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71篇 |
免费 | 589篇 |
国内免费 | 36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7篇 |
大气科学 | 336篇 |
地球物理 | 189篇 |
地质学 | 1309篇 |
海洋学 | 398篇 |
天文学 | 14篇 |
综合类 | 183篇 |
自然地理 | 2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8篇 |
2023年 | 82篇 |
2022年 | 99篇 |
2021年 | 100篇 |
2020年 | 120篇 |
2019年 | 84篇 |
2018年 | 86篇 |
2017年 | 56篇 |
2016年 | 56篇 |
2015年 | 79篇 |
2014年 | 91篇 |
2013年 | 116篇 |
2012年 | 128篇 |
2011年 | 112篇 |
2010年 | 137篇 |
2009年 | 111篇 |
2008年 | 115篇 |
2007年 | 111篇 |
2006年 | 85篇 |
2005年 | 102篇 |
2004年 | 75篇 |
2003年 | 56篇 |
2002年 | 46篇 |
2001年 | 57篇 |
2000年 | 45篇 |
1999年 | 53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53篇 |
1996年 | 46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45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42篇 |
1991年 | 55篇 |
1990年 | 33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34篇 |
1987年 | 29篇 |
1986年 | 21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13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6篇 |
1959年 | 5篇 |
1958年 | 5篇 |
195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藻类勃发--湖相油源岩形成的一种重要机制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浮游藻类是重要的湖相生油母质,本文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早第三纪湖相生油岩为例,研究了其中藻类(主要是颗石藻和沟鞭藻_化石的分布特征,并通过与现代水体中藻类生产和沉积作用的比较,探讨了生油湖泊中藻类生产和沉积方式及其对油源岩形成所起的控制作用,结果显示,藻类勃发现象在早第三纪生油湖泊中相当普遍,而且贯穿于各类油源岩的形成过程,这类快速事件性沉积是湖相油源岩形成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3.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保护目标和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2000-2009年塔里木河下游10次生态输水后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提出新的生态保护目标:在距河500 m以内以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为主的重点保护带,地下水埋深保持在≤4 m,植被总盖度达到0.4~0.5;500~1 000 m为基本保护带,以柽柳(Tamarix spp.)为主,地下水埋深为4~6 m,植被总覆盖度达到0.3以上;>1 000 m为一般保护带,随着输水累积量增加,地下水埋深达到6~8 m,使现有植被不再退化;沿河两岸1 000 m的植被保护恢复总面积应达到1 028 km2;用水均衡法和潜水蒸散法重新估算的大西海子的下泄水量为2.3×108 m3 ,比原规划减少了1.2×108 m3 ,其中2.0×108 m3为维护生态所用,另外还有0.15×108~0.3×108 m3为向台特玛湖输水的水量;应保持输水连续性,大西海子以下年泄水量不小于0.36×108 m3;为了保证向下游输水,必须加强水资源调控,通过整治源流,使到达干流的水量为44.2×108 m3 ,干流严禁开荒,加强对防护堤修建后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下游采用漫溢漂种增加植被面积。 相似文献
44.
45.
本文以阿尔泰山两河源保护区采金废弃矿区为研究区,从地形、土壤、水分和地表植被4个方面出发,结合矿区现有条件,设置11种恢复措施,选取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生物量、植被盖度、物种数及土石比等7个评价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不同恢复措施的主成分得分及生态效益排名。结果表明,单一恢复措施,如推平、羊群驻扎、泥浆等基本上是从某一个方面来考虑生态恢复的,存在一定的缺陷,恢复效益排名比较靠后;多种措施相结合,不仅能改善土壤环境,也会引起植物群落多样性格局的变化,生态恢复效益很好;同一种恢复措施,施行年限越长恢复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46.
近40年来西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西藏高原近40年来的逐月气象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和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方法,对西藏高原日照时数、平均气温、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和降水量4个基本气象要素变化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揭示了近40年来西藏高原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结果表明:(1)日照时数是西北部长,东南部短,且东南部呈一定的下降趋势,西北部呈一定的上升趋势;(2)年平均气温以0℃和5℃为界划分为3个区,研究区全年总体表现出升温趋势,藏西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大于藏东地区;(3)蒸发量年变化很大,研究区整体呈下降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从西部向东部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仅西部和东南部小部分地区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余地区都为下降趋势;(4)降水趋势变率空间分布上的基本规律是:其大小由东往西逐渐减小,藏中和藏东为上升趋势,藏西为下降趋势.另外,4个要素各月与各季节的变化趋势与年变化趋势间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7.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效益的民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是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工程的主要目标,因此输水能否起到改善环境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试图真实反映生态输水工程的社会效益。结果表明:(1) 90%以上常年生活在当地的被调查者,感受到生态输水对其本人以及其生活的环境的积极影响,因此希望继续输水的人数超过82%。(2)超过76%的家庭年收入在输水后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加,表明输水后环境的变化对当地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3)从当地居民对输水工程的继续开展的支付意愿看,70%以上的居民都表现出愿意出劳动力的强烈愿望;愿意出钱的比例为15%,两者都愿意支付的比例为6%左右。这一方面说明当地居民对继续输水的强烈渴望,也说明恢复环境的支付意愿是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个人生活水平紧密联系的。(4)从居民对环境变化明显程度的选项看,输水前后生态环境变化的明显程度依次为:风沙强度减弱﹥风沙次数减少﹥树草长势好转﹥野生动物增多﹥树草数量增加,这与环境监测的结果基本一致。总之,生态输水对当地居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的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48.
长江口潮位变化规律及其工程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长江口北槽航道水深较浅,为提高航道与疏浚的经济效益,本文研究了航道维护疏浚、测量工程中关键的潮位变化规律,及其在工程上应用的关系。按浅水潮波理论与长江口区11个测站1年的典型潮及地形资料,详细分析了全区潮波运动的一般周期性变化规律,随时、空的非线性演变规律,物理机制及其对各地点潮位变化的制约。结果解释了重要的水文物理现象,提出了确定控制水位的新方法等,为工程需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