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3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12.
上海青年岩工工程研究会于1988年9月30日成立,俞调梅等多位老前辈及各地的青年同仁对该会的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该会现有上海地区的会员三十余人、全国各地的通讯会员十余人,并有四位教授、专家担任顾问,它将积极吸收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说明动量BP算法及其程序实现的基础上,阐还了网络训练中的主要参数(初始权值与阈值、隐层单元数、输出单元数、归一化方法、传递函数)对训练过程的影响,并将动量BP算法应用于桩基沉降的研究,研究表明,使用一定的训练参数,得到的预测沉降与最终沉降量会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管片错台可能引起管片开裂、拼装困难和防水隐患等问题,这对隧道安全施工和正常运营具有较大影响。为了分析盾构隧道管片在侧向荷载作用下的错台变化特征,进行了整环加载试验。在介绍整环试验方法(包括加载装置、荷载设计、测试内容)的基础上,使用图像处理技术对加固前后衬砌圆环加载过程中管片接缝两侧的错台变化进行了研究,根据加载过程中不同时刻的试验图像,使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研究了管片加载引起的错台变化特征及整环加固后复合材料中的位移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加固前封顶块与邻接块间错台最大,邻接块与标准块间错台次之,标准块与底块间错台最小;复合材料加固后,封顶块与邻接块间错台比加固前明显减小,邻接块与标准块间错台比加固前少量减小,标准块与底块间错台变化幅度大于加固前的数值;整环加固阶段,封顶块与邻接块处复合材料位移变化幅度较大、与管片错台大小相近,标准块与底块处次之,邻接块与标准块处最小、且主要由加载设备振动引起。本文结果对隧道衬砌破坏机理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岩石中不同组分的分布特征是研究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重要基础。本文以花岗岩为例,使用全卷积神经网络(FCN)和单轴压缩试验视频来研究花岗岩不同组分(裂隙、黑云母、石英、长石)的分布特征。将视频中单帧图像进行灰度转换和像素裁剪后,使用肉眼判定方法将4种组分进行标记并制成基础数据集,建立并训练了相应的FCN,通过对不同卷积层的可视化操作探讨了花岗岩中不同组分的分布情况,研究了整个变形破坏过程岩石中不同组分分布的变化特征,分析了不同组分识别准确率的变化情况及主要因素(网络深度、初始学习率和网络迭代次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花岗岩的整个变形破坏过程中,裂隙首先在中部区域萌生、最后纵向贯穿整个岩石表面,黑云母组分分布分散且不断向左上方或右上方移动,石英主要集中在两侧区域,长石主要集中在中间和左上角区域;不同组分识别准确率逐步小幅度下降,准确率大小顺序是裂隙>黑云母>长石>石英;网络深度越深、初始学习率越大、则识别效果越好,迭代次数5000时的识别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对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岩石中不同组分分布特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外荷作用下的岩石变形破坏过程可以用岩石声发射特征来反映。本文以闪长岩为研究对象,将岩芯沿与岩芯轴线夹角分别为0°、45°、90°方向加工成直径为50 mm、高为100 mm的圆柱状试样,进行了试样的单轴压缩试验和声发射试验,将声发射特征参数(包括振铃计数、事件数、能量)用瞬时参数与累计参数来表征,分析了岩石变形破坏过程中声发射特征参数的变化情况,研究了传感器位置对声发射参数的影响,提出了Kaiser点的确定方法。结果表明,根据振铃计数与声发射事件数,声发射过程可分成声发射活跃期和声发射平静期;声发射活跃期共有三次,每次持续时间均短暂且均伴随着裂隙的产生与扩展,声发射平静期共有两次、分别发生于新生裂隙出现之后和岩石完全破坏之前;能量在岩石完全破坏前一段时间内释放较少,在岩石破坏时释放很多;传感器位于试样上部和下部时声发射特征参数整体变化趋势一致,但位于下部时声发射参数变化更具有明显的三次声发射活跃期和两次声发射平静期; Kaiser点可以结合声发射特征瞬时与累计参数准确确定。研究成果对分析岩石的变形破坏机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7.
岩石在细观尺度上是由矿物颗粒胶结而成,除细观结构的力学特性外,其几何特征(颗粒界面网络结构和颗粒粒度分布)也对宏观断裂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探索这种几何特征与大理岩断裂能之间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揭示岩石细观断裂机制,首先通过三点弯曲试验测定大理岩的断裂能,然后在试验后的三点弯试件断口处取岩石切片,进行电镜(SEM)扫描以获取岩石细观结构图像。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获取岩石细观颗粒的界面网络图。通过对颗粒界面网络图分析,发现颗粒界面网络拓扑结构与颗粒粒度分布具有较强的分形特征。将二者分形维数与试件宏观断裂能相对比,发现它们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界面网络分形维数与宏观断裂能具有很强的二次相关性,而粒度分布维数与宏观断裂能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宏观断裂能随着两种分形维数的增大而增大。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宏观断裂能与岩石细观结构几何特征的相关性,加深了对宏观断裂能细观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使用图像分析方法,根据室内单轴压缩试验视频图像对花岗岩细观组分定向性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在对原始视频图像进行可读格式转换后,将可读视频图像转换成多帧静态图像,截取相同位置、相同大小的图像区域进行灰度化处理。对截取的每帧静态图像使用不同阈值识别花岗岩细观组分,得到不同时刻不同细观组分区域的分布情况。计算不同细观组分区域的长轴和短轴大小,根据各区域长短轴大小确定最小外接矩形,由长短轴交点与长轴中点定义长轴方向向量以计算全方向[0°,360P°P]内的长轴方向,进而计算不同细观组分区域的长轴走向,绘制不同时刻不同组分的长轴走向等值线图;计算不同时刻不同细观组分区域的面积以及概率熵,得到整个加载过程面积和概率熵的变化曲线。整个计算分析过程由自编程序自动实现。结果表明,在单轴压缩条件下花岗岩细观组分的定向性发生改变;不同细观组分的定向性增强区间相间分布、定向性减弱区间互不重叠,但某些区间为一种组分的定向性增强区间、另一种组分的定向性减弱区间;石英、长石、黑云母在加载过程中依次受力;不同细观组分在受力时面积变化出现明显异常;花岗岩中黑云母分布的有序性高于石英和长石;石英和长石在受力后区域分布变得有序,而黑云母在整个试验过程中的定向性无明显变化。研究成果对岩石变形破坏过程机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研究荷载在岩石中的传递机理对岩石工程性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石灰岩试样为例,使用颗粒流方法来研究这一传递机理。研究试样大小为50 mm× 50 mm,岩石成分使用圆盘颗粒集合体来表征,颗粒间的接触模型采用平行连接模型,岩石的弹性模量、峰值应力和泊松比分别为44.24 GPa、101.05 MPa和0.267;将大于平均接触力的力链作为强力链,得到了外部荷载下试样中的强力链分布情况,研究了试样局部孔隙率、配位数等细观参数对接触力大小的影响,探讨了颗粒摩擦系数不同时外荷达到峰值应力后颗粒的接触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全部颗粒接触点中,只有19.8%接触点的接触力大于平均接触力,但这些接触点应变能却占总应变能的75%;当法向接触力与切向接触力比值大于3.5时,试样峰后应力主要由法向接触力控制;与样品破坏前相比,破坏后样品中的局部孔隙率变化不大,只减少了0.002。  相似文献   
20.
粉质黏土图像的纹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金明  羌培  张鹏飞 《岩土力学》2009,30(10):2903-2907
粉质黏土通常为絮状结构, 难以使用肉眼直接判别出颗粒的形状和大小。将现场拍摄得到的粉质黏土彩色图像转化为灰度图像,得到了灰度图像灰度直方图的6个纹理特征参数(均值、方差、平滑度、3阶矩、能量、熵)。在建立灰度共生矩阵的基础上,得到了像素平面分布关系的5个纹理特征参数(角2阶矩、对比度、相关度、逆差矩、熵)。对这些纹理特征参数与粉质黏土传统工程性质指标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了相应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粉质黏土图像的纹理特征参数与传统工程性质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可以用于快速确定粉质黏土的工程性质指标,对软土地区岩土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