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85篇 |
免费 | 432篇 |
国内免费 | 61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0篇 |
大气科学 | 434篇 |
地球物理 | 226篇 |
地质学 | 1565篇 |
海洋学 | 478篇 |
天文学 | 22篇 |
综合类 | 205篇 |
自然地理 | 25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97篇 |
2022年 | 114篇 |
2021年 | 116篇 |
2020年 | 117篇 |
2019年 | 99篇 |
2018年 | 105篇 |
2017年 | 68篇 |
2016年 | 63篇 |
2015年 | 89篇 |
2014年 | 115篇 |
2013年 | 140篇 |
2012年 | 155篇 |
2011年 | 144篇 |
2010年 | 174篇 |
2009年 | 138篇 |
2008年 | 137篇 |
2007年 | 138篇 |
2006年 | 109篇 |
2005年 | 131篇 |
2004年 | 90篇 |
2003年 | 66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72篇 |
2000年 | 63篇 |
1999年 | 67篇 |
1998年 | 59篇 |
1997年 | 62篇 |
1996年 | 62篇 |
1995年 | 49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50篇 |
1991年 | 64篇 |
1990年 | 48篇 |
1989年 | 40篇 |
1988年 | 39篇 |
1987年 | 42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32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24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9篇 |
1959年 | 8篇 |
1957年 | 6篇 |
1956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63.
自志留纪以来,野火开始在陆地范围内广泛出现并对陆地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石炭纪是植物开始繁盛时期,但其野火发生的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仍然不清楚。为此,基于木炭、惰质组(煤中木炭)和热解多环芳烃3种类型野火证据,本文系统收集和整理了石炭纪全球159个野火事件记录。研究发现石炭纪野火事件主要集中在低纬度热带地区,杜内期高纬度地区无野火记录,其余时间段高纬度地区均出现零星的野火记录。石炭纪晚期野火事件发生频率明显高于石炭纪早期,并在晚石炭世巴什基尔期和莫斯科期野火事件发生频率达到最高值。早杜内期至早维宪期野火事件增多与大气氧气浓度升高和热带沼泽开始发育有关。随后大气氧气浓度降低导致晚维宪期—谢尔普霍夫期野火事件发生频率下降。而巴什基尔期至莫斯科纪期野火事件高频率发生与当时充足植物燃料有关。卡西莫夫期—格舍尔期低纬度森林面积以及植物属种数量的降低导致野火事件数量大幅度下降。该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理解石炭纪陆地生态系统和古气候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4.
天然黄土动残余应变研究主要依赖室内动三轴试验,如何将有限室内试验数据合理地应用于场地动力沉降的定量评价,是岩土地震工程领域中研究涉足尚少的重要科学问题。应用概率统计与蒙特卡洛模拟等非确定性分析方法,借助综合考虑固结应力、结构强度、空间体积特性和地震动荷载等动残余应变关键影响参量的估算模型,提出有效弱化土体物性参量不确定性(离散性与随机性)的场地动力沉降概率性评价的思路与方法。应用结果显示,利用该方法得出的场地动力沉降的概率分布特征,能够反映天然黄土动残余应变的基本认知特点,对明晰地震作用下天然黄土场地精细动力沉降特性以及据此采用适当合理的地基处理方法,具有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5.
66.
黑鱾血液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F-820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黑纪的血液常规指标及血清中的17项生化指标进行了分析测定,并用Wright’s染色法制作血涂片对白细胞进行分类计数.结果表明:(1)黑纪的血红细胞数量为(2.49±0.47)×10^12个/dm^3;白细胞数量为(1.08±0.21)×10^11个/dm^3;在白细胞中以嗜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占52.42%±4.67%,其次为淋巴细胞,占25.72%±2.88%;单核细胞体积最大,占总数的3.27%±0.62%.(2)黑纪红细胞脆性大,抗性差,在0.65%~0.70%的NaCl溶液中开始溶血,在0.50%~0.55%的NaCl溶液中完全溶血.(3)黑纪的血红蛋白(HGB)为109.11±15.72g/dm^3,高于一般鱼类,与其较强的耐低氧生理能力相适应.(4)血清中血糖浓度为4.72±1.35mmol/dm^3,明显低于凶猛肉食性鱼类,与其岛礁性生态习性和杂食性相吻合.(5)雌雄鱼的乳酸脱氢酶分别为332.67±188.48U/dm^3和905.66±257.85U/dm^3,雌鱼显著高于雄鱼,可能与繁殖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67.
空域法是CHAMP重力场恢复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针对空域法中的延拓误差和格网化误差展开讨论。结果表明:延拓误差中的截断误差部分影响量级约0.001m^2/s^2(均方误差意义下),最大误差仅为0.11m^2/s^2,可完全忽略;延拓误差中的参考重力场模型误差影响随参考场选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整体而言小于0.1m^2/s^2,但最大误差可达1.3m^2/s^2,采用高精度的参考重力场模型能大大减小延拓误差影响。对于CHAMP卫星而言,延拓计算中,参考重力场模型的阶数取60阶便可满足精度要求。目前最常用的格网化方法包括加权平均方法和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计算表明,利用30天的CHAMP数据进行2°×2°格网化处理,加权平均法的格网化误差在0.13m^2/s^2量级,最大误差可达1.58m^2/s^2,而最小二乘配置法的格网化误差在0.006m^2/s^2量级,最大误差仅为0.15m^2/s^2,明显优于加权平均法。 相似文献
68.
一次湖北暴雪天气的诊断与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NCEP GFS资料分析了2007年1月15—16日鄂东南地区降雪过程,对造成暴雪过程的天气系统发生、发展背景场进行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数值天气模式WRF模拟了这次暴雪过程,探讨了其发生发展的机制。天气系统的背景分析表明,这次暴雪过程主要是受700 hPa西南急流和地面冷空气的共同影响而产生的,降水过程与西南急流的变化密切联系。WRF模式较好地再现了此次暴雪的过程。模拟结果表明西南急流的减弱和移出,对应着降雪的开始和停止;在西南急流的左侧,由于低层涡度的增加,使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在连续性原理和动力机制约束下导致上升运动的加强是该次暴雪的形成机制。模式结果说明,产生暴雪的上升运动要远小于产生暴雨的上升运动,且在暴雪过程中,中层为上升运动,近地层和高层伴随着下沉运动。 相似文献
69.
轻非水相液体(LNAPL)进入到地下环境中,首先在非饱和带进行垂向迁移,到达毛细带后在地下水面以上形成饱和透镜体。准确预测LNAPL渗漏在毛细带形成的透镜体厚度,对于LNAPL的去除及污染含水层的修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模拟实验测定了水-油两相吸湿及脱湿曲线,采用水-油饱和度-压力曲线拟合出了吸湿及脱湿进入压力。根据透镜体达到稳定状态时脱湿、吸湿压力水头之间的关系,建立了透镜体厚度的预测计算方法,并以中砂和粗砂为例,预测出实验条件下柴油在毛细带形成透镜体稳定时的厚度分别为4.61 cm和1.29 cm。通过室内模拟槽实验,测得柴油在中砂和粗砂中迁移时形成的透镜体厚度分别为5.30 cm和1.50 cm。预测与实验结果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3.0%和14.0%。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为脱湿与吸湿曲线是在非干燥情况下测得,从而导致预测的透镜体厚度偏小。 相似文献
70.
为比较短蛸(Octopus ocellatus)对不同生物饵料的利用效果,以南美白对虾、肉球近方蟹、菲律宾蛤仔和玉筋鱼四种饵料进行了饲喂实验。结果表明:1)肉球近方蟹组短蛸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南美白对虾组脏体比显著高于玉筋鱼组(P<0.05),各饵料组肝体比无显著差异;2)南美白对虾组和肉球近方蟹组短蛸肌肉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菲律宾蛤仔组和玉筋鱼组(P<0.05),肉球近方蟹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玉筋鱼组灰分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3)南美白对虾组短蛸肝胰腺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肉球近方蟹组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玉筋鱼组谷氨酸脱氢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菲律宾蛤仔组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玉筋鱼组胃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投喂肉球近方蟹可以显著提高短蛸的增重率;不同饵料对短蛸肌肉的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有影响,对其肝胰腺功能和胃蛋白酶活性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