)夏季(6—8月)北疆、山区的云水路径(液、冰相)值、云顶(底)温度、云光学厚度,南疆云光学厚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北疆云粒子有效半径(冰相),南疆云粒子有效半径(液相)、云顶气压,山区云粒子有效半径(液、冰相)、云顶气压与降水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9.
应用MODIS地表反照率产品MCD43C3,结合青藏高原自然带数据、积雪覆盖率和植被指数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2000~2016年青藏高原地表反照率的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高原地表反照率空间分布差异大,整体上东南部低、西北部高,受地形和地表覆盖影响较大。2)高原地表反照率四季的空间分布变化明显,高海拔山脉和高寒灌丛草甸是高原地表反照率年内和年际变化的敏感地区。3)高原地表反照率年变化介于0.19~0.26,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双峰单谷”型,与地表覆盖类型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4)高原地表反照率年际变化整体呈缓慢波动减小的趋势,平均变率约为-0.4×10-3 a-1,减小的区域约占高原总面积的66%,川西 —藏东针叶林带的西南部地区减小得最快,减小速率超过1.0×10-2 a-1。5)高原地表反照率减小与冰川消融和积雪减少密切相关,高原植被覆盖改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0.
新疆高速公路强横风区间安全行车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达到提高强横风天气条件下高速公路不同类型汽车安全、高效行车的目的,采用工程气象学、流体力学、风监测技术、公路工程技术、空气动力学及概率论相结合的方法,以新疆“五横七纵”高速公路沿线100多个气象站近50 a(1961-2010年)大风日数资料,选取50个有自记记录气象站场次强风资料,以及沿线7个6要素5层梯度风1 a监测资料、10个铁塔梯度风和30个大风监测站近10 a(2001-2010年)监测资料,进行信息化和规范化整编。在大量详实资料基础上,对高速公路沿线最大瞬时风速的空间分布、垂直分布、水平分布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采用三级区划指标体系,等概率分区原则, 将新疆高速公路沿线风害危险区划分为5个大区,Ⅰ特强重大危险区、Ⅱ 强重大危险区、Ⅲ 重大危险区、Ⅳ 中度危险区、Ⅴ 较轻危险区。提出了新疆高速公路强横风区间安全行车防护对策由风害防控信息管理技术和防风栅防护技术组成。并将风害防控信息管理技术规则中等概分区界限值(阈值)与现场强横风监测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当瞬时风速<12.0 m/s,不同类型车辆正常运行;12.0 m/s≤瞬时风速<17.0 m/s,小客车停运,大货车限速60 km/h;17.0 m/s≤瞬时风速<20.0 m/s,大货车停行;20.0 m/s≤速瞬时风速<25.0 m/s,大客车、大卡车限速60 km/h以下;速瞬时风速≥25.0 m/s,大客车、大卡车停运。以概率风险不同级别的形式来反映最大瞬时风速在线路上的规律性,它含盖50 a最大风险。为高速公路汽车安全运行以及公路风害防控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