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196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55篇
地球物理   60篇
地质学   445篇
海洋学   63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1.
地质大数据是智慧地矿工程建设的基础。长期以来地质工作形成了海量多源异构数据,有效地将地质大数据进行整合、集成并加以应用,已成为智慧地矿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本文分别对地质大数据集成面临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大数据集成平台的设计及项目应用等方面展开阐述。构建了多维动态可视化平台,在Web页面绘制了虚拟仿真地理场景并叠加了丰富的地理空间数据,对多维数据进行了可视化展示,采用B/S架构实现了无插件、轻量级的Web可视化页面展示,并实现了场景展示、地理数据处理、三维分析等功能。  相似文献   
612.
利用2005年4-7月海口雷达站观测的713数字化天气雷达资料,对海南省北部地区境内的对流云降水回波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发现:该地区4-7月对流云初始回波多在午后12-18时出现,其中自西南向东北移动的回波占主导地位,移动速度一般在10~30Km/h;平显上块状回波占主导地位,所占比例为47.6%,其次是带状、涡旋状,对流云的生命史多在60~120min左右。高显上没有观测到回波顶高在0℃层以下的降水回波,回波最大顶高平均为14.3Km,平均冷暖区厚度之比为2.3,说明琼岛北部地区春夏季热带对流云中暖云的降水机率很小,大部分为发展旺盛、负温度区比较深厚的对流云,这种云非常适合冷云催化。  相似文献   
613.
西天山艾肯达坂组中粗安岩和粗面岩富碱(Na2O+K2O8%)、高铝(Al2O313.5%)和低钛(TiO21.31%),具有典型橄榄安粗岩系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特征。两类钾质火山岩的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显著:粗安岩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具有较高的Sr/Y(29~49)比值和相对较低的(87Sr/86Sr)i(0.7044~0.7045);而粗面岩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的富集程度明显减弱,甚至出现了Sr强烈亏损的现象,它具有较低的Sr/Y(1.74~2.50)比值和相对较高的(87Sr/86Sr)i(0.7060~0.7080)。研究结果显示,艾肯达坂组中粗安岩和粗面岩均是后俯冲岩浆作用的产物,但它们分别形成于俯冲演化的不同阶段:粗安岩是后俯冲伸展阶段形成的典型橄榄安粗质碱性基性火山岩,它是富集地幔低程度(熔融程度低于5%)部分熔融的产物,其熔融相以角闪石为主,在残留相中存在着大量的石榴石,因此它具有较高Sr/Y比值;而粗面岩则是后俯冲挤压阶段形成的长英质的碱性火山岩,它是年青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其形成时间早于粗安岩。  相似文献   
614.
西藏冈底斯中部淡色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对冈底斯花岗岩带中段罗扎岩体淡色花岗岩进行的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淡色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133.9Ma 0.9Ma,为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强过铝质花岗岩的特征,暗示着本区在早白垩世时期发生过同碰撞事件。这一研究成果为冈底斯地区早白垩世时期发生地壳缩短增厚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615.
四川攀西地区地质公园开发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攀西地区地处我国东部地台区和西部地槽区的接合部位,是著名的攀西裂谷所在地;地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小三江流域区,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和矿产资源;该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相对聚集的地区。调查显示,该区拥有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但至今尚未建立一个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开发也相对滞后。本文以近期调研资料为依据,根据地质遗迹景观资源的发育分布特征,提出了该地区建立地质公园的思路和设想,即根据各个景观地在地质成因上的相互联系,按景观地的组合形式,建立地质公园;以重要的地质遗迹景观地为中心,与相邻近的大型水电工程组合,建立地质公园;以著名的大型矿山为中心,联合邻近的地质遗迹景观,建立矿山公园。并通过典型实例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616.
三相流动是油田开发动态监测中常见而又难于解决的问题.目前多数研究者把油气水三相流动看作气液两相流动处理,即忽略油水之间的差异.三相流动中流型变化很复杂,在实验的基础上,对井中流体的流型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三相流动中流型变化图版,可以对井下流体流型进行合理的识别与判断.  相似文献   
617.
湖泊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是探讨湖泊沉积环境的有效代用指标之一.通过青藏高原北缘柴达木盆地湖相沉积剖面沉积物中酸溶组分(AS)和酸不溶组分(AI)常量元素(K,Ca,Na,Mg,Ti,Fe,Mn和Al)的测试,分析了不同组分中常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其元素含量与矿物组成的关系.结果显示:剖面中常量元素的组成与沉积物矿物成分密切相关,酸溶组分与酸不溶组分中元素含量差别较大,揭示出不同组分对湖泊沉积环境的响应模式存在差异.其中,沉积物酸不溶组分中的Al、Fe等元素与石英矿物相对含量变化呈负相关,而与粘土矿物相对含量呈正相关,揭示出酸不溶组分元素变化与湖泊流域物质组成或风化强度等信息有关.沉积物酸溶组分常量元素含量相对较低,Na和Ca等活泼元素在酸溶组分中相对富集,与碳酸盐含量有较好的相关性,主要形成于湖泊自生作用.通过与常规代用指标沉积物粒度和87Sr/86Sr对比分析,贝壳堤剖面酸溶组分Mg/Ca比值部分继承了源区的信号,不能直接响应于湖泊盐度的变化.利用去趋势方法,去趋势后酸溶组分Mg/Ca比值与中值粒径及锶同位素比值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响应于传统的盐度模式解释,揭示了Mg/Ca比值指示湖泊环境变化的可靠性,综合分析不同组分的地球化学元素信息在提取和解译沉积物元素地球化学的环境代用指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18.
金属活动态测量法是寻找隐伏矿的深穿透地球化学方法之一,目前有关金属活动态测量的应用研究较多,但对于活动态的提取和相态(包括水提取相)分析测定方法研究较少。传统的原子吸收光谱法只能测定单元素,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最多同时测定水提取相中5个元素(Cr、Cu、Zn、Cd、Pb),已不能满足当前化探任务中金属活动态测量的需要。本文建立了高分辨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HR-ICP-MS)测定水提取相元素中59个元素的方法。通过试验,确定了59个元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24 h,提取温度35℃,液固比15:1,固液分离方法为离心分离。方法精密度(RSD,n=12)为3.11%~38.1%,其中RSD大于20%的数据只占全部试验结果的28.4%,表明该方法较为准确可靠,方法检出限满足元素活动态的分析要求。运用HR-ICP-MS测定水提取相元素的方法,不仅增加了测定元素的数量,也降低了检出限,提高了精密度,可以为勘查地球化学研究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619.
魏仙样  卢进才  魏建设  许海红  李岩 《地质通报》2014,33(09):1409-1416
对银额盆地居延海坳陷X井主要烃源岩发育层段和油气显示层段巴音戈壁组的生物组合、岩石学特征、碎屑岩颜色,以及镜煤反射率随深度变化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原地层划分存在的问题。通过与路井凹陷和路北凸起带的地层对比,以及过X井的地震反射特征分析,对主要岩石地层单元划分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X井钻遇的主要烃源岩层段和含油显示层为二叠系,与路井凹陷及路北凸起的钻井资料一致,因此应将二叠系作为居延海坳陷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  相似文献   
620.
徐梦婧  李才  吴彦旺  解超明 《地质通报》2014,33(07):1061-1066
果芒错蛇绿混杂岩位于狮泉河—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中段,是该带中保存较好的一套蛇绿混杂岩,其形成环境是确定狮泉河—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构造属性的重要依据。对果芒错蛇绿混杂岩中的硅质岩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为判断蛇绿混杂岩的形成环境提供新的约束条件。硅质岩通常呈几十厘米夹层产于玄武岩中,含有大量晚三叠世—白垩纪放射虫化石。硅质岩SiO2含量为71.38%~77.67%,Al2O3含量为8.62%~11.51%,MnO/TiO2值为0.28~0.35,(Ce/Ce?)SN值为0.92~0.94,(La/Ce)SN值为1.13~1.17,反映了陆源物质的影响,而V、Ni、Cu和V/Y值高于大陆边缘硅质岩,与洋中脊和大洋盆地硅质岩相似,说明果芒错硅质岩可能形成于受陆源物质影响且与大陆边缘有一定距离的环境中。结合变质橄榄岩、镁铁质岩墙和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初步认为果芒错蛇绿混杂岩的形成环境为靠近大陆边缘的弧后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