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33篇 |
免费 | 723篇 |
国内免费 | 62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66篇 |
大气科学 | 447篇 |
地球物理 | 237篇 |
地质学 | 1833篇 |
海洋学 | 499篇 |
天文学 | 22篇 |
综合类 | 214篇 |
自然地理 | 2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6篇 |
2023年 | 110篇 |
2022年 | 122篇 |
2021年 | 125篇 |
2020年 | 147篇 |
2019年 | 111篇 |
2018年 | 115篇 |
2017年 | 75篇 |
2016年 | 68篇 |
2015年 | 104篇 |
2014年 | 126篇 |
2013年 | 159篇 |
2012年 | 165篇 |
2011年 | 156篇 |
2010年 | 180篇 |
2009年 | 150篇 |
2008年 | 150篇 |
2007年 | 149篇 |
2006年 | 123篇 |
2005年 | 152篇 |
2004年 | 95篇 |
2003年 | 74篇 |
2002年 | 59篇 |
2001年 | 75篇 |
2000年 | 67篇 |
1999年 | 72篇 |
1998年 | 66篇 |
1997年 | 64篇 |
1996年 | 74篇 |
1995年 | 51篇 |
1994年 | 57篇 |
1993年 | 39篇 |
1992年 | 54篇 |
1991年 | 66篇 |
1990年 | 54篇 |
1989年 | 44篇 |
1988年 | 41篇 |
1987年 | 45篇 |
1986年 | 27篇 |
1985年 | 32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24篇 |
1981年 | 18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9篇 |
1959年 | 8篇 |
1957年 | 6篇 |
1956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据KCl含量的概率分布特征,晶间卤水分为7个总体,晶间卤水KCl在三级系统内水平分异有2种,剖面分异有5种,二级系统内水平分异呈环带状,剖面分异形式与三级系统内分异形式的组合,垂直分异有13种;富集的总体为ⅣKCl,ⅢKcl用VKCl三级系统为(8)和(10)号,部位为固相钾高含处,分异及富集的成因主要为晶间卤水的阶段性淡化。 相似文献
53.
一、铁帽中主要金属矿物的标型特征 论文对代家冲和吴家两矿区做了系统的矿相学研究,并对新桥和梅家山矿区做了对比:①铁帽中自然金粒度比其原生金粗大。剖面上自上而下,粗粒金减少。②表生金形态复杂不规则,多为它形变胶金;而原生残余金形态较规则,但表面较粗糙,或包有一层高成色环。金的成色自上而下逐渐降低。③铁帽中自然金的Fe、Cu含量较高(分别大于0.12%、0.027%)。④赤铁矿主要呈粉末状;针铁矿常见有粉末状、致密状、针状三种类型。其中 相似文献
55.
本研究通过对线粒体控制区序列进行分析的技术手段,对中国宁德(ND)、厦门(XM)、漳浦(ZP)、南澳岛(NAD)、湛江(ZJ)、海口(HK)与北海(BH)的7个野生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南沿海的野生黄鳍棘鲷群体呈现出中等以上的遗传多样性特征,48个黄鳍棘鲷样品的控制区序列长度为580 bp,单倍型数目为44个,总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d)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分别为0.996和0.017 30。7个野生黄鳍棘鲷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较低,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10 28~0.029 87。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68 41~0.545 86,北海群体和其他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AMOVA分析显示群体内的遗传变异占比为83.34%,大部分遗传变异发生在组群内;但北海群体与其他6个群体分为两个组群后,组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比为42.66%,两个组群间存在较大程度的遗传变异。基于Kimrua距离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中显示北海群体聚为一个分支,另外6个群体聚为一支。基于TCS network构建的单倍型网络图中44个单倍型混杂在一起,未按照水系格局和地理距离进行分布,表明黄鳍棘鲷群体间未形成多个单系群。本研究可为中国东南沿海野生黄鳍棘鲷群体的种质资源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6.
通过青藏高原东部川西地区雀儿山花岗岩体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新获得了4个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值,分别为4.9 ±0.3Ma、6.2 ±0.5 Ma、7.2 ±0.4 Ma和7.3 ±0.7 Ma。运用径迹年龄-地形高差法计算出雀儿山花岗岩体新近纪的隆升速率,为0.15~2 mm/a,平均隆升速率为0.78mm/a。隆升速率在每个阶段有所不同,但呈现出一种快速隆升→缓慢隆升的过程,为整个青藏高原东缘的隆升过程提供了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57.
华北克拉通破坏及其成矿事件已引起地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张宣地区是华北克拉通的重要金矿集中区之一,通过对张宣地区大白阳金矿成矿类型、成矿深度及剥蚀保存的探讨,为区内深部找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文章通过流体包裹体研究对大白阳金矿成矿温度及成矿深度进行计算,利用矿物压力计对矿区周边岩体侵位深度进行估算。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显示大白阳金矿成矿温度160~220℃、盐度w(NaCleq)=9%~15%,密度0.78~0.97 g/cm3、压力46.3~104.6 MPa,成矿流体主要属于NaCl-H2O体系,成矿过程中流体温度和盐度都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采用黑云母压力计,针对大白阳金矿周边谷嘴子、杨家营以及前坝口花岗质岩体的侵位深度进行估算,并对大白阳金矿自形成以来的剥蚀保存情况进行了探讨,估算结果显示,谷嘴子岩体(236.0 Ma)成岩深度7.02 km、杨家营岩体(138.6 Ma)成岩深度2.66 km、前坝口岩体(140.2 Ma)成岩深度3.13 km。结合前人的裂变径迹结果,认为张宣地区自中生代以来剥蚀速率为0.022~0.029 km/Ma,剥蚀量为3 km。按照前述成矿压力46.3~104.6 MPa换算,大白阳金矿成矿深度6.93 km,剥蚀量小于矿床成矿深度,说明该矿深部仍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58.
为适应我国滨海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海洋核应急准备与响应能力。本研究根据海洋放射性监测与评价的工作内容和特点,设计了一款海洋放射性监测预警技术支持平台。该系统平台以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通信为依托,具有查看滨海核电厂及邻近海域环境变化,模拟研判放射性液态流出物在海洋环境中的迁移扩散趋势,制定和生成海上应急监测方案,审核与评价海洋放射性监测数据以及开展海洋生物辐射风险评估等功能模块。系统的建设与运营将为我国海洋核事故应急监测提供技术支持,增强海洋核应急管理和指挥决策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59.
砂岩型铀矿是铀资源的一种重要矿床类型, 该类型铀矿一般形成于中新生代盆地当中, 常以盲矿、隐伏矿产出, 勘查难度较大。我国中新生代盆地面积广大, 因此寻找砂岩型铀矿的潜力巨大。目前, 砂岩型铀矿勘查主要以物探手段为主, 地球化学勘查手段未充分发挥其作用。本文在解释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铀矿勘查原理基础上, 重点列举了近几年在我国北方大型含铀盆地开展的技术试验和示范研究案列, 在此基础上对各种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方法进行了梳理。认为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技术在砂岩型铀矿勘查中可用于圈定远景区、靶区甚至定位矿体, 可在利用地物化综合信息找砂岩型矿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0.
尽管南海已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提出多种成因模型,包括挤出模型、弧后扩张模型、古南海俯冲拖曳模型等,但因其所处构造位置特殊,周边构造环境经历了复杂的改造,所有成因模式均未能得到广泛的认可。本文从三大板块相互作用入手,结合南海实测数据,提出南海形成的弧后扩张—左旋剪切模型。认为南海是古南海往北俯冲的弧后盆地,菲律宾海板块往北漂移形成的大规模左旋走滑是南海扩张的触发因素。印度—欧亚碰撞产生中南半岛挤出主要影响西南海盆扩张方向,使得扩张轴从近东西向转为北东向。南海及邻区晚中生代以来的演化可以分为以下阶段:1)早白垩世开始澳大利亚板块往北漂移,新特提斯洋往北俯冲消亡,导致弧后扩张,形成古南海;2)晚白垩世末—始新世,古南海往北俯冲,导致弧后拉张形成陆缘裂谷;3)早渐新世,受菲律宾海板块西缘大型左旋走滑影响,在原有裂谷的基础上从东往西海底扩张,形成南海;4)渐新世末,受俯冲后撤的影响,扩张中心往南跃迁,同时受西缘断裂左旋活动的影响,扩张轴从近东西西逐步转为北东向;5)早中新世晚期,南沙地块—北巴拉望地块与卡加延脊碰撞,南海扩张停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