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87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气象观测《规范》规定,三次观测站02时记录订正方法是:根据前一天20时和当日08时的时间记号,用内插法确定02时的正点位置,作记号读出自记值,其器差订正值为前一天20时和当日08时两个器差值的平均值。这是《规范》所规定,台站上也都是按照此规定执行的。但我们在预审、审核工作中发现,当温度自记仪器的感应部份被雨水打湿留有水珠或雨止后未及时清除,实测值与自记值值差就明显偏大。其原因是:温度计感应部份双金属片因雷雨大  相似文献   
92.
论喀斯特塌陷的水动力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覆盖喀斯特区的塌陷形成模式的研究,得出塌陷的过程是潜蚀、吸蚀、气爆3种力的作用过程。引起塌陷的机理应是巨厚灰岩Ⅲ水动力带喀斯特管流水水动力场的变化,从而研究预防和治理措施也必须从这一主要方面入手,才能达到治本的效果。  相似文献   
93.
间接加筋作用及加筋土挡墙离心模型试验验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土挡墙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现行加筋土挡墙的设计方法很有争议,以及对加筋土挡墙的工作机理上的认识存在误区。基于已有间接加筋作用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临界层间距"的概念,并以此区分加筋土挡墙的密筋状态和疏筋状态。认为在不同的加筋状态下,加筋土挡墙工作机理是不同的。而且临界层间距与填土和筋材性质有关,并不是一个固定值。在密筋状态下的加筋土挡墙自身表现为一个柔性筋土复合整体。为了验证这些认识,进行了刚性基础上加筋土挡墙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结合试验结果论证了间接加筋作用及密筋状态下加筋土挡墙的工作机理,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94.
喀斯特隙流水与管流水的耦合及转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宇彬  徐超 《中国岩溶》1995,14(2):150-160
本文是以普定喀斯特水研究试验场为基地,应用人工放水脉冲和天然暴雨脉冲的观测资料,研究了马官—陈家庄地下河的空间结构;分析了水文、水化学动态,揭示了隙流水与管流水之间的耦合与转化关系。喀斯特水运动的主要模式是:降雨(扑)→隙流水(储)→管流水(排),地下河主要起着排泄功能。只有在暴雨期,局部地段(落水洞,伏流)才出现“反补给”关系,这应属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相似文献   
95.
砌体结构的震害现象表明楼层侧向刚度不均匀分布是造成其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开展楼层侧向刚度变化对结构易损性的影响分析。以3层和6层砌体结构为例,采用等效多自由度层间剪切模型,基于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定量研究了竖向刚度不规则性对砌体结构易损性的影响。以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地震反应参数,借助增量动力分析及回归拟合方法,建立了基于峰值加速度的结构易损性曲线。通过改变楼层的侧向刚度值来模拟薄弱层,研究了楼层刚度变化对结构不同破坏状态超越概率的影响。通过改变底层与二层的侧向刚度比,分析了底部刚度突变对结构不同破坏状态超越概率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与规则结构相比,当刚度突变位于结构底层时,在地震作用下结构易损性相对较高;随着底层与二层的侧向刚度比从0.5增大至1.2,结构易损性逐渐降低。当刚度比为1.5时,结构薄弱层由底层转移至二层,结构整体易损性增加;当底层与二层侧向刚度比小于1时,结构倒塌易损性要显著高于规则结构。  相似文献   
96.
借助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对严格按照规范Ⅶ、Ⅷ、Ⅸ度设计的5个三跨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开展易损性分析,建立了基于峰值加速度的易损性曲线。从易损性的角度对不同设防标准RC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做了定量评价,并探讨了设防标准对RC框架结构易损性的影响。分析表明,对应于设防小震、中震及大震水平的峰值加速度,结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和“大震不倒”的失效概率均在18%以内,可认为结构满足三水准的性态控制目标。随着结构设防标准的提高,其易损性随之降低,相同峰值加速度对应的各个破坏状态的超越概率均有所降低。此外,将框架结构的设防烈度提高1度,其“大震不倒”的失效概率会明显减小。而将框架结构的设防烈度降低1度,其“大震不倒”的失效概率会显著增加,最高可达4倍。  相似文献   
97.
基于对地抽样总量控制下的玉米种植面积提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双  朱秀芳  潘耀忠  徐超  李乐 《遥感学报》2009,13(4):701-714
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抽样总量控制下的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玉米种植面积信息提取方法, 该方法首先利用分层抽样技术对调查目标总体(玉米)进行分层抽样;然后对抽样小区进行目视解译, 反推区域总量真值;最后在总量控制下进行区域目标作物的空间分布提取。以河北省三河市中部地区的部分影像为研究区, 以该区2006-08-21的10m分辨率的SPOT 5多光谱影像为基础数据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基于群样本检验的总体精度达到93.8%, Kappa系数达到0.88, 均高于最大似然监督分类结果的精度。另外, 所提出的方  相似文献   
98.
美索不达米亚盆地是全球油气最富集的盆地之一,研究区位于该前陆盆地的斜坡带,其地质认识程度低,对油气成藏的研究不系统。基于地震剖面和烃源岩热解数据,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伊拉克中部油区油气成藏要素。研究表 明,该区正断层未断穿新生代地层,断裂活动中部最强,北 部 较 弱,南 部 最 弱;褶皱活动中部最强,南 部 稍弱,北部最弱。早白垩世-中白垩世期间,研究区处于弱伸展构造环境;晚 白 垩 世 Hartha组 沉积 时 期,断 层 发 生正反转,研究区处于弱挤压构造环境;晚白垩世末到始新世,研究区处于弱伸展构造环境;渐新世,褶皱作用开始;中新世,构造格局基本定型。上白垩统 Khasib组-Hartha组砂屑灰岩和下白垩统Zubair组砂岩是研究区主要储层。主力烃源岩为中侏罗统Sargelu组和上侏罗统-下 白 垩 统 Chiagara组,次要烃源岩为下白垩统 Ratawi组 和Zubair组。综合分析认为:与油源断裂紧临的背斜圈闭是研究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场所。侏罗系顶部发育良好的盖层,可为下伏主力烃源岩排出烃类的成藏提供良好的封盖条件,推 测 中 - 下侏罗统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9.
基于非线性滤波的水下地形辅助导航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决水下航行器惯性导航误差随时间积累问题,利用地形辅助导航技术进行导航位置修正。由于水下地形的非线性,对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EKF)、无迹卡尔曼滤波(UKF)和粒子滤波(PF)3种非线性滤波方法的水下地形辅助导航算法进行研究。针对传统基于单波束声纳量测模型在小起伏地形区域导航精度低、易发散问题,从提高量测地形信息量角度,建立了基于多波束测深声纳的量测模型。使用多波束实测地形数据进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无论在粗糙地形区域还是较平坦地形区域,多波束量测模型有效缓解了3种方法易发散问题,提高了导航精度。  相似文献   
100.
随着海底油气管道的铺设规模越来越大,为防止管道油气泄漏而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海底管道的日常巡检尤为重要。提出一种基于多波束点云的海底管道检测与三维重建算法,利用高频多波束声纳对水下管道进行成像,对声纳图像采用经典边缘检测算法检测管道边缘,得到相应的点云数据,将点云数据拼接成一组完整的空间点云集合,对点云集合进行三维重建。通过水池试验结果证明,提出的算法流程能够有效地实现水下管道的检测与三维重建,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