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6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70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95篇
地球物理   81篇
地质学   269篇
海洋学   6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双刺镰状水蚤Drepanopus bispinosus为南极沿海伯尔顿盐湖(Burton lake)中的越冬种类之一,其雌性性成熟大约于每年的初冬季节,在随后8个多月的生活史中,经历了一个盐度从33(5月份)到39(11月份)的环境变化.本文报道了该水蚤雌性成体对环境盐度适应的季节差异,动物在冬季的耐低盐能力较夏季强,从冬季到夏季,动物对盐度的适应范围明显地向高盐度方向偏移,这与环境盐度对动物的驯化有关.在低盐水中,动物的呼吸率增高,且夏季大于冬季,因而进一步证实了环境盐度的变化对动物盐度适应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6.
本文介绍南极海冰数据库,包括资料来源和性质,资料处理方法如SIGRID资料的解码和压缩,存贮数据的生成,如净冰面积指数(10°×10°冈格).密集度(0.25纬距网格).图形模块和海冰外缘线;数据库资料的分析应用软件系统,以统计计算方法为主.统计模拟为杨,它包含了大量的成熟的统计方法,如谱分析,回归,时间序列,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数据库的输出方式:显示器、激光打印机和平板绘图仪作为图形输出设备.以磁盘作为数字输出设备。数据库和相应的外部设备驱动程序支持下,可以很方便地生成图形和硬拷贝。开发便于在计算机存贮和处理的LIST格式转换海冰原始SIGRID格式资料。两者比较显示出LIST格式节省10倍的空间和时间。建立了南极海冰密集度分布图库,并以伪彩色动画显示,以位图作映射存贮方式节约空间,动画连续显示海冰分布形式逼真,便于直观应用和查找。利用网格球面积×网格冰密集度的方法计算净冰面积指数,可方便的给出任何区域的净冰面积而且能准确地反应实际情况,比原来国际上所使用的冰范围面积其结果要大大提高精度。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根据南极“八五”国家攻关课题中的“南极海冰监测和预报”的考核目标,实现为南极考察船在 冰区中航行提供精确和清晰的冰图和预报。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高原植被生态分区及其水文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生态环境是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查清植被生态群落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植被演替的自然驱动因素,将鄂尔多斯高原的植被生态划分为基岩台地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沙盖基岩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沙地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和滩地植被生态水文地质区。结果表明,气象和地形地貌控制着区内植被生态的总体分布格局,包气带和地下水因素控制着植被生态的演替,沙地植被生态和滩地植被生态的生长发育与地下水关系密切,是地下水开发时保护植被生态的靶区。  相似文献   
9.
依据岩性岩相研究、孔隙度研究、物探测井解译等成果,对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含水层系统的结构进行了划分与研究。结果表明:盆地北部沙漠高原区为单一结构,表现为强富水与中等富水含水层在垂向上叠置与组合,无区域性连续稳定的隔水层,由下到上构成含水统一体;南部黄土高原区为多层结构,表现为含水层与隔水层上下叠置,垂向水文地质分层明显;盆地南、北含水层结构的结构类型明显不同。利用孔隙度、渗透系数、单位涌水量3个参数,对含水层的富水性级别进行了划分,盆地中共划分出7个强富水含水层、7个中等富水含水层和2个弱富水含水层。盆地南、北比较,北部含水层孔隙度大,富水性强,地下水主要富集于盆地北部地区。垂向上比较,盆地北部由上到下,孔隙度由大变小,富水性由强变弱,地下水主要富集于浅层和中层;南部上部罗汉洞组和下部洛河组孔隙度较大,富水性好,中部环河组相对较差,地下水主要富集于罗汉洞组和洛河组。  相似文献   
10.
赵振宏  王冬  陶正平  李瑛 《地质通报》2008,27(8):1131-1137
地下水流系统和循环模式分析是研究地下水形成机理的基础,对正确认识和评价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鄂尔多斯高原在含水系统和众多地下水排泄区的控制下,形成了多个不同规模、不同循环深度、相互独立的地下水流系统。PACKER系统分层试验测定的不同深度水头的数据证明,鄂尔多斯高原地下水流系统存在托斯多层水流模式,区域性水流系统一般包含浅循环、中间循环和深循环3个循环系统。浅循环系统的发育深度在200m以内,深循环系统的发育深度大于400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